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鳴說道︰「還有一次,一天,一個患腿疼的病人來就診,孫思邈便給他針灸。他按照醫書上的穴位,扎了幾針,都未能止疼。他想,難道除了古人發現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之外,再沒有別的穴位了嗎?他仔細地認真地尋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輕輕按掐,一面問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搖頭。最後,當孫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點時,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癥狀減輕了好多。孫思邈就在這一點扎了一針,病人的腿立刻不痛了。這種隨疼點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應穴、不定穴。這是孫思邈對我國針灸學的一大貢獻。」
沈心靈听了,立即說道︰「這個穴位我知道,就是按著疼痛的地方。」
沈心鳴說道︰「是,當病人生病的時候,醫生就在他的身上尋找這一點,如果疼痛了,那就說明找對了,在這個地方針灸,就可以止疼了,這就是︰以痛為腧法。」
沈心靈感嘆著說道︰「在那個時代,能研究出這些來,真是不簡單。」說完後,又好奇的問道︰「說一說張仲景的故事。」
沈心鳴說道︰「好!」沉思片刻,接著說道︰「張仲景的醫書《傷寒雜病論》里的辨證論治的思想是醫學的一大進步,它的出現是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絕對的主宰作用。所謂的辯證論治的發現也是一個巧合,說的是一次兩個病人同時找張仲景看病,都說頭痛、發燒、咳嗽、鼻塞。經過詢問,原來二人都淋了一場大雨。就給他們切了脈,診斷為感冒,並給他們開了劑量相同的麻黃湯,發汗解熱。第二天,一個病人的家屬來說病人服了藥後,出了一身汗,病情加重了,頭疼得厲害。張仲景很納悶,以為自己診斷錯了,就趕緊到另外一個病人家里去探望。見這個病人也是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他很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病,服用同樣的藥物,療效卻不一樣呢?他就回憶起來昨天他們來診治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給第一個病人切脈時,病人手心里有汗,脈象也比較弱,而第二個病人就沒有這些,這個差異被他忽略了。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藥,身體不就更虛弱了麼!這樣治不好病,反而加重了病情。于是立即給病人改變了治療辦法,重新開方抓藥,結果病人的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從這里他總結出來了辯證論治的方法,就是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診治,不能一成不變。」
沈心靈不住的點頭,欽佩不已,十分期待的說道︰「有意思,再說一個。」
沈心鳴接著說道︰「下面的一個故事更有意思,說的是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在當地是一個有名望的醫生了,但他還是很虛心好學,如果遇到好的藥方,他都會不遠萬里求來研究,這樣他的醫道更加的精進了。一次他的弟弟要外出做買賣,臨別的時候,張仲景給他把把脈,說他會在一年後在後背上換得一個搭背瘡。弟弟听了,就說︰瘡怕無名,病怕有名,這背上長瘡,如何是好?張仲景就說︰我可以給你開一個藥方,如果你覺得後背不舒服時,就服下它,我要把這個搭背瘡給你轉移到上的軟肉上來,如果你遇到識得病癥的人,就叫他給你醫治好了。不過,你要寫信告訴我。弟弟答應了。果真在第二年這個時候,他的後背就疼痛了,忙按方服藥,把瘡引到上了。然後就找郎中醫治。可是,郎中都不識得,說這是癤子或者是毒瘡。後來,找到同濟堂的郎中‘王神仙’,他看了後說這是搭背瘡。就問這是誰給轉移的。弟弟就照直說了。王神仙就讓他回去醫治。弟弟說,路途遙遠,也許不能到家就沒命了,求他醫治。王神仙就給治好了。弟弟就寫信給張仲景,詳細說了情況。張仲景就不遠萬里找到王神仙處,在他這里隱姓埋名學醫。時間長了,就成了藥店的二先生。恰巧一次老者來了,說他的兒子得了急癥,請王神仙去醫治。過了一會兒,老者拿著藥方回來抓藥。張仲景見藥方里開有毒藥藤黃,就明白了孩子的肚子里有蟲。又見只開了五錢,就遲疑了一下,但還是照方抓藥了。待王神仙回來後,就要到後院歇息,被張仲景攔住,上前說一回病人還會回來請。王神仙詫異的問為什麼?張仲景就說︰先生開的藥方里的藤黃含量不夠,得需要一兩,五錢只能把蟲子毒暈,而不能毒死,反省過來,更加折騰人了。王神仙將信將疑。就在這時候,那位老者果真又來了,情況如張仲景所說。王神仙沒見過這個情況,不知所措了。張仲景就請求前往診治。張仲景叫人將孩子衣服月兌去,用一根三寸長的銀針,看準穴位,一針下去,扎住了孩子肚子里的蟲子的頭,將其扎死了。然後服下一副瀉藥,那個蟲子就瀉出來了。王神仙見了,連連稱奇,忙請教尊姓大名,張仲景這才通報了自己的名號。並說自己是來求學的。王神仙連稱不敢當,設宴款待。從此兩個人相識後,惺惺相惜,互相切磋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