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舒駑襻我們巡山任務暫停。步行翻過一座山後,我們來到了「大楊樹鎮烈士陵園」舉行了「緬懷革命先烈,祭掃烈士陵園,爭當忠誠衛士」活動。陵園不大,安睡著二十多位烈士,其中不光有我們森林武警,還有幾位壯烈犧牲的林業公安。我們一邊從紀念碑後面的油布下取出祭掃用具一邊听教導員的講解。「駐守在10萬平方公里山山嶺嶺的內蒙古武警大興安嶺森林官兵,40多年來為保護森林資源立下了赫赫戰功。幾代官兵,以「甘居深山守寂寞,願駐林海護森林」的堅定信念,常年搏風煙、斗火龍、除凶頑、救危難、住山溝、站山頭、守山林,把青春年華和血汗灑在大興安嶺的溝溝坎坎。據不完全統計,武警森林部隊擔負的森林防護區火災發生率由以前的6 下降到現在的0.2 。撲火的直接經濟損失也下降了60%,僅從1980年至今,大興安嶺支隊撲火就達737起,24小時撲滅率達93%,特別是1988年「5?6」漠河特大森林火災、1994年「4?16」紅花爾基特大森林火災、1995年「5?12」大楊樹特大森林火災、1996年「4?23」紅花爾基特大森林火災、1997年「5?2」綽爾特大森林火災中,支隊參戰官兵充分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優良作風,充分顯示了這支部隊敢撲大火、能撲大火、善撲大火的戰斗風貌。在40多年的戰斗歷程中,為保護大興安嶺森林資源,黨和人民也給予了部隊官兵巨大榮譽,支隊和一些基層大隊被中宣部、總政治部、武警總隊、林業部、自治區政府授予多項榮譽稱號。同時也涌現出眾多
看著墓碑上一張張年輕的笑臉,他們用自己的身軀,自己的行動守衛著這片國家的綠色寶藏,直到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我的心,震撼了!我的靈魂,對他們肅然起敬了!
*森林武警的簡介及發展歷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始,伴隨著林區發展的隆隆跫音,內蒙古軍區某騎兵團改編的林務大隊正式成立,是大興安嶺林區第一支專業武裝護林隊伍,先後經歷了職業制、職業制和義務制並存、現役制三個發展階段,1988年正式列入武警序列,全部實行現役制。1999年轉為現行領導管理體制,主要擔負內蒙古大興安嶺1067萬公頃森林的防護任務和410公里中俄邊境火堵截任務。防區重點是面積95萬公頃的北部原始林區和面積71萬公頃的北大河未開發林區。是一只成立早、編制多、防區大、任務重的專業部隊,至今,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歷代官兵已和林區共同經歷了60年的滄桑巨變。
回眸這個支隊60載發展歷程,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從弱變強、由點到面的光輝發展歷程,無疑是一代代森林衛士嘔心瀝血、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卓越成績。從「一人一匹馬一桿槍開始,逐步發展成為具備地空配合、聯網指揮的防火滅火專業武裝部隊。從建隊初期到至今,有記載的撲救火災次數就達2000余次,累計出動兵4.5萬余人。
「一人一馬一桿槍」時期
「一人一匹馬一桿槍,防奸防惡打豺狼」成為當時這個支隊官兵生活的真實寫照。支隊組建初期的主要任務是清剿林區殘匪,保護林區安全,1967年至1973年,森林警察部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受當地軍分區領導,主要做好護林防火、林區治安、殲滅敵特等工作,在當時,官兵們生活積極艱苦,駐守環境多屬于偏遠山區和人煙罕見的密林深處,部分官兵負責瞭望塔觀察火情和阻止偷盜者運輸木材,生活補給異常困難,有時大雪封山,官兵渴了,就地抓一把雪,餓了,啃一口僵硬的粗面饅頭。撲救森林火災更是異常艱難,接近火線基本靠走路,通信聯絡也只能用人接力傳話,沒有任何通信裝備,只有簡單的滅火裝備,人們常見的樹枝樹杈,也被官兵稱為1號滅火工具,用來清理火線。每當夜幕降臨,山里的野獸出來大範圍活動,駐守在深山瞭望塔的官兵當太陽一落山就封好門、上好鎖,在木刻楞的房子里生一堆火,說這樣就可以防止野獸接近,官兵每次都是在野獸的嚎叫下酣然入睡。在滅火作戰和建設發展中涌現出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的英雄戰士張金利。
依靠人力滅火時期
美麗富饒、瑰麗雄奇的大興安嶺宛如蜿蜒曲折的畫卷長廊,這里繁衍生息著1046種野生動物和1688種野生植物,猶如瓖在祖國北方的綠色明珠,一聲晴天霹靂卻打破了這里的寧靜,2002年7月下旬,受連續干旱和干雷暴天氣影響,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夏季森林火災。這個支隊作為主戰部隊,是最早開進火場,最先轉戰火場,最快完成任務的部隊。在連續作戰的一個月里,撲滅火線長達300余公里,開挖防火隔離帶280余公里,因為山高林密,風向多變;地表火、地下火、樹冠火立體燃燒,平均坡度在45度以上,官兵們多數時間要靠四肢爬行撲火和開挖隔離帶,很多官兵的眉毛、頭發燒焦了;有的胳膊上燙起了一串串水泡;有的指甲掀掉了,鮮血直流;有的鞋磨爛了,露出了腳趾;有的腿劃破了,用布條一扎,繼續投入戰斗;有的發燒、月復瀉、中暑,仍然不下火線。支隊官兵挑戰生命極限,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經過6天7夜的連續奮戰,使火場全線封閉,成為這次滅火作戰中第一個告捷的火場,在近一個月的滅火作戰中,參戰的支隊官兵沒有刷過一次牙、洗過一次臉、換過一次衣服、月兌衣服睡過一次覺,平均每天睡眠不足3小時。創造了在氣候條件極為不利、地形地貌十分復雜、運送給養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主要靠人力撲滅大範圍雷擊火的奇跡。涌現出了森林滅火英雄大隊一大隊、機降滅火英雄大隊根河大隊、森林撲火英雄大隊大楊樹大隊(我驕傲!)
科技滅火新時期
在國內軍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這個支隊黨委緊跟時代發展和軍事變革步伐,有效轉變滅火作戰模式,緊緊圍繞精兵、精裝、精訓、精打的目標,不斷加強組織指揮、滅火裝備、應急力量和綜合保障建設,先後引進了化學滅火炮、脈沖滅火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水泵等國內領先、國外先進的特種滅火器材30余種,自行研發、革新了火焰噴射器水火兩用、直升機吊桶增容等30多項成果,率先組建了我國森林部隊第一支集索滑降、裝甲車、滅火炮、水槍、水泵等滅火手段為一體的特種分隊,擁有國內先進的遠程輸水管線滅火車和履帶式森林消防車,總結推廣了28種特種滅火作戰戰法,建設實現了指揮自動化聯網、火情監測和天氣預測聯網、戰區超短波通信聯網,實現了信息保障的數字化和全天候;在作戰模式上實現了由單一的常規滅火向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型滅火轉變,由單一的人力滅火向以水滅火、化學滅火、人工增雨滅火相結合轉變,由單一的地面運輸向機械化投入和特種運輸並舉轉變;在戰斗力提高上做到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和戰法創新,滅火作戰能力大幅躍升,**作戰24小時撲滅率在96%以上。
在中國的版圖上,以天然林為主的大興安嶺林區猶如一塊綠色的翡翠瓖嵌在北部邊疆,它和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一起被稱之為地球的「兩大肺葉」。同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肩負著維系我國北方生態安全,保護東北大糧倉、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也被譽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海深處駐扎著一支以執行森林防火滅火保護為中心任務的雄師勁旅----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支隊成立于1952年,這個支隊主要擔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1067萬公頃森林的防火滅火任務和410公里中俄邊境火堵截任務。防區重點是面積95萬公頃的北部原始林區和面積71萬公頃的北大河未開發林區。這支部隊組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中,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會出現橄欖綠的身影,官兵用忠誠守衛著大興安嶺林區這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安全。
部隊在信息化建設上實現了指揮自動化聯網、火情監測和天氣預測聯網、戰區超短波通信聯網,實現了信息保障的數字化和全天候;在作戰模式上實現了由單一的常規滅火向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型滅火轉變,由單一的人力滅火向以水滅火、化學滅火、人工增雨滅火相結合轉變,由單一的地面運輸向機械化投入和特種運輸並舉轉變;在戰斗力提高上做到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和戰法創新,滅火作戰能力大幅躍升,**作戰24小時撲滅率在96%以上。
在中國的版圖上,以天然林為主的大興安嶺林區猶如一塊綠色的翡翠瓖嵌在北部邊疆,它和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一起被稱之為地球的「兩大肺葉」。同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肩負著維系我國北方生態安全,保護東北大糧倉、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也被譽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海深處駐扎著一支以執行森林防火滅火保護為中心任務的雄師勁旅----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支隊成立于1952年,這個支隊主要擔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1067萬公頃森林的防火滅火任務和410公里中俄邊境火堵截任務。防區重點是面積95萬公頃的北部原始林區和面積71萬公頃的北大河未開發林區。這支部隊組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中,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會出現橄欖綠的身影,官兵用忠誠守衛著大興安嶺林區這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安全。
部隊在信息化建設上實現了指揮自動化聯網、火情監測和天氣預測聯網、戰區超短波通信聯網,實現了信息保障的數字化和全天候;在作戰模式上實現了由單一的常規滅火向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型滅火轉變,由單一的人力滅火向以水滅火、化學滅火、人工增雨滅火相結合轉變,由單一的地面運輸向機械化投入和特種運輸並舉轉變;在戰斗力提高上做到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和戰法創新,滅火作戰能力大幅躍升,**作戰24小時撲滅率在96%以上。
*武警大興安嶺森林支隊︰在中國的版圖上,以天然林為主的大興安嶺林區猶如一塊綠色的翡翠瓖嵌在北部邊疆,它和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一起被稱之為地球的「兩大肺葉」。同時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肩負著維系我國北方生態安全,保護東北大糧倉、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也被譽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海深處駐扎著一支以執行森林防火滅火保護為中心任務的雄師勁旅----武警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支隊。支隊成立于1952年,這個支隊主要擔負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1067萬公頃森林的防火滅火任務和410公里中俄邊境火堵截任務。防區重點是面積95萬公頃的北部原始林區和面積71萬公頃的北大河未開發林區。這支部隊組建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中,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會出現橄欖綠的身影,官兵用忠誠守衛著大興安嶺林區這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安全。
部隊在信息化建設上實現了指揮自動化聯網、火情監測和天氣預測聯網、戰區超短波通信聯網,實現了信息保障的數字化和全天候;在作戰模式上實現了由單一的常規滅火向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型滅火轉變,由單一的人力滅火向以水滅火、化學滅火、人工增雨滅火相結合轉變,由單一的地面運輸向機械化投入和特種運輸並舉轉變;在戰斗力提高上做到理論創新、手段創新和戰法創新,滅火作戰能力大幅躍升,**作戰24小時撲滅率在96%以上。
部隊組建以來,先後撲滅1000多場森林大火。在護衛國家森林的戰斗中,全部隊有1300多人光榮立功,從支隊組建以來先後有12人為保護森林資源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被評烈士。2007年原支隊長陶謙被評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支隊被武警部隊評標兵支隊,2008年原支隊長韓亞民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