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殤 三三九 殺人的童謠

作者 ︰ 秋無碩

「城南李,高出牆,

南風吹來要稱王」

剛進燕京南邊的開陽門,李爽就听到街邊有兒童在唱著童謠。開始時沒有听得太清,還沒太在意,後來听到什麼「南風吹來要稱王」的話,李爽就不由得上了心。讓耶律齊帶著使節隊伍先回去,假稱要給家人買些禮物,帶著李齊,沈默和蕭蒲察干幾人迎著童謠的聲音,進了一條小巷子。

李爽見街邊幾個踢著毽子的五六歲小孩正在唱著童謠,就走上前去,給幾個小孩一人兩塊糖,然後問道︰「小朋友,你們剛才唱的那童謠能不能再給我唱上一遍?」

這些小孩唱得正過癮,李爽就是不給糖,他們也會繼續唱的,收了李爽的糖後,小孩們邊踢著毽子邊又唱了起來︰「城南李,高出牆,南風吹來要稱王。」

李爽再給小孩子了和塊糖,問他們這歌謠是從哪兒听來的,這些小孩卻是搖著頭回來不出來處,回答著說,听別的小孩子唱,就跟著學了過來。

古代人迷信,認為童謠是兒童們受了天上星星的熒惑而產生的。歷代都認為一些指向性的童謠是國家大變的讖言,從漢文帝的尺布斗粟之歌,到漢末的千里草之歌,再到隋末的桃李子等等童謠,都是有很明確的政治反映向性的。歷代的政客們玩起陰謀來,往往從童謠著手,象北齊的祖珽就以一首「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的童謠。歌殺了自己的政敵北齊明將斛律光。

而這首「城南李」的童謠的指向性是再明確不過了,李爽家的府邸在燕京的城南,在整個燕京城,姓李的沒有誰家比李爽一家更顯貴了。所謂高出牆,是暗指李爽一家的權勢已經高出遼國皇帝了,什麼南風吹來要稱王,更是指李家要借著南朝的勢力替代大遼皇室了。

就這首童謠,如果被人這麼曲解,李爽一家會馬上落個誅連九族的罪名的。一听清這童謠的內容,李爽就立即判定有人在黑自己家了。並且用的這手法是又卑鄙又老到。就算蕭普賢女對自己一家非常的信任,听了這樣的童謠後,肯定也會對自己家的所提防的。更何況這個時代的人都普遍迷信,對說不清來路的童謠,向來是當作預言來看待的。自己一家現在又如此貴盛,這樣的童謠廣泛傳開,自己家就是有幾萬張嘴也分辨不清了。

讓李爽感到棘手的是,這樣的童謠自己不理會,別人就是心里想著。也還不敢公開指會到自己的頭上的,一旦自己理會追查。更是表明自己心虛了。

原以為清除了耶律重貴的勢力,自己已經控制住了燕京,卻沒想到在暗處還是有人用這樣的方式來黑自己家。而自己在燕京有楊小五,李安偑的教會勢力,又有石鎖和盧岩等人暗中控制著燕京的動向,這樣的童謠還是被人放了出來。看來這燕京的地下,還不知道有多少勢力正磨馬霍霍地等待著向自己家下手。

雖然童謠的事情重要,剛回到燕京的李爽暫時卻是沒時間去查這童謠的來路。只能吩咐沈默去和石鎖和楊小五聯系,讓他們追查童謠的來路。然後李爽就帶著李齊和蕭蒲察干趕到皇城去復命去了。

李爽和耶律齊回京。宋朝的使者並沒有同時跟著過來,而是要後一步派出納降使來給遼國君臣封賞。但兩人出使,把納降稱臣的事情是全部敲定才離開的。大致上遼國向宋稱臣,沿襲西夏向宋稱臣的舊制,遼國降國號為燕,承認是大宋的蕃屬之國,向大宋皇帝稱臣的同時。奉大宋的年號正朔。遼宋邊境各自撤兵,在雄州和霸州設立榷場,兩國百姓自由往來通商。每年遼國向大宋上貢馬匹,牛羊。皮毛若干,大宋朝廷賞賜遼國國主金銀錢糧若干,一來一去大致相當于遼國輸向宋朝的商品的價值。只不過是給足了宋朝面子,遼國送到宋朝的商品稱為進貢,宋朝付給燕國的錢糧稱為賞賜罷了。

耶律淳仍然不能起床理事,燕國的朝政仍由蕭普賢女攝政。朝堂上,李處溫,虞仲文,曹勇義,蕭賀魯,耶律大石等一干文臣武將听了請降正使耶律齊對請降過程的匯報,和宋朝和處置答復,都是一片高興。雖然自降了國格,畢竟去掉了南邊的威脅,對汲汲可危的遼國來說,這是再她沒過的結局了。

等耶律齊匯報完畢,蕭普賢女面色沉重地向朝中大臣們說道︰「各位卿家,我大遼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以歷史二百余年,兵馬向來是強于南朝的。湘陰王不恤國事,致女真反叛,奪我大遼四京四道。陛下自登基以來,雖然以中興大遼,光復祖先故土為已任。奈何宋金結盟,國家土地又只剩南京一道,民困兵疲,以現今國家的實力,實難敵南北兩邊之夾攻。陛下因勞累傷神而一病不起,本宮以婦人之身不得已暫攝朝政,雖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卻已是一時難改朝廷積弱之現狀。不得已才出此向南朝請降稱臣之下策,實在上愧對大遼的列祖列宗。」

蕭普賢女說起這番話,竟然流下了眼淚來。雖然向宋稱臣可暫時解除南邊的壓力,對虛弱的遼國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但二百年來,遼國和宋朝爭雄中,始終是壓著宋朝一頭的。南朝雖然富庶,在遼國官員和百姓的眼中,宋朝始終不是遼國的對手。但現在迫于國事,不得不象弱于自己的宋朝稱臣,還自降國號,對遼國君臣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恥辱,所以蕭普賢女流淚,卻是一點也沒作假。

皇後哭了起來,大臣們不得不在朝堂跪了一地。李處溫開口向蕭普賢女說道︰「皇後娘娘且莫傷心,國家稱臣于宋,不過是為抽出手來對付女真的權宜之計。現今宋人迫于我朝的兵馬壓力,不得已接受我朝納降,對國家來說是莫大的幸事。宋人喜好面子,接受我朝稱臣,萬沒有再向我朝用兵的可能。損失些沒有實質的面子,而緩解國家一半的壓力,實在是可喜可賀。」

有讀者給本書建了個貼吧,但人氣也很差,希望有抽空去灌灌水,提高點人氣,也算是幫本書作點宣傳吧,謝謝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遼殤最新章節 | 遼殤全文閱讀 | 遼殤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