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西王母,是容貌絕世,能唱歌謠的神女。當時的周穆王正好來到這西王母所在的瑤池,這周穆王有感這西王母的美貌,于是很多天與西王母在瑤池上飲酒唱和,盡情歡娛,樂而忘歸,國都不見君主回來,朝綱逐衰,釀成徐偃王之亂。
徐偃王是夏朝封國,徐國君之後。據《括地志》載︰「大徐城在泗州縣北30里,古之徐國也」。徐偃王見周穆王與造父驅車西狩不歸,趁朝綱松懈,自認為叛亂之謀,時機已到,便舉兵反周,一時勢不可擋。
周穆王自入瑤池,與西王母同樂,早已忘卻歸朝之事。造父忽見千里駒,性躁不安,料知必有事變。于是,放出一騎,任其飛馳而逝。
恰巧,放出之騎,領來周王侍隊入瑤池。該侍隊已尋找周穆王多日,見千里駒,才知瑤池方位。周穆王得知徐偃王叛變的消息,才知自己已險失其國。立即告別西王母,登輿回朝。
造父自任輿駕,八匹千里駒,如龍騰飛雲,神速似的回到京城,使徐偃王遂不及防,徐軍傳聞周穆王,乘八龍駕雲而歸,一夜之間,士兵逃亡近半。次日,周穆王率大軍攻打徐偃王,大破之。
周穆王為了表彰造父在此役中所建的救國安邦之功,賜造父以趙城為邑。趙氏由此得姓。因此,造父是天下趙姓的立姓始祖,又是血源始祖。
雖然說這周穆王很快的就平息了叛亂,但是他這麼一種生活的方式,在朝臣們看來是十分危險的,雖然這一次這周穆王能夠感回來,但是這只是因為這拉車的神馬有了異動,而被造父所察覺,這才趕了回來,要是再發生這麼一種事情,恐怕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于是這些朝臣就想出了一個對策,因為這造父趕車有功讓這周穆王及時趕回了京師處理了叛亂,這有功當賞,于是在他們的建議之下,這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為邑,而這造父自然就成了一方的小領主了,這造父成了領主自然就沒有辦法再繼續為這周穆王趕車了。
那造父一不在,這用于拉那一輛由玄鳥骨架制成馬車,的那八駿神馬自然就沒有其他人能夠駕馭,這無人駕馭神馬,這一輛馬車自然就無法行駛了,而沒有這一輛馬車充當交通工具,這周穆王自然就無法隨意的亂出去了。
而就算這周穆王想出去,也只能夠乘坐普通的馬車,這普通的馬車不過是用木材銅鐵制成的,根本不能長時間的奔跑,而且這木質的車輪也顛的人厲害,這周穆王就算想跑出去玩,也跑不出京畿之地,這周穆王在京畿之地坐鎮,這國家自然就是亂不起來了。
于是這些朝臣就用這個辦法,將這周穆王給留了下來,而這周穆王不再出游,這八駿神馬和那玄鳥之車也就沒有了作用,這八駿神馬被放回了之前這造父將他們帶來的地方,而這玄鳥之車也被深深的藏在這大周王室的國庫之中。
在周穆王死後,新王即位,這也曾經想要將這馬車取出來使用,但是卻被這些自周穆王時代留下留下來的朝臣給阻止了,他們用各種理由來阻止這新王要使用這馬車的舉動,因為他們十分害怕再出現一個,即位之後,有大半的時間不是在京師管理國家,而是四處閑游的君王了。
于是在這些老朝臣的勸阻之下,再加上當初用來拉這玄鳥之車的八駿神馬放歸山林之後,已經不見了蹤影,這普通的凡馬根本不能夠在這有玄鳥氣息的馬車之前站立,更別說是要拉著這馬車奔跑了。
而且自造父之後,也再沒有人能夠駕馭這玄鳥之車了,而那新王本就不是十分的想坐這馬車,只不過是對于這上代周穆王所珍愛的這一架馬車有一些好奇罷了,見這沒馬沒馭手,而這些朝中老臣都反對自己要乘坐這一架馬車,所以這新王也就不再提這馬車的事情了。
自此之後,這玄鳥之車就一直深藏在大周的國庫之中,到了周宣王的時候,由于這一直沒有人提起這玄鳥之車的事情,導致于這周宣王居然不知道這玄鳥之車就藏在自家的國庫之中。
而到了周幽王的時候,這西周可就到了最後的時刻了,(周幽王三年),周幽王關押褒國的褒,褒人獻出美女褒姒替褒贖罪,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曾經這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最終失信于天下。
翌年,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申侯對于自己的女兒申後被廢十分惱怒,他聯合繒國、勾結犬戎對幽王大興問罪之師,共同進攻周朝都城鎬京。幽王雖然烽火報警,但各國諸侯害怕再次被戲弄,都沒有發兵前來勤王。
鎬京被攻下,幽王帶褒姒逃到驪山山麓被戎人殺死,褒姒被殺。從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殺,統治了約250年的西周王朝就這樣滅亡了。
此時,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援。犬戎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縱火退卻。而那玄鳥之車則就是在被犬戎搶奪國庫,放火退走之後就消失無蹤了,也不知道是被犬戎人奪走,還是毀于了大火。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退走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即位,是為周平王。
因鎬京已遭戰爭破壞,而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佔,周平王恐鎬京難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護送下遷都洛邑,在鄭、晉輔助下立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而這玄羽道氅則作為這王室的遺物跟周平王一起東遷到了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