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纓沒想到一直自己對尹韶華的心還是不夠堅定,在那個位置的誘惑下,他依然動搖了。舒虺璩
接下來幾天里,千纓沒再去找過尹韶華,而此時尹韶華也終于堅定了要離開這里的決定。
而她如今,看準了幾國之中,處于最東邊的那個國家,東兀的所在。從她自己的發現來看,她的娘親、師父以及外祖父,應當都與東兀有著關系,否則在她與師父以前住的小院中就不會有那麼多韶國圖霄以及臨越等國都沒有出現過的花草品種,而只在東兀存在。
尹韶華走出房門,遠遠的望著千纓所住之處,看著那已然熄燈的房間,尹韶華收拾好了東西,悄然離去了。
可以未待她出門走多遠,便有一人擋在了她身前,原來是冷辰嫜。
「你要走怎麼能沒有我跟著呢?」
尹韶華深深的望了望冷辰,「你真的要跟我一起走,跟著我可是有連肚子都吃不飽的可能。」
冷辰卻是只瞧了尹韶華一眼,只身向前走去 。
尹韶華搖了搖頭,追了上去。
冷辰結過尹韶華手中的鳳尾琴,「我來拿吧。」
「好。」
此時的她,竟是連拿把琴的力氣也會感覺到累了,還真是有些不習慣呢。
兩人就這樣在月色下漸行漸遠,卻是沒有注意到此時身後有個目光與他們緊緊相隨,或許是注意到了卻不願回頭吧。
***
尹韶華離開韶國之後許久,爾朱雲濯一直心中郁結,終于在近日里好轉了起來,所謂的好轉,是他近日里不再像以前般不去上朝,對朝中的政務也非常懈怠,如今他每日里都會準時出現在大殿上那個九五之尊的位子上,並且每日里處理政務到很晚都不去休息。
眾人看在眼里,都感覺到此時的他在故意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般。
太後此時看著爾朱雲濯此番模樣多次後,也不再去干涉他了,自己整日里在自己的宮中吃齋念佛不出門,向上天祈求能夠善待爾朱雲濯一些。
而此時尹祺瑞的肚子卻是一天天大了起來,直至那日,終于她所住的宮中,一聲嘹亮的孩童哭聲響起。
爾朱雲濯的第一個孩子誕生了,還是個小皇子。
可是尹祺瑞卻在生孩子時發生了血崩,孩子出生了,並且是她盼望的小皇子,可是她卻沒這個福氣跟著小阿哥母憑子貴了。
當眾人護著小皇子來到爾朱雲濯面前時,爾朱雲濯卻是在御案前頭也未曾抬起,「抱去給太後吧。」
「是,那淑妃娘娘?」
「淑妃娘娘如何了?」
「淑妃娘娘歿了。」
爾朱雲濯這時終于從奏折堆中抬起了頭,不過也只是抬起來罷了,「以貴妃禮儀葬之,入皇陵。」
「奴才遵命。」
這樣一眾人等便又陪著小皇子去了太後娘娘那里。
太後許久才從念經中停了下來,起身來至小皇子跟前,看著這粉雕玉琢的小女圭女圭,抬手逗弄了一番,畢竟這是她的第一個孫子,一絲愉悅之情漾然眼底。
「起名字了嗎?」
抱著小皇子的丫鬟搖了搖頭,「還不曾。」
太後看著這小女乃娃,淑妃的事情她已經听說了,可憐他剛生下來就沒有了娘親。
「就叫賢禮吧,以後希望他可以成長為一個知賢達禮的人。」
對于這個皇孫,太後心中一直是很看重的,畢竟在尹祺瑞之前,她的兒子竟是從未讓哪個女子懷孕過。直到那時她得知尹祺瑞與爾朱雲濯共度一夜後心中便起了心思,于是派人將爾朱雲濯第二天送與尹祺瑞的湯藥換掉。
尹祺瑞也果然沒有辜負她的厚望,給她生下了這麼可愛個小皇孫。
而如今,這個皇孫,也成為了太後眼中重新的希望,或許,這個孩子會是爾朱雲濯唯一的孩子了。
「以後這個孩子就留在我這里。」
「奴婢遵命。」
雖然平日里尹祺瑞對下人甚為苛刻,但身邊仍是不免有幾個衷心為主的,即便為的不是尹祺瑞這個主,而是那個派她們來效忠尹祺瑞的那個人。
這個可是當今太後的親皇孫,並且是唯一的皇孫,她定會認真帶的吧,這樣她們也放心了。
就這樣爾朱賢禮便一直在太後那里由她老人家親自帶著。
就這樣,爾朱賢禮漸漸長大,偶爾去向爾朱雲濯請安,父子二人也只是點頭便過,即便說話時,爾朱雲濯也只是教授爾朱賢禮治國之道。
卻說爾朱雲濯這般,是因為經歷了那許多事情,可是爾朱賢禮這麼大點孩子,卻是也如爾朱雲濯這般,就讓人想不通了。並且像爾朱賢禮這麼大點的孩子,哪個沒有娘親的照顧,可是卻是從未有人听他提起過自己的娘親。
太後曾經以為此事會給爾朱賢禮心理上帶來一定的創傷,卻是沒想到爾朱賢禮平日里只是寡淡少言,卻是也從未見他因為娘親的事情而傷心難過。
久而久之,他不提起,太後自是不會自己提,爾朱雲濯更不會提。
這樣,尹韶華、尹祺瑞的名字似是被人忘記了,直到那日,早朝時,百官依舊列于兩旁,等候許久卻是不見皇上的身影,正當大家切切私語到底發生了何事時,許多官員從自己的路徑知道了一件事情,那便是︰皇上失蹤了!
而真正來證實這個消息的是當今的太後娘娘,只見她交給隨身公公的不是自己的懿旨,而是皇上的聖旨。
聖旨上說,爾朱賢禮既已長成,並且其能力有目共睹,因而為了韶國能夠擁有一位更加賢明的君主,爾朱雲濯決定禪位給爾朱賢禮,而他自己則想去四處雲游,好好看一下這美麗山河。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最大的當然是皇位的更迭。
但是皇上膝下只有這一位皇子,並且很早便開始協助皇上處理朝政,其能力也早已被朝中大臣所認可,因而他的登基,不可謂不是必然。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然而新皇登基不久,爾朱賢禮便開始以不可置疑的態度展開了科舉制度,即便朝堂上眾官員都認為他此舉不妥,一片反對之聲,然而卻仍然擋不住制度的執行。
在第二年的春天,果然有了全國各地來的讀書人前來參加科考。這當然與爾朱賢禮對該制度下了多大決心施行,親自督促要將此制度在韶國人盡皆知。
第一次科考時,百官非常不屑,尤其是那些世族大家們。
可是從幾輪考試到成績發放,當真有人中榜,第一第二第三名被皇上以狀元、榜眼、探花之名非別賜予稱呼,並且在朝堂上有了真正的官位。
而這三人也逐漸展示了他們在不同方面的才華,並且狀元宋明杰在多次為皇上出謀劃策下,被幾番提升官位。
這第一次的科舉,便選出了宋明杰這樣的人才為朝廷效勞,對于朝廷來說找到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對于百姓來說,這可是平民可以跟那些達官顯貴一同站在朝堂上的一次機會。
也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般,只是有那般幻想卻實現不了。
而這科舉制度不得不說,為韶國帶來了多位人才,而原本朝中的大臣在科考制度的刺激下也為朝廷更加盡心盡力起來。
總的來說,一股好的風潮逐漸在朝堂之上形成。
而接下來的一番又一番維新制度,雖然不再如當初的科舉制度來說被人反對的那麼徹底與強烈,爾朱賢禮已感覺到韶國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走上了進步強盛之路。
而爾朱賢禮這年輕的帝王也越來越被人承認與稱頌起來。
年輕的帝王爾朱賢禮再面對百姓稱頌樂道時,卻是仍如當年他面對爾朱雲濯時般平靜依然。
這一切,仿佛在他眼中,本應如此,或許,他也早已想到了會有如今這般美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