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新夢 第七十八章 草台班子

作者 ︰ 金哨本無路

這一天,趙升帳,召集手下班子商議攻取夷洲的大計,茅庚自然也在其列。

趙的手下班子,絕非什麼豪華陣容,而只能稱作東拼西湊的草台班子。比如趙本人就是軍事小白一個,茅庚自己也是軍事小白。好吧!這還不算什麼,讓人驚掉下巴的是,韓侂冑也混進了這個班子中,而且還是趙之外官階最高的一個。好嘛!趙和趙這是想干什麼?

其實韓侂冑只是想建功立業,恩蔭出身的韓侂冑畢竟不是科班出身,韓侂冑年屆四十,若不建功立業,已經再難升職。他本就是因為恩蔭入仕這才做到現在這個從五品的官身,能升到這個官階,一來是托韓家祖宗韓琦的福,二來也是吳太後關照。雖然大宋恩蔭授官也是一向的慣例,但這畢竟屬于依靠裙帶關系還是走後門才得來的官位,在大宋官場上並無值得夸耀之處,反倒被正牌的科班出身官員或多或少地歧視,弄得韓侂冑這個名門子弟感覺相當不爽。

韓侂冑自認也是胸懷大志之七尺男兒,而且還是力主恢復的鷹派,這一次官家要征夷洲,為此特意頒布了照顧勛臣國戚的詔令,韓侂冑認為機會難得,便托吳太後向官家說項,要投在趙麾下,誓要立下戰功,以為進身之道。趙對韓侂冑印象一向不錯,同時覺得韓侂冑若助趙,趙便更能得吳太後奧援。此外韓侂冑既是國戚,又是勛臣之後,也算是靠得住之人,讓他參與尋找萬里外的秘密也頗能令人放心。因此,陰差陽錯,韓侂冑就成了此次征台團隊的一員。但是若論起作戰經驗,韓侂冑也只能算是小白一個。

團隊中當然不能少了作戰將領,趙給趙選的兩位將領,一個便是來自水軍的都虞侯鄭識,另一個則是新提拔的殿前司都虞侯李同佐。這兩人當中,也只有李同佐參加過早年的隆興北伐。

此外趙還招了四個武舉進了班子,一個是淳熙十四年的武舉第二名江伯夔,其兄是淳熙八年的武狀元江伯虎,其余三位武舉人,一位是淳熙十一年的金鼎,另兩位則是與江伯夔同年的郭希先與林茂。

總之,這里打過仗的,就只有李同佐一人而已,其他人都只能算是紙上談兵之輩。

此次前往偵查的船隊乃是鄭識統領,他回來的時候還帶上了駐守平湖的指揮使周先韜。

廳中擺上了沙盤,夷洲整個島的形狀乃是按照茅庚所畫草圖制作,偵查船隊這一圈走馬觀花的偵查下來,還沒有到能夠繪出夷洲島形狀的地步。不過,在夷洲的旁邊,那一堆群島,赫然標注上了「平湖」的名稱。

茅庚到這時才搞明白,原來這些島嶼此時還不叫「澎湖列島」,它們現在的名字叫做「平湖」,而且這些群島早已劃入了大宋版圖。

原來自從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起,就將澎湖列島劃入了泉州管轄範圍,並在澎湖列島造了200間房子作為軍營,派遣軍兵在澎湖駐守,起初是春夏駐兵、秋冬回歸的季節性駐守,之後才改為長期駐守。再往前追溯,大宋遷徙澎湖的移民在多年前就去到了澎湖列島,後來則是因為來自呂宋島的海盜上島搶掠,這才有汪大猷派兵駐守澎湖列島之舉。「平湖」和「澎湖」在語音上倒也相差不遠,也不知道是不是以訛傳訛,才最後變成後世的「澎湖列島」的。

周先韜駐守平湖,對相距不過六七十里的夷洲當然有所了解。按照周先韜的說法,夷洲的土著與澎湖列島這邊的宋人早有互市往來,只是此前上過夷洲島的宋人都以為夷洲島統屬一國,而彼此語言不通,即使交易,也是憑借打手勢才能勉強交易。

宋人就算上過夷洲島,也搞不清其中深淺,哪里知道夷洲島其實還是部族割據,是連文字都沒有的一幫土著!宋人只當人家也是如大宋一樣,是一個赫赫國度。結果還是茅庚在朝堂上的一番話,這才揭破了夷洲的底牌。此番鄭識派出多路探子經過一番偵查,已經大致探明夷洲的土著的虛實,總體判斷,那里的土著確實是尚未開化,其住所和武器工具都原始得很,雖然那些土著極其排斥外人深入,但以其實力,完全不足以阻擋大宋雄兵。

至此茅庚心中大是感嘆,有宋一代,國人真是敦厚老實本分之極,大約是台灣土著看不上澎湖列島的緣故,不屑于去澎湖列島撈生活,這才有宋人敢去澎湖列島居住,而一到台灣本島,只要土著們稍露凶相,宋人就沒有在台灣居留的勇氣了。可嘆啊可嘆!有宋一代,大宋只有被人家佔地盤的份兒,從來也沒有佔過人家的地盤。連近在眼前的夷洲也從未想去佔領,大宋的進取心實在是不足道也。要不是自己揭穿台灣底細,又與官家立了賭約,官家覺得穩佔便宜,說不定攻取台灣的計劃還要左右權衡才能推進。

茅庚感嘆之際,那邊鄭識此時正在夸海口,他聲稱只需五千軍兵,便能收服夷洲。

此時韓侂冑卻說話了︰

「稟國公,下官以為,我大宋號曰天朝上國,奉聖人之道,當師出有名。下官以為,本次渡海遠征夷洲,乃是官家念彼輩困苦,不識文明禮儀,故我興天兵進夷洲,乃是教化彼輩蠻族,使其歸化大宋,由此倉廩實,衣食足,識禮節,知榮辱。故而下官以為,此去雖有征伐,歸根結底乃是秉承聖人‘仁義’之道,乃是救民于水火,如此,則堪稱堂堂正義之師。此乃下官的一點陋見,國公以為然否?」

茅庚一听,一時錯愕不已,心說打著傳播「普世價值」的旗號到處動武這一招,是後世美帝慣常干的事兒,沒想到姓韓的這會兒就能想到!真的是不簡單啊!就稱他這一番話,便足見其「奸」了。可話說回來,在如今這年代,只有大宋才代表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力,大宋最有資格帶領未開化的土著走向先進文明,所以韓侂冑這一番話倒也不無道理。

趙一听,自己這位私下里要稱呼一聲舅公的屬下把話說得冠冕堂皇,仔細一想也大有道理,便微笑道︰

「韓大人此言正合我意,孟子曰‘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本爵揮師夷洲,便是吊民伐罪,猶以‘吊民’為要。可依此屬文,報請官家刊行天下,以彰官家愛民之心。」

哇咳咳!此君竟然馬上就找到了對應的聖賢語錄作為注解,而且立即就給自家皇祖父奉上了一頂極大的高帽,這等本事,也確有政客潛質,茅庚不免將趙高看了一線。

在場的一眾人自然是爭相附和,那個武舉林茂更是將「仁者愛民」一類的頌詞拼命往官家身上套,儼然大宋皇帝此舉根本就是代表最廣大夷洲土著的利益。弄得茅庚想笑又不敢笑,只好將注意力轉移到沙盤上。

但越看,就越覺得沙盤上的「夷洲」二字不順眼,「平湖」二字也看得很不習慣。茅庚忽然心中一動,心說大家都是這麼個扯法,那何不也搭一搭順風車兜售一下自己的私活呢!茅庚于是朗聲道︰

「稟國公,下官以為,此去既然是救民于水火,便足見朝廷已視島上之民為大宋子民,如此,若是再稱‘夷洲’,則大為不妥,依下官之見,此島換名勢在必行。請國公示下!」

場中人一听,心說對啊,既然將來此島歸大宋所有,再叫「夷洲」就斷然不合適了。

趙也深以為然,便道︰

「那依茅先生之見,當如何改名?」

茅庚其實就等著趙這一問,于是扮出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故作神秘地說道︰

「恩師曾言,昔時虯髯客出師遠征,曾經在此島短暫停留,後來虯髯客留下的記載上,將此島喚作‘台灣’,是後台的‘台’,海灣的‘灣’,至于‘平湖’,則喚作‘澎湖列島’。下官以為,不若就照唐人以‘台灣’名之,國公以為可否?」

剛才茅庚就只是說「換名」,而不是說「改名」,打的算盤就是要用這個後著。師尊和虯髯客這一招,已經成了茅庚屢試不爽的招式,雖然也曾經失過手,但現在故事越編越圓,由不得趙不信。

趙眼珠一轉,笑道︰

「既然有如此一說,那正好說明唐人曾經佔據過此島,用唐人稱呼此島的名稱,本爵以為甚好。只須報上官家,只要官家再準了,那時再正式用‘台灣’之名。」

茅庚如願將自己的私活兜售了出去,而趙也不無收獲,一句「唐人曾經佔據」,正符合「自古以來就是我華夏領土」的句式邏輯,便更顯得興師的正義性。

結果一番商議下來,既讓此番興師披上了無比正義的外衣,又各出主意,大略地制訂了一個出兵計劃。

此次征伐夷洲,初步計劃派出兩千五百水軍和五千禁軍步兵,另調廂軍五千人作為輔兵。水軍是從殿前司浙江水軍、慶元府定海縣沿海制置使司水軍兩處水軍抽調,這兩處都是具備海戰能力的水軍,不須再進行適海訓練就能立即開赴台灣。

此外還涉及後勤、移民和土著政策,也一一分派下去,自有專人負責細化。

會議結束之後,趙一時間志得意滿,仿佛台灣已經盡在把握,顯出一副躊躇滿志的神態。

茅庚不免苦笑,丫的一群小白湊到一起,東拼西湊搞出了一份欺負土著的計劃,美其名曰「興仁義之師」「救民于水火」,此刻茅庚的感覺,有點類似于在電腦上打游戲一般,感覺滿滿的盡是游戲的成分。只是不知道游戲上有沒有給「仁義」加分的規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新夢最新章節 | 大宋新夢全文閱讀 | 大宋新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