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武關之戰
進軍時間︰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
進軍前提︰此時秦軍大將章邯已向項羽投降,秦皇危在旦夕。而武關就好比是關中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邦如能奪下武關,進軍咸陽指日可待。
大事記要︰由于劉邦采取了攻心的超級戰術,西征革命大軍進展順利,很快關中南大門武關就宣告失手。
人物傳記︰趙高。
趙高,一個加速秦朝迅速滅亡不得不提的人物。
武關告及時,咸陽人心惶惶,自然亂的象一鍋粥。
秦二世直到這時才感到大事不妙,但已悔之晚矣,那個原本一直過在他身邊的趙高突然消失了。
他哪里知道,「生病」的趙高此時正在進行復雜的思想斗爭呢?
劉邦在攻城前,不但向武關的守將攻心,而且還派人向趙高進行策反工作。
趙高眼見秦朝大勢已去,只得裝病不上朝。
這幾天他想了很多,是啊,他原本一介布衣,家境貧寒,從小受盡人間冷暖,十二歲那年,朝廷在招收宮人,他瞞著父母報名了。
當時他報名時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單純,只是為了自己有一口飯吃,只是為了改變家里貧困的現狀。
他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次報名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成了一個流傳千古的人物。
因為他長的眉清目秀,被宮中的官人相中了,先是淨身,然後學禮儀,從此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太監。
後來憑著他不懈努力,再加上秦始皇也對他格外賞識,他飛雲直上,坐上了中車府令。
後來他感到秦始皇一天一天老去,他憑著敏銳的感覺意識到潛在的危機,一朝皇帝一朝臣。這個道理他是明白的。
接下來,他見秦始皇偏愛幼子胡亥時,馬上把工作重心由「大撈錢財」轉到專攻胡亥「芳心」身上來。
就這樣,幫胡亥奪皇位,幫胡亥清君側,他在新君胡亥的重用下達到了權力的高峰。
如果你知道指鹿為馬的事,就足以證明他的話比皇帝的話還有效。由此可見當時趙高的權勢。
往事歷歷在目,人生潮起潮落。
劉邦的到來,打亂了他的平靜。他知道此時秦王朝以無力回天,過去的風光即將成為珍藏。
劉邦豐富的條件就擺在他的桌案上,事成之後,共分關中。
對于一個國將不國臣將不臣的秦王朝來說,這樣的條件無疑是很有誘惑力的。
再加上秦二世听說劉邦的革命軍打到了武關,又老是不見趙高上朝,就派人來指責趙高說他鎮壓不力。
胡亥這小子是在追究我的軍事失敗責任啊,你也不看看是什麼時候了,還這般指手劃腳的。
趙高如是想。
是啊,現在朝中再無替罪羔羊。難道秦王朝最終倒塌的一切罪名都要我來承擔嗎?不,擔承這一切的應該是你軟弱無能荒婬無道的胡亥才對。
把胡亥殺了,把一切罪過都推在胡亥身上,再投靠劉邦,還可以弄個除暴君的功勞。
趙高最終的想法就這樣定型了。
于是,他弟弟趙成和他女婿閻樂(其實是趙成的女婿)成了這個「斬皇行動」的主要負責人。
「斬皇行動」按趙高的布置去做。
經過很簡單,閻高帶一隊人馬入宮,借說宮中發生了變故,受皇帝之命前來捕賊,先殺掉所有阻擋者。硬闖入皇宮後,再把秦二世給就地解決,一切就都ok了。
事實上證明趙高果然「料事所神」,皇宮大門兩邊站著的那些酒曩飯袋(衛士),簡直就等于「不設防」,閻樂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闖進去了。
等醉生夢死的秦二世明白是怎麼回事時,才二十三歲的他已成了刀下之鬼。
當然,別看秦二世一生儒弱無能,但死時卻大義凜然,不用閻樂出手,居然是自己揮刀解決的,在刀入脖子的那一瞬間,他還拚盡畢生力氣說出「丞相誤我」四個字。當真是悲壯之極。
秦二世死後,連他的三十多個兄弟姐妹也受到了牽連,宮廷政變的可悲由此可見一斑。
子嬰(胡亥兄長之子)被立為秦王(並沒有立為皇帝)。
然而,老謀深算的趙高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個他精心挑選來當「傀儡之王」的子嬰,讓他馬失前蹄,結束了一切還沒實現的夢想。
他就位後,非但沒有感激趙高,反而對他深惡痛絕。
他這些年清楚的看到趙高這些年把弄朝綱,致使秦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滅亡之路。
趙高不除,大秦的江山早晚要完。
但眼見朝中的人都是趙高人的,子嬰知道想叫別人來幫助鏟除趙高,多半是最先被鏟的人就是自己。
這時,他兩個才弱冠之年的兒子用上了派場。
別看兩個兒子還是少年,但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讀書習武,只為有一天能為秦氏江山效力。
現在正是要出力的時候了。
父子三人開始了「清君側」的密謀。
不久,機會來了。
朝拜祖廟的日子馬上就要來了,傳聞趙高準備再下毒手拿子嬰的頭顱去和劉邦談交易。
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子嬰知道機會就擺在面前,他和趙高都是一半對一半,生死就在一線間。
只是可惜的是,趙高並不知道居然可以和他平分一半的機會,因為此時在他的眼里,殺掉子嬰便如捏死一只螞蟻一樣簡單,他哪里知道螞蟻逼急了也有咬人的時候。
拜祖這一天,趙高等人在廟中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子嬰來。派人去請,說是皇上病了。
早不病晚不病,偏生這時候生病,趙高怒不可遏,轉身便向宮中走去。
這一去就成了趙高的永別了。因為子嬰的兩個兒子就伏在子嬰的蚊賬後,乘趙高居高臨下的責罵子嬰時,就此地解決了他。
萬惡不敕的趙高終于嘗到了秦二世刀刺胸膛的冷冰感覺。
樹倒猢猻散,趙高一死,趙氏集團殺的殺逃的逃,隨之就瓦解了。
攘外先安內,公子嬰先「安內」,成功奪回兵權後,再來「攘外」。
綜合評論︰公子嬰派朝中能用之人都來關,和劉邦西征革命大軍最後的決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