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第四八回鬧丑劇張勛復闢捍共和孫文護法(下)
第四八回鬧丑劇張勛復闢捍共和孫文護法(下)
燈光下,只見一個干瘦的小老頭,滿臉皺紋,胡須花白,彎腰曲背,腦後耷拉著一條稀松的辮子;走近床前,拱手一揖,道︰「康有為深夜打擾,還請張帥見諒。」張勛起身,吃了一驚,暗想道︰「當年叱 風雲的維新人物,而今竟然成了這般模樣。」隨即命人擺上茶果點心,熱情招待,順口問道︰「先生光臨,有何指教?」康有為道︰「聞知大帥光復清廷,老朽深感高興,特意前來共商大計。」張勛道︰「先生有何妙計,但說無妨。」康有為道︰「首要者,速將黎元洪趕下台,廢除民國共和制度。再通電全國,宣布大清復國。然後虢奪段祺瑞之兵權,解除其對北京之威脅。即可大功告成,萬世流芳。」張勛道︰「果然好計,何時動手?」康有為道︰「計在速發,遲則夜長夢多。」張勛連聲叫好,隨即下令捉拿黎元洪。黎元洪聞知,慌忙逃進日本使館,躲過一劫。
次日,張勛將康有為起草的「清廷復位宣言」通電全國,聲稱恢復大清乃天意人願,各省必須服從大清統治。同時,下令城中各家各戶,都要懸掛一面黃龍旗,違令者就地槍決。接著,張勛攜康有為進入皇宮,召開御前會議,擬定文武大臣名單、清帝復闢儀式。
1917年7月1日,張勛身著朝服,率領文武官員三百余人擁入乾清宮,把十二歲的溥儀扶上皇帝寶座。眾人三拜九叩,高呼萬歲。溥儀發出復闢詔書,宣布恢復宣統年號;隨即封官授爵。封張勛、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張鎮芳等為議政大臣;胡嗣瑗等四人為大學士;授徐世昌、康有為任弼德院正、副院長;雷震春等十多人為尚書、侍郎等職務。張勛功勛卓著,再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獨攬軍政大權。
風雲突變,陰霾滿天。北京城中,大街小巷都被迫掛起了清朝的龍旗。幾年未見的清朝袍、褂,被人從箱子底、古衣鋪中翻出來,在街頭高價出售,就連裝殮死人的壽衣、唱戲用的行頭都成了搶手貨。伴隨著報販們叫賣「宣統上諭」的聲音,那些晚清遺民,一個個穿著清朝的服飾,腦後拖著真、假辮子,如同棺材里爬出來的還魂死尸,恬不知恥地招搖過市。光天化日之下,鬼魅橫行;烏煙瘴氣之中,光怪陸離。後人有詩議之曰︰
歷史車輪永向前,小丑喧鬧起逆亂。試看枯骨還魂處,徒留笑料在人間。
張勛復闢,不得人心;激起了普天同憤,萬民共怒。北京居民在張勛的婬威下奮起抵制,拒絕懸掛龍旗;十多家報紙停刊,表示抗議。外省各大報紙紛紛通電刊文,口誅筆伐,痛斥張勛為大逆不道。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堅決反對復闢帝制,維護民主制度;並立即南下廣州,建立反對復闢的基地。各地反復闢的怒濤,一浪高過一浪。長沙召開萬人擁護共和大會,會上群情激憤,有人當場斷指血書「護法討賊」,「斬妖賊,復民國」。廣東舉行「國民哭臨大會」,哀悼共和慘遭破壞,聲討復闢罪行。由張勛津貼、康有為主編的《國是報》,因工人拒不排印,被迫停刊。
此時,盤踞在天津的段祺瑞異常興奮。他看到國會已被解散,黎元洪被趕走,利用張勛之目的已經達到,便立即打出「反復闢」的旗號,迅速組成「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聘梁啟超為參贊。隨即在天津馬場誓師,宣稱︰「張勛復闢帝制,禍國殃民。本帥誓死討伐逆賊,捍衛共和。」次日,即率領五萬討逆軍,大張旗鼓,向北京開進。
風向大變,各省的軍閥如同牆頭之草,隨風轉身,紛紛表示反對復闢,擁戴共和,支持段祺瑞出兵討伐,反復闢的怒濤迅速席卷全國。張勛留在徐州的辮子軍,因山東軍閥的阻隔無法北上支援。北京城里的五千辮子軍,勢單力薄;在五萬討逆軍的壓迫下,不堪一擊,迅速土崩瓦解。7月12日,討逆軍攻入北京,辮子軍繳械投降。張勛喪魂落魄,匆忙逃入東交民巷,躲進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逃入英國使館。最可笑的是康有為,正在搖頭晃腦地起草宣統上諭,忽聞槍聲大起,急忙揣起草稿,倉皇逃出寓所,一頭鑽進美國使館。這真是︰有心附貴搖狗尾,為何突然縮**?
一場滑稽、荒誕的復闢鬧劇,只演了十二天,便草草收場。康有為和梁啟超這一對寶貝師徒,從此互為仇敵,徹底絕交。
段祺瑞重新入主北京,再次執掌內閣總理大權,便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飛揚跋扈,目空一切,堅持其武力統一全國的施政方針。他公開叫囂︰「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黎元洪被迫辭職,馮國璋繼任代總統。
段祺瑞本因「對德參戰」問題而下台,重新上台後,極力主張對德宣戰;並以組織參戰軍為名,大肆擴充皖系勢力,推行武力統一政策。段祺瑞的所謂參戰,實際上是「對外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為了擴大軍隊,購買軍火,段祺瑞不惜出賣國家主權,拼命向日本借款。他任命梁啟超為財政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章宗祥為駐日公使,指派這三人專門與日方談判,一年之內,先後借款十六次,總額高達三億日元。這些借款分別以東三省、山東、青島等地的鐵路、礦產、森林經營權為交換條件;又以聘請顧問、教官為名義,使日本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稅收、銀行、軍隊、電信、警察等部門。作為投桃報李,日本為段祺瑞訓練和裝備了三個師、又四個旅的精銳部隊。袁世凱當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段祺瑞則變本加厲地做到了。段祺瑞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使中國面臨著被日本獨佔為殖民地的危險,同時,也加深了人民大眾和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
段祺瑞瘋狂賣國和窮兵黷武的行徑,必然激起愛國、民主人士的強烈抵制。孫中山堅持認為︰「約法與國會,乃共和國之命脈。段祺瑞假共和之名,行**之實,完全背叛了中華民國的宗旨。」他南下廣州,會同廖仲愷、朱執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商討對策,毅然舉起了「護法」大旗,提出了「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張。孫中山公開號召全國各界「同心合力,奮起護法,與段祺瑞的武人**決一死戰」。在孫中山的號召下,西南各省軍閥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地盤,願借孫中山的聲望以圖自保,紛紛宣布參加護法運動。不久,北洋軍閥政府的海軍總長程壁光、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聯名通電,月兌離北京政府,擁護孫中山的護法行動,並率第一艦隊抵達廣州。旬日之間,一百三十多名原國會議員,也陸續到達廣州。于是,廣東成了護法運動的基地。
1917年8月下旬,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討論組建政府事項。會議通過了《中華民**政府組織法大綱》,決定選舉陸海軍大元帥,組建軍政府,在約法恢復效力之前,以軍政府作為西南各省的中央政府,與段祺瑞的北洋政府相對立。軍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勘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接著,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又選舉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為元帥。隨後,孫中山組建了軍政府,並以大元帥的名義發布通電,否認北京政府,宣布舉兵討伐。南北兩府對峙局面形成,護法運動正式開始。
然而,孫中山名為軍政府大元帥,實際上則手無兵權。滇系、桂系軍閥頭子與孫中山離心離德,唐繼堯、陸榮廷拒不就職,以表示不滿。廣東軍閥莫榮新公開表示︰「孫某之政府,空頭之政府也。彼無兵無餉,吾輩但取不理之態度,彼至不能支持之時,自然解散而去。」孫中山為了不受西南軍閥的支配,組建了約二十個營的政府軍,號稱粵軍。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粵軍總司令,向盤踞在福建的北洋軍發起討伐。而滇系、桂系的軍閥則拒不听從孫中山的調遣,相繼派兵進入湖南;他們推舉程潛為總司令,在湖南與北洋軍展開混戰。
湖南前線戰況激烈,雙方打得難分難解之際,北洋軍閥內部直、皖之間的「窩里斗」也愈演愈烈。國務總理段祺瑞與代總統馮國璋二人,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你拆我的台面,我挖你的牆角;當面好話說盡,背後壞事干絕。段祺瑞有意保存皖系實力,故意調直系軍隊打先鋒,與護法軍激烈廝殺。從而引起了馮國璋的極大不滿,指使湖南前線的直系軍隊消極怠戰,並主動後撤。南方護法軍乘機攻佔了寶慶、永豐、衡山、湘潭等地。馮國璋乘機通電全國,主張「和平統一」,並派人與西南軍閥聯系,共同反對皖系,使段祺瑞「武力統一」的政策不能推行。各省護法勢力紛紛響應,十多個省通電反對段祺瑞,迫使段祺瑞辭去國務總理職務。在馮國璋的操縱下,南北軍閥開始合流,共同出賣護法軍政府。
眼看護法戰爭開局良好,孫中山非常高興;精心制訂了全面進攻計劃,準備在武漢會師各路大軍,大舉北伐。不料,後院突然起火;護法軍政府內部出現分裂,致使北伐計劃成為泡影。唐繼堯、陸榮廷、莫榮新、岑春 等西南軍閥、政客串通一氣,提出改組軍政府。他們操縱非常國會,背著孫中山,通過了《中華民**政府組織法大綱修正案》,決定取消大元帥一長制,改為總裁合議制,借以取消孫中山的領導地位;並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 七人為總裁;而岑春 被選為主席總裁。改組後的軍政府完全被滇系、桂系軍閥所控制,護法成為空名。孫中山只是七總裁之一,被排擠到毫無實權的地位。緊接著,堅決支持孫中山的海軍總長程壁光被人暗殺;孫中山的衛隊被莫榮新的部隊繳械,十多名貼身衛士被槍斃。孫中山大怒,立即發表辭職通電,憤而指出︰「吾國之大患,莫過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隨後,孫中山離開廣州,返回上海。第一次護法運動遭到失敗。
護法運動失敗後,南北軍閥暫時休戰,但軍閥混戰並未結束。段祺瑞雖然被迫辭職,卻並未銷聲匿跡。他的皖系既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又有日本人的支持,遂公然與馮國璋翻臉。段祺瑞一面勾結奉系軍閥張作霖派兵入關,對馮國璋施加壓力;一面分化、收買直系將領,唆使直系將領曹錕、吳佩孚等聯名致電馮國璋,要求恢復段祺瑞的職務。馮國璋接電大駭,沒想到直系親信竟然公開反叛,被迫再次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祺瑞第三次上台後,變本加厲地推行其「武力統一」政策,組織北洋軍大舉南下。西南各軍閥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導致湖南戰場連連失利。曹錕、吳佩孚率部攻進湖南,打敗了譚延的湘軍,取得了勝利;但段祺瑞卻任命皖系親信張敬堯為湖南督軍。此舉引起了曹錕、吳佩孚的強烈不滿,立即停止進攻,與西南軍閥達成妥協,並通電全國,宣稱「南北停戰,實現和平統一」。
曹錕、吳佩孚的通電,激怒了段祺瑞,也加劇了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段祺瑞為了排擠直系,操縱國會選舉,組織了王揖唐為首的「安福系」,並在國會中佔據了絕對優勢,被稱為安福國會。在段祺瑞的授意下,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把馮國璋趕下台。不料,徐世昌上台一月後,突然下令解除段祺瑞國務總理職務;隨後,任命錢能訓為國務總理。誠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不用舊朝人。段祺瑞挖空心思,玩弄權術;威風張揚,驕縱蠻橫;到頭來三起三落如夢幻,竹籃打水一場空。
好一個民國初年︰新舊踫撞,激起陣陣電光火石;權力博弈,惹得匆匆天馬行空。中國的政治舞台上,撲朔迷離,變幻莫測;各路軍閥、政客紛紛登台亮相,盡情演繹。這真是︰呼啦啦,城頭變幻大王旗;威赫赫,各領風騷三五月。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鬧嚷嚷,勾心斗角搶權忙。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