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功勛系統 時辰等小問題

作者 ︰ 蔭翳居士

以下資料均為轉載,非本人整理。一、古代時辰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至一點為子時,一至…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時至11時)。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3、十時辰制。出現于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相當于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于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于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時辰shichen[oneofthe12two-hou

pe日odsoftheday]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時辰八字又吃了半個時辰,算還了酒錢。——《水滸傳》泛指時間;時候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也指預定的時刻。也指預定的時刻或時間快行動些,誤了時辰也。——元•關漢卿《竇娥冤》增加點關于「時」與「刻」的知識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對應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為丑時,…到五點為寅時,其余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于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于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于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刻制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一刻約15分鐘。時辰相等于現在的時間配上的動物及原因子下午11時正至上午1時正鼠鼠在這時間最躍。丑上午1時正至上午3時正牛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寅上午3時正至上午5時正虎老虎在此時最猛。卯上午5時正至上午7時正兔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辰上午7時正至上午9時正龍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巳上午9時正至上午11時正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午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馬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未下午1時正至下午3時正羊羊在這段時間吃草申下午3時正至下午5時正猴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酉下午5時正至下午7時正雞於傍晚開始歸巢戌下午7時正至下午9時正狗狗開始守門口亥下午9時正至下午11時正豬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二、古代自稱姓名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月兌」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佷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于帝王,如聖上、聖駕等。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

en,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三、古代親屬總覽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曾孫孫之子。玄孫曾孫之子。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世父(伯父)父之兄。叔父父之弟。世母(伯母)世父之妻。叔母(嬸)叔父之妻。姑(姑母)父之姊妹。姑父姑之夫。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從祖父(堂伯、堂叔)父之從兄弟。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從祖父之妻。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族父族祖父之子。族兄弟族父之子。嫂兄之妻。弟婦弟之婦。從子(佷)兄弟之子。從女(佷女)兄弟之女。從孫兄弟之孫。甥(外甥)姊妹之子。私姊妹之夫。女婿(子婿、婿)女之夫。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舅(舅父)母之兄弟。舅母(妗子)舅之妻。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姨父姨母之夫。中表(姨表)姨之子女。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姨(姨子)妻之姊妹。妻佷妻之兄弟之子。舅(嫜、公)夫之父。姑(婆)夫之母。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小姑子夫之妹。娣婦夫之弟婦。姒姆夫之嫂。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古今親屬稱謂雜談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听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家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舍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佷、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亡用于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犬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小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六親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2,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皇後皇帝的妻子。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稱賢內助。內掌櫃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老婆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于口頭語言。老愛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繼室續弦妻死後又另娶的。家里屋里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愛人男女互稱。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伙計、搭檔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佷」、「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古今對丈夫的稱謂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板等。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于唐人盧照鄰。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ji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丈人「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里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听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月復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听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听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超級功勛系統最新章節 | 超級功勛系統全文閱讀 | 超級功勛系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