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一個軍隊信使打扮的人,突兀的打斷聖人裝逼的行動,把一個信封遞給了他。毫無疑問,這只有緊急情報才需要如此通知。
場面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只有李治不慌不忙,低頭看了一下消息,然後很輕松的說道︰「朕以為是多大的事呢。是吐蕃人和吐谷渾人打起來了!」
他走到一個平面地圖前,給童子軍接著講解。
「小伙伴們,你們都是英勇的童子軍。現在呢,如果有一場戰爭要打,你們來看。這里是吐蕃,他們有十萬騎兵。這里是大唐。我們有一萬騎兵,兩萬步兵,三千炮兵。一個要塞,這個仗要怎麼打?」
「陛下,炮兵的威力怎麼樣啊?」
「哦,還行吧。就是跑的慢點。正面遇到不管是守城,還是遭遇戰,這三千炮兵,全滅十萬騎兵,還是比較輕松的。」
听到這樣藐視人的言語,高美珠的小眼神,更加犀利了。
匆匆結束了今日的見面會,李治回宮時,直接去了樞密院。這里是大唐軍事力量的指揮中心。此時內閣也位列一旁,旁听軍事分析會議。這也是新的條例,國家是否進入戰爭狀態,不能由樞密院單獨宣布。樞密院內設七名高級參謀和內閣七名宰相,總共五人,內閣最少三人同意,就可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
進入戰爭狀態以後,樞密院擁有暫時超出朝廷內閣的權利,軍事機構可以征用民事力量,並且法律條文中,關于戰爭時期的特別條款也可以實行。包括物資配給,宵禁和交通管制,動員令下大唐公民有協助軍隊實行非戰斗任務的條文等等。
吐谷渾和吐蕃的恩怨由來已久,貞觀九年到貞觀十二年間,吐谷渾,吐蕃和唐朝發生了不止一次軍事沖突,三方在松州地區打來打去。也成為了軍神李靖的墊腳石之一。貞觀十三年,十四年,李治的兩個堂姐被賜婚嫁到了吐谷渾和吐蕃國,他們是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雖然不是親姐姐,但「和親公主」在歷史上,可一直不是什麼好名聲。本質其實是野蠻的游牧民族把他們的習俗強加在漢文化圈內。可能吐蕃人說︰我們的女兒也是這麼嫁的,這有什麼?大不了還你們幾個女人!可惜,吐蕃的女人,在大唐還真是沒有人要啊。
眼下過去了大概十年,吐谷渾和吐蕃的局勢再次緊張起來。歷史上,唐高宗正在打高麗,就沒管吐谷渾。結果3年後,吐谷渾大臣叛逃吐蕃,吐蕃大軍大舉入侵,弘化公主和吐谷渾國王帶領幾千帳(也就是幾萬人)逃亡到涼州,後來遷到靈州,也就是寧夏吳忠,成立唐治下的安樂州。吐谷渾不復存在。不過現在,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
在唐代,青藏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都比現在多的多,這里也是能養活好幾十萬人的富饒草原。這里的游牧文化和蒙古草原也沒什麼不同,國家也是很多部落的松散聯合,吐谷渾也是幾十萬人,一遇到吐蕃入侵,就只剩下幾萬人的王族跟著國王,剩下的都眼楮也不眨的投靠了新老板吐蕃。什麼?你說為了吐谷渾的榮耀拼死決戰?對不起,沒有這回事,吐谷渾是吐谷渾家的,不是我們家的。這就是草原。看著美麗,實際荒蠻。
吐谷渾的使者和吐蕃的使者可能已經吵累了,加上李治板著臉,威勢之下,兩人只是惡狠狠的瞪著,也沒有立即說話。李治先沒有管他們,只是對著樞密院和內閣的人致意後,問道︰「諸位愛卿,說說你們對吐谷渾和吐蕃的看法吧。」
樞密院的李道順,也是樞密院七參將之首,常年負責西北軍區,事實上也是最敏感的軍區的事物已經好幾年。他先介紹了沖突的由來,在解析了兩國開戰的勢力對比,然後分析了兩國對唐的威脅,最後總結道︰「此戰如果我國不予干涉,吐谷渾必敗。因為吐谷渾的上層勢力長期在我國為質,根基不穩。而吐谷渾治下已經幾十年,按照草原上的規律,這些年的欺壓,也足以讓剩下被奴役的部族產生反叛之心。相反吐蕃國內松贊干布的勢頭剛起,整體處于上升狀態,對周邊地區有濃厚的興趣。吐蕃絕對不會只滿足一個吐谷渾,他們的仇並不是一兩次沖突,而是利益的實際不相容。征服了吐谷渾,吐蕃接下來就會把手伸向西域,直接威脅我國的商路。我國應該扶助吐谷渾,遏制真正的威脅吐蕃。或者干脆將吐谷渾納入大唐治下,讓西北軍直接和吐蕃作戰。這一次沖突,並非是要讓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但應當作為一個長期的局部戰爭。因此,增加軍費,擴編軍隊是必要的。」
他越說,狄首相的臉色就越發的難看。這個朝廷的經濟形勢一直在吃緊,低稅收讓經濟的增長難以直接惠及政府的稅收。相反,教育和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花錢的速度遠遠大于鑄錢坊造錢的速度。朝廷的財政年年赤字,如果不是皇家機構一直把朝廷財政作為自家的,拆借大量資金的話,他們早就窮的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簡單的說,那就是要麼爆兵,要麼繼續發展經濟。中間路線就是兩頭都討不了好。
李治點了點頭︰「李道順將軍分析的很對。朕也是這麼想的。不過,狄相認為沒錢的話,我們也只能用眼下的力量來打這場戰爭了。擴軍暫時不用了,就用現在的軍隊打。」
現在炮兵已經擴充到三千人,有四百門炮。此外常規的步兵有兩萬人,騎兵有五萬人。
「什麼?全部拉出去打仗|?」李道順將軍的臉色都變了。
位列在席,八十多歲的李靖點點頭,忽然蹦起來大聲道︰「全攻全守,出其不意才是正理。老夫贊同聖人的觀點。」
「你們好好想想吧。這是一場不可能輸的戰爭,朕對你們的要求就是,取得最大的勝利。順便透露給你們一個好消息,移動電台已經可以投入使用了。告訴那些上前線的軍官,你們要是這樣都打不贏,就不用再回來了。」
「你問朕這兩個使者咋辦?趕回去,告訴他們的大王,洗干淨等著。我們的大軍馬上就會踏平柴達木和青海湖!」
李治絕對不是沒事群嘲。西域大開發,是他志在必得的。歷史上,大約十年後,薛仁貴媳婦熬成婆做主將,結果在大非川遭遇大敗。從此西域就成了戰場。大約一百年後的怛羅斯,唐軍需要面對的,將是當時最厲害的20萬阿拉伯伊斯蘭騎兵。大唐治下,只有西域產馬。歷史上,唐朝和吐蕃打了幾百年,長安也一度陷落與吐蕃人的鐵蹄之下。最後靠聯合西域各國,才干死了吐蕃。只是自己也元氣大衰,沒幾年也跟著仙去了。因此,唐朝的畢生之敵,並不是北方的突厥蒙古之流,而是高山上的吐蕃。往遠了說,自從漢民族丟了西域,沒了馬,就注定了後世八百年被游牧民族蹂躪來蹂躪去的悲慘命運。說吐蕃是漢王朝宿敵,絕對是不在蒙金之下。(這可是在有馬的年代正面擊敗過唐名將的勢力!)
比如歷史上大非川之戰,吐蕃長期在外打仗的騎兵高達40萬。而唐朝的全部動員兵力也就60萬。當時薛仁貴手下只有2萬唐軍,收服安西四鎮時沒辦法,找了3萬西域的雇佣軍才能勉強作戰。
樞密院和內閣還從來沒有見過李治如此怒發沖冠的樣子。這位大唐帝國的皇帝,雖然不理政事多年,但老虎就是老虎,一發威,就是山河震動!突厥,高麗最大也就是個幾萬人大戰的土豪,但是吐蕃才是真正能和大唐一戰的對手。不過,經過李治多年的經營,打贏肯定沒問題,問題是,打贏需要多大的代價?他需要征發多少軍隊,付出多少傷亡,才能抵抗獠牙盡露的吐蕃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