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七十三)

作者 ︰ 諸葛靈霞

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于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于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莊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廷?」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里,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于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于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八股文在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婬于《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準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僕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于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莊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于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于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游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婬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闢入里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灕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藥。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于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郁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鐘」,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與黨八股文的斗爭

1941年1月,蘇北行政公署頒布了《公文程式方案》;同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秘書長婁凝先又發表了《怎樣使公文科學化》的專論。

1942年是解放區公文改革的一個關鍵年頭︰不僅在這年年初頒布了《陝甘寧邊區新公文程式》;而且在這一年開展了具有偉大意義的延安整風運動。在整風運動中,***同志發表了《反對黨八股》的講話,列數了黨八股文風的八大罪狀,大聲疾呼整頓文風。***所提倡的整頓文風、反對黨八股,對公文寫作和公文工作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