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六)

作者 ︰ 諸葛靈霞

其中,蘇州的蟋蟀特別好,宣宗為此還特意敕令蘇州知府況鐘協助太監采辦1000只蟋蟀。上命下達,攤派給了當地的百姓,弄得雞犬不寧。據說當地一個糧長用一匹馬換取了一只好蟋蟀,準備獻給宣宗,不料妻妾觀看時跑掉了。妻妾自知闖禍自殺了,糧長見家破人亡也上吊了。蒲松齡根據這個故事情節,稍加改變,寫成了《聊齋志異》中著名的《促織》一文。

土地兼並問題也在當時逐步凸顯出來,大量土地流向皇室勛貴官僚地主手中。農民沒有必需的土地,流民問題也已逐漸形成。宣德三年(1428),"山西饑民流往至南陽諸郡不下十萬余口,有司軍衛及巡檢司各遣人捕逐,民愈窮困,死亡者多"。宣德五年(1430),北直隸易州有逃民1229戶,山東濰縣有逃民3407戶。

另外,自成祖朱棣以來,朱元璋制定的祖制受到破壞,宦官逐漸受到重用。宣德元年七月,在內府設置教習內官監的內書堂,大學士陳山負責教授。宣宗時期,宦官尚未形成專權的局面,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到了他兒子英宗朱祁鎮時,王振專權,以致朱祁鎮被蒙古俘虜,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

英宗朱祁鎮,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英宗像屬羊。他9歲登極,年號"正統",14年後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之後,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寶座,年號"天順",在位8年,兩階段共在位22年,38歲時駕崩,廟號"英宗"。英宗雖然壽命跟他父親宣宗一樣,但他的一生卻比其父要曲折得多。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運的垂青,出生兩個多月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有明一代年紀最小的皇儲。父親宣宗結婚10年沒有子嗣,對這個姍姍來遲的太子自然十分疼愛,並寄予厚望。宣宗駕崩後,在祖母張太後的主持下,年僅9歲(實際年齡只有7歲)的朱祁鎮順利登上皇位,君臨天下。這是他一生中的幸運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幼年喪父,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不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竟然連自己的生母是誰都產生了疑問。

誰是英宗的生母?在這關系到皇家龍脈的大事上本不應成為問題,但英宗的生母的確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孫貴妃說。《明書》、《明實錄》等書持此說。《明書》中記載孫貴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後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冊立孫氏為貴妃。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為太子,成為孫氏爭奪皇後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後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後,應是母以子貴。

宮人說。還有些人認為英宗為宮女所生,孫氏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人之子為己子,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人子,于是眷寵日重"。查繼佐《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

宣宗胡皇後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後,而廢胡為仙姑。……英宗立,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孫為太後。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正統七年,太皇太後崩,凡六宮有位號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後之列,惟與諸嬪妃同事。孫太後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後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臥病于家,諸臣往問,士奇曰︰"當以後禮殮,葬景陵。"問者曰︰"此非內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後世罵名。"諸臣因議以嬪御禮葬。天順六年,孫太後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後錢氏知其詳,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後所生,實宮人之子,死于非命,久無稱號。胡皇後賢而無罪,廢為仙姑。其死也,人畏孫太後,殮葬皆不如禮。胡後位未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據王■的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後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錢後的說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從孫貴妃跟胡皇後爭寵得逞並進而逼死胡氏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廢的胡皇後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後的規制辦理。錢皇後為什麼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後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後,錢氏並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後來的憲宗。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後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于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後吧。錢皇後很幸運,並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錢皇後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給她的家人加官晉爵,但錢氏卻推辭了。皇後的家族沒有封爵,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見的。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土木事變之後。當時,錢皇後把宮里的家底都拿出來交給瓦剌的使者去營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臥在地上,結果弄瞎了一只眼楮,弄壞了一條腿。英宗回來被關在南宮做太上皇,很郁悶,錢皇後都委婉勸解,讓英宗舒緩一下心情。所謂"患難夫妻",也不過如此了。所以英宗對錢皇後絕對是一心維護,即使立了周貴妃的兒子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憲宗),也不會像他父親一樣廢掉皇後。他擔心自己駕崩後錢氏受周貴妃欺負,特地在臨終之前遺命"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慣例是一帝一後同葬,這道遺命就等于告訴周貴妃︰你的兒子做了皇帝,但錢皇後的太後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果然,英宗死後,周貴妃就鬧了起來,要獨稱太後,排擠錢皇後。大學士李賢、彭時就以英宗遺命為理由反對,最後憲宗從中做個妥協,兩宮並尊,周氏和錢氏同為皇太後。等到錢太後去世時,周太後又從中作梗,不讓錢氏與英宗合葬。因事關國體,大臣們又起來反對,竟至"百官伏哭文華門外"。最後,又是權宜之計,錢太後葬于英宗玄堂左邊,右邊空著留給周太後。這時,周太後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腳,讓錢太後壙位距離英宗玄堂數丈之遙,而且將中間堵塞起來,其意就是不讓錢太後在另一個世界跟英宗見面。周太後的做法如今看起來是有點可笑,但在當時卻是非常現實的考慮和思路,反映了宮廷斗爭的復雜性。從這個方面來說,錢皇後能為宣宗廢後胡氏說話,實際上折射出她對自身命運的某種憂慮。

不管英宗是宮人所生還是孫氏所生,總之都是龍脈。因為在紫禁城內,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的妃嬪,服侍的宮女和太監,不會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為誰,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確為孫氏奪宮人之子為己子,對宣宗來說,總是自己的骨肉,無傷大局,同時還可以幫助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登上皇後寶座,或許是心照不宣地默認了這個事情。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劇性。而同時,英宗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極富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也不乏某種悲劇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極時,距朱元璋開基建國已有近70年的時間了。經過前面五位皇帝的經營,國家已經恢復穩定,經濟得以復蘇,呈現出繁榮強盛的態勢。特別是英宗的祖父、父親仁、宣二宗繼承洪武、永樂基業,又能勤政愛民,當時宇內承平,史稱"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軍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後張氏和內閣三楊手中。

太皇太後張氏,是仁宗的皇後,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統朝前期政治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因此在英宗親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發展軌跡前進著。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張氏去世,三楊也先後淡出政治舞台,幼沖天子已經逐漸長大成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