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蘇丹,習慣了黃皮膚的顏色猛然看到滿世界的黑人總感覺別扭,要想習慣這些需要一個過程。
蘇丹是一個美麗但卻貧窮落後的國家,多年來遭受美國的制裁和國內**武裝的侵擾,造成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薄弱、人民收入水平低下。作為首都的喀土穆盡然找不到像樣的公路和樓房,更別提商業的繁榮,絕大多數都是集貿市場和小商小販,國內司空見慣的大商場和超市在這里難得一見。中國員工給位于市中心較繁華的一條商業街起名叫「歐洲街」,除了建築風格上的差異外,其規模充其量只能算得上國內一個小城鎮的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即使這樣,在當地人的心目中仍然引以為榮。
有著「世界火爐」之稱的喀土穆常年籠罩在炎熱的包圍之下,令人煩躁不安,如果房間里沒有空調是不可想象的,好在有一條尼羅河縱貫全境,給整個城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孕育了文明。沿線植被茂密、畜牧業發達,農作物主要以小米和甘蔗為主,盛產芒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並有世界第二大制糖廠坐落其間。讓人十分遺憾的是,雖然蘇丹不乏肥沃的土地,但由于落後的生產方式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導致大部分田地荒蕪或產量極低,糧食不能實現自給,嚴重依賴進口。
在等待驗血的幾天時間里,我發現當地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見面就豎大拇指,一個勁喊「薩地各」、「谷意思」(阿語「朋友」、「好」的意思)。雖然膚色和語言不同,但彼此心靈相通,一句朋友就已經足夠。白天大街上到處是警察和保安,一到晚上就實行軍管,換成荷槍實彈的部隊士兵值勤,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對任何人進行突擊檢查。尤其是一些重要場所和部位,更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崗,戒備森嚴,讓人望而卻步。
終于等到要去遠在630公里外的公司蘇丹富拉油田原油外輸管道工程奧貝依德項目部了,心里不禁涌動著無限的期待。當天上午10點,我與項目經理曹明一道乘車前往。出喀土穆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原,唯一一條崎嶇不平的公路如黑色的腰帶蜿蜒其間,車行路上猶如醉漢,人坐車里就像行船,要不是安全帶幫忙,恐怕頭上早就踫出了一個個大包。大約行駛50公里後來到一個檢查站,便衣警察向我們招手示意停車檢查,我們事先都準備了護照復印件,他們仔細對照檢查後被順利放行。出檢查站後不久,地表植被越來越茂密,既像草原、又像灌木林,到處綠油油的一片,郁郁蔥蔥,令人心曠神怡。星羅棋布的村莊點綴其間,成群的鳥兒在上空盤旋,相映成趣。騎著駱駝趕著牛群或羊群放牧的當地游牧民族悠載游載,好不快活,要不是當地炎熱的氣候,讓人感覺就像來到「世外桃源」一般,令人流連忘返。
中午時分,過尼羅河大橋後我們途經一個小鎮,並在一家極具當地特色的飯店停車吃飯。從外觀看上去整座飯店就像一副伊斯蘭畫卷,雕梁畫棟穿插期間,一座很別致的半圓型亭廊自然延伸出來,召喚著南來北往的過客在此落腳用餐。進入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懸掛在屋頂的工藝制品,四周配以色彩各異的裝飾品和一副副反映當地人文風景的掛歷,顯得既和諧又溫馨,渾然天成,充分展示出蘇丹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店主迎上來熱情地招呼我們入座後,端來盤子、刀叉和番茄醬,還有折疊十分講究的餐巾布,儼然正規飯店。司機陳海秋師傅給我們當了一回翻譯,他用簡單的阿語要了三份烤魚、三瓶飲料和一些烤餅,這在國內來說無疑是再簡單不過的家常便飯,但據曹經理介紹,這頓飯要花5萬元蘇丹鎊(約合人民幣150元),相當于一名當地警察50天的工資,這頓飯對他們來說是不敢問津的。色澤金黃的烤魚剛上桌,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旁邊放了兩片檸檬,令人胃口大開,只是不知作何用處,不由心里犯開了嘀咕,該不是裝飾或是飯前先「美容」吧?經過曹經理介紹才恍然大悟,原來,在蘇丹是沒有醋的,只有用檸檬擠出汁來當醋調味。其實一盤烤魚並不多,就10條左右,魚也不大,一口一個,我學著曹經理的模樣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將魚切成數塊後蘸醬和著烤餅吃,味道還不錯,不大一會功夫,盤子已見了底,意猶未盡。飯後我借上廁所的機會來到後院,一條鋪得十分講究的碎石路曲徑通幽,幾名雇佣的店員正在清理草坪,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斜倚在搭建的涼棚旁,給整個院落帶來陣陣清涼。廁所建的很別致,猶如一個個小單間,里面打掃的很干淨,只是洗手用水太渾濁,跟泥漿沒什麼差別,我想這與當地經濟不發達導致引用水淨化設施匱乏有很大關系。
繼續上路後,路況也逐漸變得好起來,過往的車輛也少了許多,柏油路修的筆直筆直,一眼望不到盡頭,車速也不由得加快了幾碼。沿途不斷能看到被撞死的牛、羊、驢橫尸路旁,成群的禿鷲圍在一起分享著美餐。當地人受教規的約束,不能吃沒有經過念經而屠宰的牲口,更不用說被車撞死的牲口了。窗外的景物不斷變換著顏色和方位,讓人目不暇接。偶爾有一只只不知名的小鳥被急馳的「牛頭」驚的撲楞楞亂飛,一頭扎進亂草叢中,剎時不見了蹤影。
不知不覺中,汽車已經駛入奧貝依德市管轄區,剛才還微風習習、晴空萬里,轉眼間突然變了臉,呼嘯的狂風攜著漫天黃沙四處亂飛,迷住了人眼,能見度驟然降低,「牛頭」只能打開大燈降低速度模索著前進。據曹經理介紹,這種天氣在蘇丹如家常便飯,還有比這更大的沙塵暴我還沒有領教呢!艱難穿過風區,眼前又變得開闊起來,前方出現了幾座光禿禿的小山,成群的牛羊在悠閑自得地吃著草,天然水塘一個緊挨著一個,人畜共用,顯得極不衛生。鳥兒快活地蹦蹦跳跳,活像國畫中的素描,雖然簡潔,但生氣躍然紙上。進入市區後,一條簡陋的鐵路橫亙在市中心,自然將不大的城市一分為二,沿飛機場行進不遠便來到項目部所在地。這是一幢磚混兩層小樓,四周圍成一個小院,跟半個足球場差不多大小,院外還有一片開闊地,當地年輕人和學生經常在上面踢足球玩兒。可別小看了這幢不起眼的小樓,它的歷史要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當時蘇丹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由于建築材料奇缺,英國殖民者想盡一切辦法收羅材料,才建起了這幢當時整個奧貝依德市最豪華的建築。蘇丹獨立後,當地政府將其改造為招待所,並專門派保安把守,作為歷史的見證留存至今。
要說喀土穆的城市建設非常落後,可想而知,奧貝依德的市容就更差了,方圓不足10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上,低矮的平房一個緊挨著一個,整個像貧民窟聚居地。但你從他們的臉上發覺不到一絲自卑,仿佛世界原本就是這樣!雖然當地很窮,沒有幾座象樣的建築,但教堂卻修建的十分漂亮,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信仰。蘇丹國絕大多數人都信仰伊斯蘭教和拜物教,每周二、五兩天要做禮拜,同時周五休息,其余時間上班。他們的時間觀念非常糟糕,明明說好的時間他們非要拖上幾十分鐘或幾小時,而且還振振有詞,令人哭笑不得,這也是令各施工單位十分頭疼的一件事,好在他們也有吃苦耐勞、報酬低廉等優點,否則真要讓人低看三分。
蘇丹作為非洲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相當于中國新疆、西藏之和,人口卻僅有兩千八百萬,可謂「地廣人稀」,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逐年遞增的對外石油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份額。國內兩極分化嚴重,貧富懸殊很大,一般的富人家可以擁有樓房、汽車和五六個妻子,而窮人只能住茅草棚或土坯房,駱駝、驢和大棚車是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但他們仍然可以擁有兩到三個妻子,但牛是絕對少不了的,娶一房就要50頭左右。
這些就是蘇丹留給我的最初印象,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其歷史淵源和風土人情的了解會更加豐富而全面,我想這也是大家所希望和最願意看到的真實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