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四)

作者 ︰ 諸葛靈霞

其實,當時以清朝海軍的勢力,若集中南北洋艦隊,定可在遠洋置日本于死地。可惜,戰爭的最終結果卻是清朝輸掉了最後的家底。

兩次戰爭中,日本的戰術都是一樣的,即先搶奪制海權和朝鮮戰略要地,再直插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迫使中國投降,達到戰略目的。其實這種戰術帶有極大的賭博性。倘若在一處遭到對手的牽制,就將滿盤皆輸。因為日本國土狹小,補給有限,不可能與中國拼消耗。明朝與清朝戰爭初期都有戰敗,但明朝是阻擊戰,以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和延緩其攻擊步伐為結果的。清朝則是潰敗。事實上,戰爭的結果從開戰時的態勢就已經注定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戰爭結果不同呢,對照一下,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的觀點。以為後人鑒。

1)、中日大戰,中國擁有著先天的優勢,即豐厚的人力和資源,以及廣闊的大後方和漫長的補給線。中日開戰,即使日本可以以優勢兵力和裝備暫時取得優勢。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如戰事進展緩慢,其國力也必然被拖垮。明朝抗倭援朝戰爭持續七年,日本幾乎被打到崩潰邊緣,戰爭結束不久即爆發內亂,國內長年內戰,國力一撅不振達200年。甚至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青年時僅憑幾條海盜船就橫行日本。所以除唐朝外,歷來對日作戰的方針都必須作好持久戰的準備,抗日戰爭的勝利也印證了這一點。但是滿清卻不明白,西太後原本期望速勝,在自己60大壽前贏得戰爭,結果卻是迅速崩潰。而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戰爭潛力,急忙結束了戰爭,以至喪權辱國。

2)、中日交戰,朝鮮為重要戰略爭奪地。失朝鮮則失中國。失去了朝鮮,日本的優勢陸軍就有了廣闊的空間。朝鮮豐厚的資源和巨大的生產能力也能為其支持戰爭,抗戰八年我們一再敗退,與這一點不無關系。而清朝丟失朝鮮後,既而丟失遼東大部分地區。明朝守住朝鮮,最終贏得了戰爭。

3)、對日作戰,絕對不是一場局部戰爭,更不是一場可以迅速結束的戰爭,因為日本每次對華作戰,其戰爭機器都是瘋狂開動。中國必須要做出打全面戰爭的準備,才可贏得最後的勝利。事實上,以中國的國力和基礎,若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其效率必定十倍于日本。明朝水師原本弱于日本,但一經運轉,清政府府一味小心翼翼,僅靠淮軍和北洋水師抵抗,其他軍隊則處于觀望狀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4)、作為統治者,必須要有戰斗到底的決心,戰爭決策一旦作出,必須厲行,不可再有搖擺。中**隊雖然派系嚴重,但只要思想統一,調度得當,依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力。清軍的全線潰敗,與清朝內部始終沒有統一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作為統治者則更加搖擺不定。使得指揮系統嚴重混亂,幾乎使軍隊成了瞎子。

5)、日本軍隊攻擊迅速,沖擊力量強,但也有其明顯的弱點,即持續戰爭能力差,一旦遭受激烈抵抗,必定使戰局扭轉。對付日本這種敵人切不可有消極防御的戰略思想,那就如同與影子作戰。對日本必須制定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在開戰時就打亂其進攻陣型,切不可消極保守,否則,就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下場。

說到古代戰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劍影,與現代戰爭中的槍林彈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樣也有與現代戰爭一樣的炮火連天。自從唐代開始嘗試將火藥應用于軍事,經過歷代不斷的改進,使用火藥作戰的方式已經名目相當繁多了。特別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藥來推送彈丸的金屬管形火器,其主要分為炮、槍兩大類,並在戰爭中逐漸取代刀、劍、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紀,明軍與日軍就在朝鮮平壤爆發了一場用大炮與鳥銃互相射擊的大規模戰事。

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1592年發動二十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于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軍民望風皆潰,國王李放棄京城,逃到義州,接二連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雖然已經逐漸平息了日本海盜在沿海地區的侵擾,但是對日本仍存戒心,對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不會坐視不管,遂決定進行抗日援朝之戰,兵鋒直指平壤。

明軍,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回顧明軍與日軍作戰的歷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的名將戚繼光。戚繼光曾經在浙江訓練出一支勁旅,為最終平息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居功至偉,其後,他又奉命在北邊的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使這些地方軍隊的戰斗力大大提高,他還著有《紀效新書》及《練兵實紀》等兵書,對後來的明軍影響很大。而赴朝參戰的明軍,有北兵與南兵之分,北兵包括來自薊、遼等鎮的官兵,而南兵將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來,無論北兵與南兵,其都與戚繼光有很深的淵源。

當時,援朝明軍的裝備為火器與冷兵器,具體而言,火器有大將軍炮、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三眼槍、快槍、鳥槍、火箭等;冷兵器則有鐮、鉤、刀、鈀、弓箭等。曾經任職經略的宋應昌認為「中國制倭長技,全恃火器。」而各類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軍裝備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而屬于重型炮的各類佛郎機,裝配的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普遍使用的只能發射二錢鉛彈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明軍野戰時,軍陣前面通常由三至四排士兵分別用槍銃、火箭、大炮等各類火器輪流施放,絡繹不絕,打亂敵人的軍陣之後再與敵人貼身近戰。明軍近戰時以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掩護,後面緊跟著手持鈀、刀棒的士兵,組成一個個的戰斗小組,協同作戰。

在平壤的日軍,其陸軍裝備有各類銃炮、倭刀、弓箭等。其中鳥銃對日軍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發射鳥銃時,先用眼楮通過槍管上的準星瞄準敵人,再用食指向後扣板機,這時燃燒在發射裝置上面的火繩,馬上應聲而落下,點燃槍管之內的火藥,將鉛彈推送出槍管,射向敵人。

日軍與裝備了大量火炮的明軍不同,他們普遍裝備的是鳥銃,與明軍的火力相比,處于弱勢。因此,日軍便盡量躲藏在工事之內,避免與明軍進行野戰。

戰火燃燒的平壤

1593年7月,明朝以游擊史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五千為先頭部隊,進入朝鮮,直薄平壤。當時,平壤城內的日軍有二萬余,統帥為小西行長。

明軍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門,然而城內卻是一片泥濘,騎兵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前來迎戰的日軍人馬全部披上鬼面、獅頭等飾物,使明軍的馬匹受到驚嚇。陷入泥淖中的明軍騎兵遭到日軍用鳥銃從左右兩個方向進行夾擊。日軍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兵折將——史儒及兩名千總均中彈而亡,祖承訓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內。

明朝接受因輕敵冒進而受挫的教訓,作了兩手準備,一面派人與日軍和談,一面重新調兵遣將,準備再戰。

日本在和談中堅決不肯撤軍,而導致戰火重燃。明朝于同年八月,任命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再次揮師入朝。李如松率兵馬四萬人渡過鴨綠江之後,在部分朝鮮軍隊的配合之下,向平壤進軍。

李如松為了迷惑日軍,令使者到日軍統帥小西行長處,進行議和。小西行長錯誤地認為議和有望。時人賦詩一首雲︰「扶桑息戰服中華,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氣還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川口長孺《征韓偉略》卷二)」。

小西行長派遣牙將二十人來迎接李如松,這些人當場被李如松捉獲了三人,其余的或死或逃。李如松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對再度前來質問的日軍使者好言相慰,穩住了局面。

1594年1月6日,平壤城內的日本人華衣夾道,小西行長準備在平壤風月樓迎接前來議和的李如松。這時候,大隊明軍兵臨平壤城下,氣氛緊張,日軍方才醒悟,閉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戰正式爆發,鑒于日軍之中混有朝鮮偽軍的事實,明軍在平壤城前豎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寫道︰「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