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深決定遷往西陵,李存義、孫祿堂送行過去。舒蝤裻在那兒兩人結識了劉曉蘭、宋世榮等。
宋世榮帶他們去觀賞這里的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
數以萬計的古松、古柏把這一帶裝點得清秀蔥郁,古樸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築和百余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礡。
「空氣好才能出好功,氧氣多一點是一點。」郭雲深說。
劉曉蘭比李存義大20歲,和李存義很快成了忘年交。
劉曉蘭是直隸河間府南里店村,自幼喜好拳術,學過多種拳法,尤喜實戰,八極拳最為精純,其根底最為深厚,當時名聞遐邇。經商至山西遇李老能先生,系直隸深縣人氏近鄉人也,二人一談非常投機投緣。經試技,劉曉蘭覺得形意拳靈動多變、神妙莫測,遂拜李老能先生為師習形意拳,經十幾年研煉得以大成,為李老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
劉曉蘭愛講「拳無拳意無意」這句話。當李存義問劉曉蘭啥叫「拳無拳意無意」時,出神入化的境界。劉曉蘭便在那個方磚鋪地處練「鷹捉」,只見他慢慢悠悠無聲無息地一步一步地抓過去,並無出奇之處,可腳下的方磚卻都被踩碎了。往前抓十幾步後,他狸貓倒上樹一回身,只一縱就回到了原處,腳剛落地又彈出十來步遠,進退如織布機上的梭子一樣,只見一條黑影往來,看不清人形,輕如鴻羽,重如山岳,快如疾風。站在一旁看的人個個瞠目結舌。
劉曉蘭說︰「把方磚踩碎,我不是故意、刻意的。」
郭雲深在一旁說︰「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見奇。」
當李存義與孫祿堂向宋世榮請教,宋世榮就用「大白話」和日常能夠看見的現象來給晚輩解釋種種神奇的內勁效果。
他說咱們形意勁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產生機理又是怎樣的呢,我對形意勁有六個比喻。
1、出手如同鏈子錘。
很多朋友都認為內家練法松柔無力,養生尚可,技擊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聰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轅北轍,離內勁越來越遠。我覺著練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絲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來,再順著重力自然撂下去,動作順暢之後,再利用身體的運動給它加速。這麼說也許有的人還想象不出這種勁力的效果。筆者試舉一例,有一種簡易暗器,就是用根繩子系個二兩沉的小鐵鎖,當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斗術」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宋氏形意習練者經過內功鍛煉,日久功深,把胳膊練得像兩條老藤,手頭則沉甸甸的,象個鉛砣,這種力量甩出來,落在血肉之軀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勁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練出,終身不退。張貴良先生臨終前幾小時,給弟子們最後一次講拳試勁,一掌撂下,大弟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夫)的胳膊當時就抬不起來了。下劈掌修煉本極容易,只須牢記胳膊不使勁,一點點把沉勁摔出來既可。可惜習武之人往往好打,愛掄胳膊,總想發力。殊不知上肢三節有一點發僵之處,則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錘,所練皆非,故此關反而最難過,慎之慎之!
2、後背起伏如蹭癢。
後背是整體力傳遞之中很重要的一環,形意門里有句口訣︰「前手打人,後背使勁」,尚雲祥先生講得很生動,「就是狗熊在樹上蹭癢的勁」,《內功四經》和太極拳訣里也提到「貼背」。從生理結構上講,乃是脊椎立柱之後,斜方肌、背闊肌均勻的向兩側展開,並向前束裹,厚實如熊膀,形成「圓背」,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間架圓整,保證了根節(腰胯)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發力點)。但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時還要保持抱圓之形,所發之力尚為沖撞力,方向性明顯,平直而缺乏變化,發力前還需要預留空間加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進一步鍛煉背部筋肉(俗稱兩膀扇兒)、肋部筋肉的開合之功,使其具有極大的彈性,達到「骨動肉不拘」,開如弓崩弦斷,合如獸夾咬閉,為發驚彈冷炸之力打下基礎。發力時以腰胯為輪盤,脊椎為傳動軸,左右兩背上下相錯,帶動雙臂自由揮舞勢如浪翻,即太極所雲「牽動往來氣貼背」,到這時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發揮。
3、丹田抖擻如同金雞抖翎。
丹田是人體總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絕之勁是各種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擻催動後背翻浪,如滔滔浪涌,連綿不絕,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雞抖翎,猛虎宗身。這樣即使被對方纏抱得很死,也一樣能發出冷脆的爆發勁,少林拳講「千金難買機靈顫」就是此義。正因為丹田抖擻是內家拳看家的寶貝之一,所以歷來只見用法,不見練法,而且「丹田」一詞,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與玄學相附會,編出各種奇妙的理論,于拳術實修毫無意義。其實構成拳術運動中所謂「丹田」的就是腰、月復、襠、胯。李旭洲先生詳細記述了它們的關系及應用中的開合、蓄發、虛實等變化之法。
只有具備了開合功、抖絕勁,在實戰中,才能發揮粘連綿隨,大膽進身,做到「打人如親嘴」,誠如李旭洲先生在筆記中記載「武當拳之長處,愈進身則愈得勢,若退至圈邊,為他種拳術之長處得以發揮也
4、腰脊擰彈滾翻如同彈簧。
我在形意拳每式中加進了八卦、太極之理法,其表現在于舉手投足都由腰軸的轉動和劃圓而產生,故對腰脊的要求極高,不但要強壯似虎,更要變轉如龍。太極拳動作每一種開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于極點即是蓄發。蓄發之樞機在脊,非以脊做蓄發之領導,則不能全身均蓄發。我的三體式在傳統斜中寓正式的整勁基礎上,將腰轉四十五度,成正三體式,身正胯斜,空胸緊背,腰椎如彈簧發條般擰上勁。在所傳拳架中也有獨特的龍形劈拳,勢如龍行浪中,蜿蜒游動而整勁不失,「輾轉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龍形三折身練功、技擊之妙用體現得淋灕盡致,充分體現了形意與八卦合一,內家拳「鷹熊龍虎」四相的奧義也盡在其中了。
5、發勁時骨架接如斗榫。
6、勁走螺旋如同沖擊鑽。
以上局部功夫具備之後,還需明全身各大關節的接骨斗榫之法,在發勁時形成剛體效果,保證腰胯抖擻之力沒有多余損耗的傳至發力點,即常說的‘龜尾轉抖’之勁,這才是形意的抖絕勁。大致過程是,腰胯的抖轉形成脊椎的擰轉蓄勁,脊椎一蓄即發,那種螺旋、彈抖的力量,沿著骨架傳遞到梢節,形成類似于沖擊鑽的穿透性殺傷力。最後兩個,一個是結果,一個是效果,不是練法」。
李存義和孫祿堂告別郭雲深回返路過保定時,李存義提出找郭雲深的弟子劉微祥切磋武功,孫祿堂同意,忽又說不如去踢個武館痛快。李存義勸阻不住。
終于找到一家武館,孫祿堂進去後不打招呼就開打,一拳打得一個人鼻子流血,又一踢得一個人捂著肋骨癱到地上。李存義急忙上前把他抱住。孫祿堂掙了掙,沒掙動。武館內另幾個人問為何打人,孫祿堂說我來比武的,叫孫祿堂。
「你這是比武嗎,你這是打架。」李存主一邊批評他,一邊把他抱出了武館。
見到劉微祥後,發現劉微祥的劈拳與諸家不同,問這是啥拳,劉微祥說他練的是山西老式劈拳,是師叔白西園教的。
「白西園是誰?」孫祿堂問。
「白西園的巧,宋世榮的柔,郭雲深的力。」劉微祥說。
經劉微祥介紹得知,白西園是北京大興人,在宮廷里當御醫。自幼喜武,拜李洛能為師。在李洛能弟子當中有三個人功夫尤為奇特。其中宋世榮的輕功為最好,郭雲深的名勁和功夫最好,白西園的手法最為巧妙。白西園在其弟子當中文化最高,以他為主整理了形意拳譜。
孫祿堂便要求劉微祥引薦自己去跟白西園學藝。劉微祥說︰「恐怕我沒那麼大的面子。」
李存義和孫祿堂剛出了劉微祥的家門,有人數近百的一伙人從埋伏中出來,都擎著明晃晃的器械殺將過來。他們不沖李存義,專追孫祿堂。孫祿堂這回不愛比武了,撒丫子開跑。那伙人不舍而追,孫祿堂便只好發揮長跑短跑交替跑的長項玩命地跑。
孫祿堂跑返至西陵,還在回頭瞧呢,雖然他知道仇家追不到這里,也不追至這兒。
孫祿堂回西陵找到郭雲深。郭雲深說我也想去看看白師弟了,便帶了孫祿堂一到北京。
白西園听了郭雲深的舉薦,欣然應允。
白西園尤其對養生深有研究,他的五行相生祛病心法及坎離相交心法讓孫祿堂倍感美妙。他傳授形意拳、三體式與別家不同。三體式初練時和諸家一樣,隨著功夫的見長後手前移到肘尖下,甚至還可向前。他傳授的形意明勁練出後然後轉換為暗勁,一般三年即可。發力以丹田鼓蕩配合**勁來發力。他的五行拳推手法甚是獨特絕妙。他的劈拳也與諸家不同,他練的是山西老式劈拳。他把河北形意的劈拳稱為「鷹啄」,而他的三體式以練暗勁為主。五行拳推手法以練化勁為主。用法不以力降十會,而以巧妙制敵,去掉了形意拳的硬打硬拼。他的形意拳以暗勁和化勁為主。初練時以單式為主,不讓練連環拳。等明勁練出後再讓練連環。
白西園的形意拳功法特點為以三步功即明勁、暗勁、化勁為基礎,三年一轉功,達到神明,明至一觸即發。技法特點為以五行相生為己任,以進法、月兌法為目的,還原于自然之中。
孫祿堂受益匪淺。接著便隨白西園研究易經。
白西園把他整理的形意拳譜抄予了孫祿堂一份。
白西園性恪開朗、身體矯健、步法靈活。健康長壽,技擊尚巧,自然能夠取得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正果!程庭華佩服白西園這一點,常來拜訪。這天拜訪白西園時見到孫祿堂後,聊天後非常喜歡孫祿堂,于是主動提出來教孫祿堂八卦拳。孫祿堂說你真好,你是第二個主動要教我武功的人,第一個是李存義,他主動教了我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