隨著朝廷常參會以及百官朝會的需要,加上選秀才觀眾的需求,設計建造新的大劇院迫在眉睫。完成了秀才復賽之後,在決賽之前的休賽期,李治就著手讓將作監剩下的匠師建造新的大禮堂。
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傳承沿襲的十分完整。但十分遺憾的,同西方比起來,無論從技術上,功能上還是規模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拿漢代和羅馬比,那是欺負人。就拿從634年開始修建,眼下大概剛剛修好的大明宮含元殿來說吧。它位于長安城北,修在龍首原的高台上,寬十一間。
間的概念形成的很早。秦漢時期,因為建築技術比較落後,一間大概只有3米寬。到了隋唐,一間提高到5米。到了宋明,更是出現過跨度達到10米左右的間,差不多做到了木建築的極限。
含元殿的布局圖就像一個很扁的長方形。現在考古數據表明,它正殿寬十一間,也就是55米,前後進深是大概10米深的一個長間。有20根主柱子。它只有一層,柱子高大概是5米,加上斗拱和屋頂,全高大概在15米左右。不過它周圍的建築十分雄渾,兩翼有兩個亭台,前面有長達七十五米的台階。同隋唐以前主要使用夯土不同,它應該是整體修建在磚石台上的,就算遇到大雨,也不會擔心地基被沖垮了。
當然含元殿不是最大的建築。後來修建的麟德殿,寬也是十一間(55米),進深高達十七間,也就是八十五米長。地基面積就高達4675平方米,是明清故宮太和殿的三倍大。它沒有使用牆體支撐,高達210根柱子支撐這個龐大的建築物。它前殿有一層帶閣樓,中間橫向減少了一排柱子增加殿內面積,應當是給朝臣機會和演出使用。北邊的帶有東亭和西亭的建築,大約高3層,全高大概接近40米高。
可是,你想象一下,雖然這個地方特別龐大,但是空間被210根柱子分割,天花板上還帶有大量的斗拱,橫梁,其實空間利用的效率是很差的。可是沒有辦法,木材的材料屬性,限制了木建築的跨度和強度。
如果拿羅馬人在公元126年重建的萬神殿與之比較,你不得不贊嘆羅馬人的建築技術真是登峰造極了。萬神殿主體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穹頂,高43.3米,直徑也是43.3米。中間巨大空間,全靠牆體的混凝土支撐。這樣的建築,就是今天的技術也很難實現。而這貨竟然修好以後挺立了接近2000年!
如果按照麟德殿的建築技術,沒有辦法構建這麼大的開放空間。少不了要加上好幾十根柱子。那樣氛圍就完全壞掉了。
萬神殿的主體是一個混凝土澆築的大圓柱,半球狀穹頂的頂端有一個9米直徑的空洞,作為自然的采光。太陽光從穹頂照下呈現的光柱,有著非常強烈的宗教氣氛。它的入口也可圈可點,是沿襲雅典衛城的三角頂柱廊,寬34米,深15米,由三排共16跟柱子組成。每根柱子都是整塊的花崗岩雕鑿而成,高12.5米,底部直徑1.4米。
花崗岩的密度大概是2.7到3,這樣的一根柱子重約53噸。羅馬附近未必有足夠的石材制作這樣的大柱子,可見羅馬人的技術達到了什麼程度。要知道二十世紀的許多橋梁也只是按照60噸的載重來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羅馬人利用石材的優秀傳統,也是與他們的工具有關。花崗岩的莫氏硬度是6到7之間,而青銅的硬度在5.5-6.5之間。羅馬人要麼是能制作出既堅韌又堅硬的青銅工具,要麼就有使用鋼鋸來處理這些堅硬的花崗岩。他們使用水車帶動曲軸輪子推動鋸條鋸石頭,歐洲不少出產石材的地方,都留下了羅馬人從龐大的山體上,直接開鑿出整根花崗岩石柱的痕跡。
拋開石材和混凝土,中國人的石工技術其實也不差,比如趙州橋的技術就十分先進,但是就是因為石料沒有歐洲便宜,因此中國人總是大量使用木材造房子,也因此耽誤了石頭造房子技術的進步。
所以,就算是緊挨著龐大的花崗岩山體——華山,你說中國缺大石頭,華山整個山就是一塊大石頭,你要多大的石頭沒有啊?正是因為缺少羅馬人的采石技術,以及石工建築所需要的混凝土,兩漢隋唐並沒有大量使用這種建材。
綜合許多因素考慮,李治打開金手指,設計的公共建築,是一個磚石混木結構的大型的公共建築。名字就叫做大禮堂,將修建在皇城南的空地上。
這個建築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稍微小一點的主舞台。第二個部分,則是仿照斗獸場設計的半露天的看台,看台分為四層,前後五十多排,最後一排高達20米。第一層與主舞台平齊,寬30米,深約10米的一個半弧形,可以容納約八百名頭等座席觀眾。整個觀眾席是半徑約35米,120度的一個弧形,總共可以容納兩萬名觀眾。
主舞台連帶第一層看台,位于一個大概三十米左右直徑的圓形穹頂之下。在舞台四周和看台後側,均勻分布著六根巨大石柱。十五米高之上,再接著縱橫共四道跨度三十米,高十五米的拱券。它是由木材使用北宋汴河上的木制拱橋類似的結構連接而成。
汴河上的拱橋單跨17米,可能與設計的要求有所差距。不過現在存世的兩座木拱橋,同時也是廊橋,單跨達到了二十到三十米(福建屏南縣的千乘橋)。從材料上來說,木材完全可以實現三十米的單跨,現代蘇州胥口建成的一座木拱橋單跨達到了76米,可見木材的潛力。當然這其中采取了很多高級的設計和施工方法。李治的要求不高,只要保證能承載屋頂重量就行。
有了這兩橫兩豎的大木拱作為主支撐,屋頂結構中剩下的檁條等等,就搭在主梁上。這樣就實現了一個長寬達到三十米,中間沒有柱子的大空間。(筆者已經做好了簡易的3d效果圖和模擬視角圖,附在文後)
從尺寸上講,封頂的建築結構高三十米,長寬大概也正是三十米,沒有超過麟德殿的尺寸。從使用材料上講,除了六根主柱和三十米跨度的拱券需要的材料苛刻一點,剩下的看台施工難度其實一點也不大。為了減輕用材,李治也讓抬高的方式效仿了古羅馬斗獸場的多層拱券設計。
這個建築整體大小大概是最長處90米(麟德殿長85米),最寬處70米。和古羅馬斗獸場(約長188米,寬160米)比起來,還是小的多了。不過這個大禮堂不表演斗獸和海戰,只需要為秀才海選和各類舞台劇,包括百官朝會提供場地就可以。
不消說,李治窮極無聊之下,牛大眼的話劇團除了《梁祝》,又增加了新的戲目。整個長安都等著能看到教坊司連續劇的上映,劇場修好以後,這收門票都會收的手軟啊!李治對著設計圖,暢想著美好的未來,不禁傻笑出聲來。[[[cp|w:210|h:14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