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喝了頓肉湯之後,清軍立刻拔營起寨,與其他幾路清軍匯合,于正午之前,渡過城南五里的漳河,在漳河之南一片廣闊的平原之上列陣,這片平原,原本是一處旱田,但因極度的干旱,大地已經干裂,禾苗已經絕收。
清軍以桑額所部為主力,共約五千人列成左中右三營,以前營游擊存柱帶馬步兵約一千五百人居左,左營游擊華善率馬步兵約一千五百人居右,右營游擊李文忠率馬步兵一千八百人居中。
桑額率余下中軍標兵至漳河北,與裝備精銳的八旗軍做為預備隊,一旦情形危急,便會越過漳河「救火」。當然若是有兵士敢臨陣退卻,擾亂軍心,他們不會介意將其射殺于河中。
清軍這樣布陣倒是頗有些背水一戰的意味。
蕭俊此刻和約一百五十名弓箭手,列于左營的前方,一旦有敵軍攻過來,他們這些弓箭手將會做第一波的攔截,在他的身後,步卒們正緊張的布下陣勢。蕭俊博覽群書,頭腦中還殘留著不少後世的知識,因此倒也大致的,對冷熱兵器結合時代的戰爭有著些許了解,清兵伙食差,盔甲簡陋,身體矮小單薄,自然不能夠象西方騎士兵團那般身披重甲,靠蠻力沖擊作戰,因此無論戰術、戰法還是陣法上都是頗有些不同的,相對于西方的戰兵,東方兵士更注重將身體敏捷靈活的優勢發揮出來。
清軍所布下的陣勢乃是承襲于著名的諸葛八陣,是八陣之中鶴翼之陣的變種,左中右三營,每營從前到後共設五陣,第一陣,將數門神威將軍炮、中型佛郎機等輕炮、中炮及弓箭部隊列于陣前,左右散開交錯排列。鐵炮在前,弓矢在後,此陣以遠程攻擊武器為主,但在弓箭手之後設有百余名長槍兵守護。
第二陣,于前鋒設有武藝精熟的百余名刀盾手,這些軍士俱是軍中精銳,不僅移動迅速,突擊能力亦極強,敵軍突破第一陣的攔截和封鎖之後,勢必以雷霆萬鈞之勢撲擊本陣,此時由這些軍中精銳完成對敵人的第一波攔截,重挫敵鋒。在這些前鋒的身後則是第二陣的主力,設有五百名長槍手,每排百人,計五排,呈弧形,根據實戰需要,或是拉直迎擊正面之敵,或是深度彎曲痛擊側翼之敵。
第三陣設五百人,此陣為預備隊,亦呈弧形排列,在第二陣人員傷亡時,迅速由第三陣補入,當戰況慘烈,第二陣力怯不能戰之時,由第三陣迅速前突轉為第二陣,第二陣則迅速後撤休整,第三陣亦有保護中軍之責。
第三陣之後,便是本營中軍本陣,主將和傳遞號令的鼓角、號旗皆居于其中,設二百移動速度極快的中軍游兵,手持短刀大盾,來回迅速游動,應付各種突發狀況,如敵輕騎騷擾側翼時,則以此游兵迅速游動到側翼,持盾擋住敵騎飛來的箭矢。
最後則是末陣,是全軍的奠後部隊,通常由第二陣的百余名先鋒精銳在完成第一波攔截後,迅速撤到最後,結成末陣,一旦戰況不利,全軍被迫後撤,則由第一陣最先撤到縱深的弓箭手完成對追敵的第一波攔截,之後便由這些精銳配合游兵對敵追擊的前鋒做出第二波攔截,掩護本營主力撤退。弓箭手撤至縱深之時,除有掩護全軍後撤之責外,亦有保護側翼,防止敵騎來襲的責任。
而馬軍則是**于大陣之外,位于大陣的側後,隨時準備出擊殲敵或是以其強大的機動力量護住大陣薄弱之處。因三營之中,中營人數多出三百,因此各陣配置的兵力相對左右兩營略多些。
驕陽似火,大地仿佛變成了一個大大的蒸籠,此刻已近正午,**辣的陽光灑在軍陣之上,曬得人昏昏欲睡,可是營兵們卻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幾乎人人臉上都帶著一絲緊張之色,凝望著遠方的地平線,沒過多久,地平線上便緩緩的現出一條黑線,無數的周軍漸漸的出現在了視野之內,這些周軍的兵士,粗粗估算有近萬人,不僅軍容嚴整,而且其中半數以上身披硬甲,從甲冑上一眼便能判斷出,前來攻城的周軍竟然有半數是從雲南過來的精銳,周軍的精銳主力,約有十萬,身上皆披有一層特制的皮甲,這種皮甲經過特殊的鞘制,其堅韌程度遠勝普通皮甲,雖然較之鐵制鱗甲略遜一籌,但尋常的刀劍甚至銃彈亦是難以穿透。
見周軍來的竟然是主力,營兵們個個不由自主的纂緊了手中的刀槍,相對于這部周軍,營兵們的甲冑則要簡陋得多,大多都是極簡陋的兩片甲︰前後兩片極普通的皮甲,中間用繩索穿住,護住胸背,就是這種爛甲,還是因為此地至關重要,關系全國戰局,臨時補充過來的………
蕭俊望著遠處正在緩緩前移的周軍,拭去額頭的汗滴,飛快的計算著雙方的實力對比,周軍主力俱是經過長時間訓練的精兵,但勞師遠征,所圖不過是榮華富貴,而清軍雖然裝備簡陋,卻是背水一戰,身後便是家園,一旦戰敗,便有家破人亡之虞,雙方在氣勢上,周軍便落了下風,而且這部清軍,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湖南收攏的流民,這些流民,深受戰亂之苦,對周軍可謂是恨之入骨,如今幸存下來的家人剛剛有了穩妥的住處,周軍卻又攻了過來,這大災之年,再次成為流民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必定死戰,最重要的一點,湘軍向來以勇猛擅戰著稱,正因為這只營兵的主力是由湘兵組成,戰力出眾,因此主將才會列出這麼復雜的大陣。
周軍在推進到相距兩里左右之後,便開始緩緩結陣,周軍結成的是類似于矢鋒陣的變種,大將居于陣中央,位于陣形「箭頭」部位的前鋒負責中央突擊,左右則派勁卒護住兩翼,遠遠望去,處于「箭鋒」和兩翼位置的幾乎全部是身披硬甲的主力。周軍如此結陣顯然是根本沒有將眼前這些甲冑簡陋的清軍放在眼中,打算采用中央突擊的戰法直接集中主力形成局部優勢,滅掉清軍中營。
大陣一經結成,近萬周軍迅速化作一個巨大的箭頭,四十門三磅紅夷炮在前,近千騎兵吊在最後。緩緩的壓了過來,隨著兩軍的漸漸接近,戰場之上也開始彌漫著越來越濃烈的肅殺氣氛。
面對周軍的矢鋒陣,清軍也迅速將左中右三營呈扇形分布,以半包抄的態勢迎擊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