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諸犍】【孟槐】【孟極】【足訾】【虛耗】

作者 ︰ 紫薇大帝

諸犍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八百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浪客中文網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吒,行則餃其尾。」

中國古代神獸,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餃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孟槐

《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

古獸,像豪豬,毛紅色,手持兩柄大錘,厭惡人類。

來源于《山海經?北山經卷三》。

孟極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釋義︰石者之山有一種長得像豹子的野獸,頭上有花紋,身子是白色的,名叫孟極。善于臥伏躲藏,叫聲跟它的名字(孟極)相似。

足訾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見人則呼,名曰足訾,其鳴自呼。」

虛耗

簡介

虛耗,古代神獸之一,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只腳穿鞋著地、另一只腳掛在腰間,腰里還插有一把鐵扇子。

傳說

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于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鐘馗。

「虛耗」鬼的由來

完整記載鐘馗捉住虛耗並將其吃掉的故事是《唐逸史》,南宋理宗時人陳元靚編《歲時廣記》卷四0「夢鐘馗」條引了該書,可知小鬼虛耗擅長盜竊人之物品和破壞人家喜事,與妖孽同類。

唐末《輦下歲時記?灶燈》說,都人至年夜,祀灶後,「夜于灶里點燈,謂之照虛耗」。此虛耗是燈照的對象,當是鬼名。

虛耗成為鬼名與鐘馗信仰密切相關。高國藩考察了唐代的鐘馗信仰,他根據初唐至盛唐時王仁煦《切韻》「鐘馗,神名」,全唐文所載張說《謝賜鐘馗及歷日表》中「屏祛群厲,績神像以無邪」,劉禹錫《為淮南杜相公謝賜鐘馗歷日表》中「伏以圖寫神威,驅除群厲」等文獻記載,認為「鐘馗信仰產生于初唐,並在盛唐、中唐廣泛流傳」,旨在「驅除鬼邪」。又根據敦煌唐寫本斯二零五五《除夕鐘馗驅儺文》、伯三五五--,「鐘馗是在歲末統領大眾‘驅儺’之神.這就說明鐘馗信仰,是從周代一直流傳下來的驅儺風俗演化而來的」(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第331∼333頁)。在斯二零五五《除夕鐘馗驅儺文》中有句︰「感稱我是鐘馗,捉取江游浪鬼。」前引張說、劉禹錫文中鐘馗所降之物為「群厲」。關于「厲」,《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厲之不如。」杜預注︰「厲,惡鬼也。」所以「群厲」即為眾惡鬼的意思。根據這些記載,盛唐以前的鐘馗信仰中,尚未發現虛耗鬼名,或至少不流行,「虛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後。

「虛耗」研究

事實上,虛與厲有著更深的內在聯系,虛是產生厲的根源,厲作為被驅除之物,也應當放在儺的禮俗中理解。《尚書?堯典》說︰「宵中星虛,以正仲秋。」即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的虛星巡天,時值仲秋。陸思賢先生指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少嗥專事司秋,居住在西方日落之地,立桿測定日落之景。此時太陽在西,晷影在東,先民們謂之「反景」,並引《山海經?兩次三經》︰「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華按︰少吳即少嗥)居之……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認為「*[石+鬼]字從鬼,‘鬼氏之宮’即‘鬼宮’、‘鬼國’,先民們創作鬼神話,從秋分開始,到冬至結束,佔領整個西北天。過了冬至,《禮記?郊特牲》說︰‘天子大蠟八’,‘蠟也者,索也’。大儺驅鬼,鬼統治的節令才算過去」(陸思賢《神話考古》,第221∼222,文物出版社l995ff-)扳)。儺與送陰氣及虛星也有密切關系。《漢書?律歷志》說,秋為西方,屬少陰;冬為北方,屬大陰。秋冬季正是陰氣興盛之時。《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東漢鄭玄注︰「此儺,儺陰氣也。儺陰始于此者,陰氣右行此月之中,日歷虛、危,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為厲鬼,將隨強陰出害人也。」唐孔穎達疏︰「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者,熊氏引《石氏星經》雲‘司命二星在虛北,司祿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祿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史遷雲︰‘四司,鬼官之長。’又雲︰‘墳四星在危東南’,是危、虛有墳墓、四司之氣。」可知二十八宿北宮的虛宿因北有司命、司祿、司危、司中這作為鬼官之長的四司,若陰氣在十二月出來,意味著厲鬼「隨強陰出害人」,所以要行大儺以逐除之。因此,虛是厲的根本,厲是虛造成的,虛厲可作為一個詞匯看待,是厲鬼的意思。

下面來看耗。耗字與耗字通,所以《康熙字典》說耗「《說文》本作耗,稻屬」。又講耗「《音補》通作耗,減也,敗也,虛也」。耗與虛相同。耗又有「惡」義,《後漢書?章德竇皇後紀》︰「家既廢壞,數呼相工問息耗。」注引薛氏《韓詩章句》日「‘耗,惡也’。息耗猶言善惡也」。耗還是惡神,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地真卷》有「月建煞耗之神」之句,煞為凶神,耗有惡義,可見當時有某月煞耗之神控制的觀念。煞耗之神,當是凶神惡煞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耗磨日」習俗。前引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史料後接著記載︰「《異苑》日;虛耗鬼所至之處,令人損失財物,庫藏空竭,名為耗鬼,其形不一,怪物也。」文中所說《異苑》,為南朝彭城人劉敬叔所作志怪小說集,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異苑》,卷八記載了兩則有關虛耗鬼的故事︰

余姚縣倉封印完全,既而開之,覺大損耗,後伺之,乃是富陽縣桓王陵上雙石龜所食,即密令毀龜口,于是不復損耗。

瑯琊費縣民家,恆患失物,謂是偷者每以扃鑰,常周行宅內,後果見籬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澤,有蹤跡,乃作繩驅,放穿穴口,夜中忽聞有擺撲聲,往掩,得一髻,長三尺許,從此無復所失。

由此可知,《一切經音義》文中的「《異苑》日」,系慧琳總結之語,並非原文。《異苑》的這兩則故事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的故事之後,也應當是記載南朝劉宋時代之事。前一則故事明言龜怪可「損耗」官府倉庫之物,後一則故事中的髻怪也能在鎖上門的民家偷物,慧琳對《異苑》虛耗鬼故事進行的概括是準確的。《異苑》的上述故事說明,南朝劉宋時人們已有虛耗鬼怪損耗、偷盜財物的觀念。而且前一則故事講的是官府倉庫被損耗,它實際上是後世所說「耗磨日」習俗的濫觴。

唐代已有「耗磨日」記載。唐人張說《張燕公集》四有《耗磨日飲二首》︰

其一︰

耗磨傳茲日.縱橫道未宜。但今不忌醉.翻是樂無為。

其二︰

上月今朝減,流傳耗磨辰。還將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可知自古流傳有耗磨日,亦日耗磨辰,該日官府「不事事」,官員有飲酒之俗。根據《異苑》記載,此俗可上溯南朝劉宋時,它來源于古代的虛耗鬼觀念。又據後來記載,耗磨日是正月十六日。如宋代袁文《甕牖閑評》卷三記載︰「《嘉佑雜錄》雲︰‘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師局務如都商稅務亦休務一日,其令如此。’然《稿簡贅筆》所載耗日,止是耗磨耳。故唐張說詩雲︰‘耗磨傳茲日,縱橫道未宜。’又詩雲︰‘上月今朝減,人傳耗磨辰。’如此則止是耗磨,磨茶、磨麥等合忌之.官司局務去處何必休務耶!」則宋代耗磨日又稱耗日、大耗,忌磨茶、磨麥及諸業務,官司局務停業。宋代在正月十六耗磨日,掌財物的部門要放假一天。明代楊慎《丹鉛總錄》卷三「耗磨日」條︰「正月十六日謂之耗磨日……此日必飲酒,官司不令開庫而已。」明人馮應京輯《月令廣義?正月令》也將正月十六日作為耗磨日,並引「《野記》︰‘正月十六日謂之耗磨日,官私不開倉庫。」’可見耗磨日最忌虧損,倉庫等與錢財關系密切之處尤其如此。張說講此日吃酒「不忌醉」,是指衙門倉庫全關起來,不必擔心減損了。看來耗是倉庫減損的原因,小鬼虛耗善盜基于耗的本義和耗磨民俗,自然耗也被人們視為惡。所以十六日耗磨日之耗,也被作為虛耗,後世有在是日禳除虛耗之俗。《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第十五卷「孟春部」載直隸元氏縣志書說︰「十六日夜半用杵遍杵宅院,謂之搗虛耗。」

關于虛與耗相通的關系,前面已經涉及,這里補充一些例證。《史記?天官書》說旗星之「中六星日市樓。市中星眾者實;其虛則耗」。唐張守節正義︰「市中星眾則歲實;稀則歲虛。」「耗,貧無也」。星稀即虛意味著耗即農業歉收。《天官書》又說︰「故候息耗者,人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產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虛耗二字因意思相通而聯結為一個詞,這里含義是空虛。《抱樸子?內篇?微旨卷》記載︰「夫陰陽之術(按︰指房中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其理自有極,安能致神仙而卻禍致福乎?」此處的虛耗也是一個**的詞,指身體的虧損、消耗。上述事例表明,漢代和晉代已有虛耗一詞,表示空虛、虧損、消耗。虛耗的這一含義,正是產生《唐逸史》中「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人家喜事成憂」的小鬼命名「虛耗」的基礎。

虛與耗為鬼還表現在文字方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魑,耗神也;從鬼虛聲。」此「魑」即虛耗鬼,魑從鬼旁說明屬于鬼類,虛聲說明從虛而來。根據因聲求義的原則,魑鬼當含有虛厲,使空虛、虧損的意思,魑即耗。魑也是夔即鬼,章炳麟先生《小學答問?夔即魑也》說︰「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靈之稱,鬼宜即夔。《說文》言鬼頭為?,禺頭與鬼頭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頭何因可見,明鬼即是夔……魑為耗鬼,亦是獸屬,非神靈也。韋昭說夔為山繅,後世變作山魈,魈亦獸屬,非神靈……故鬼即夔字,引申為死人神靈之稱。」沈兼士進一步論證︰「魃︰揚雄《甘泉賦》,‘捎夔?而??狂’。張衡《東京賦》,‘殘夔?除與罔象’。《說文》,‘夔,神?也,如龍,一足,從炙,象有角’。按?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第l88頁"、192頁)

明白了虛耗之鬼「?」即夔,有助于理解鐘馗捉鬼故事的產生。明楊慎《丹鉛總錄》卷十三「鐘葵?鐘馗?終葵」條引《北史》︰「堯暄本名鐘葵,字闢邪。」認為「後世畫鐘葵之門,謂之闢邪,由此附會也」。明人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二「鐘馗」條說︰「《金石錄》晉、宋人名以終葵為名,其後訛鐘馗。」還引陳心敬的觀點,指出「鐘馗當作終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窮治邪鬼,故稱終夔耳」。此說實乃真知灼見!根據我們以上分析,終夔之「窮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虛耗之鬼。

除「虛耗」的習俗

鐘馗捉鬼的故事產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後期開始,鐘馗信仰迅速傳播。北宋時代,禁中舊有吳道子所畫鐘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題記說唐玄宗獎賞吳道子,批日︰「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鐘馗捉鬼的故事經過官府頒發圖像,告示天下,而廣為流傳。唐玄宗時代開始,歲暮向大臣賜鐘馗圖和歷日,並為五代和宋朝繼承,這也促進了鐘馗信仰的普及。

虛耗也伴隨著鐘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輦下歲時記》記載了都城長安的「照虛耗」習俗,至宋代,禳除虛耗的習俗進一步流傳。禳除虛耗與逐除疫鬼的驅儺有密切關系。由于驅儺為冬至後特別是臘日的活動,唐代行臘晦儺,即除夕行驅儺。宋以後除了繼承除夕驅儺外,祀灶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驅儺的重要時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虛耗的主要日期。用燈照是禳除虛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燈節,而十六日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虛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倉節,攘除虛耗主要在從冬至到來年正月的冬季期間進行。

禳除虛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燈照、擊鼓嚇、給食物以及示以鐘馗,即照虛耗、打耗、飼耗、除耗等,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照虛耗

依進行時間不同分別介紹︰

(1)除夕照虛耗。《輦下歲時記》講唐代「年夜」以「灶燈」照虛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說,故此處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條資料《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個證明。

宋代除夕照虛耗的記載頗多。宋闕名《異聞總錄》四︰「京師風俗,每除夜必明燈于廚、廁等處,謂之照虛耗。」呂原明《歲時雜記》記北宋習俗︰「交年之夜,門及床下以至圊溷(q-n9htm),皆燃燈,除夜亦然,謂之照虛耗。」(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九「照虛耗」)周密《武林舊事》專記南宋臨安風俗,其卷三《歲晚節物》說除夕「又明燈床下,謂之照虛耗」。宋代照虛耗的場所是廚、廁、門及床下。前三個場所是唐代文獻中未記載的,其中廚與灶相聯系。明代照虛耗習俗,見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0《熙朝樂事》,說除夕夜杭州人「燃燈床下,謂之照虛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筆者經眼的數百部方志中,尚未發現照虛耗的記載,拙見這或許是方志風俗志記載習慣造成的,並不說明明代各地無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虛耗的記載明顯增加。

照虛耗是通過燃燈實現的,地方志也記載有些地區除夕燃燈,但名之日「照歲」、「照年」等。例如在明代,萬歷浙江《黃岩縣志》卷二《輿地上?風俗》說當地「燃燈照歲」。崇禎福建《龍溪縣志》卷四《風俗》記載歲除︰「家家燃燈焚舊燈,檠以迎新,謂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壽寧縣志》載除夕︰「人家遍屋張燈,謂之照年。」道光福建《羅源縣志》說臘月二十九︰「燃燈滿室,日照歲。」光緒浙江《永嘉縣志》︰「至夕,燃燭遍室,謂之照歲。」在名為「照歲」或「照年」的習俗中,一般在室內「燃燈」或「燃燭」,這一習俗尤以福建地區流行.那麼「照歲」是否就相當于「照虛耗」呢?先看清同治修兩部湖南方志記載。《安仁縣志》說︰除夕「迎灶神,多設香燭以照邪祟」。《臨武縣志》講除夕「每房及閑屋舍皆具燈」。我想後者具燈的意義同前者一樣是「照邪祟」,與「照虛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縣志》︰除夕「燃燈于各室及樓上,雞塒、豕芰皆遍,謂之照歲耗」。照歲耗,可視為「照歲」與「照虛耗」的合一。因此,「照歲」、「照年」是驅除邪祟行為,主旨同照虛耗一致。

(2)祀灶日照虛耗。《輦下歲時記?灶燈》所記載的照虛耗因系「灶里點燈」。與祀灶關系密切。宋代照虛耗分別在臘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進行,而以臘月二十四日為盛。除前引《歲時雜記》、《武林舊事》外,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白牧《夢粱錄》均記載于「交年」的臘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虛耗,前者日︰「夜于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後者雲︰「其夜家家以燈照于臥床下,謂之照虛耗。」

清代的情形,祀灶日照虛耗場所除了與除夕相同者外,強調灶里、灶上以及釜中.河北永平府特殊,是在田間燃燭。

(3)元宵節照虛耗。前面提到的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照虛耗是在「孟春望夕」.即正月十五日燈節。清代江西方志中多有元宵照虛耗的記載,例如同治《安義縣志》說元宵「點燈灶上」,「其即照虛耗之意歟」。同治《東平縣志》︰「十五夜,閑房別室皆燃燈燭,謂照虛耗。」同治《萍鄉縣志》︰「至元宵,暗室皆燃燈,謂之照虛耗。」同治《分宜縣志》︰元宵「又于窗戶暗室均點蠟燭,名日照虛耗」。同治《都昌縣志》︰元宵「又或點燈釜中,謂照虛耗」。此外,順治浙江《潁上縣志》︰上元「夜則張燈于門,謂之耗燈」。耗燈,即照虛耗之燈。浙江也有元宵照虛耗的習俗。

(4)天倉節照虛耗。天倉又寫作填倉、添倉,正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是其節期。清光緒山西《左雲縣志稿》記載︰「二十日俗謂小天倉。是夜各戶倉房燃燈,日照虛耗。二十五日謂老天倉,各家燃燈如前。」同治山西《陽城縣志》卷五《風俗》也記載︰「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梁黍為屑作餅,虔祀倉官,名日補天穿,俗日添倉。咸于室隅邃處燃燈,名日照鼠嫁。」天倉節的主要習俗是作倉存糧,由作倉引申出添加貯藏、忌諱出財的觀念。照虛耗即在于防止倉儲虧損、消耗,此日照鼠嫁,意在防止老鼠盜竊,照鼠嫁當由照虛耗而來。

綜上所述,照虛耗是舊歲結束、新年開始之際的習俗,下面對這一習俗略作說明。燈火在古代被認為可以驅鬼。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正月末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即在正月第一個末日晚上,點燃用蘆葦捆扎的火把,照亮井廁里,那麼眾鬼就會逃跑。舊題東漢郭憲撰,實為六朝人托名之作的《漢武洞冥記》也說︰「有明睫草,夜如金燈,折枝為炬,照見鬼物之形。」進一步證明燈火驅鬼的觀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唐以來的照虛耗習俗承繼了這種觀念。

照虛耗的場所,唐代是灶里,在宋代擴大為廚、廁、門及床下,清代的範圍更廣及浴室、井以及樓上、雞塒、豕薟等陰暗、潮濕之處。另外,如記載中出現的「區陬」、「?陬」、「宅中隱處」、「房下」所示.屋里的角落和暗處也是照虛耗的場所。換言之,上述地方是虛耗易于藏身和出沒的所在。

照虛耗亦被理解為照老鼠。在天倉節照鼠耗中已經涉及這一問題,此處再作補證。《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收錄的一些資料,顯示出人們把虛耗之耗作為耗子理解。如卷九一「季冬部」引《瑣碎錄》︰「二十四日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也。二十四日取鼠一頭燒在于子地上埋之,永無鼠耗。」為了「永無鼠耗」的巫術于臘月祀灶日照虛耗時進行。是把鼠耗作為虛耗理解的緣故。卷九十五「除夕部」引江南地區武進縣志書說︰「喂鼠飯一盂.益以魚肉,置之奧?處而祝之日︰鼠食此毋耗吾家。」視鼠害為耗,也是鼠耗由虛耗而來的一個證明。卷十五「孟春部」引直隸永平府志書。記載正月「二十四日以鼠會親,是宵燃燈,一歲作耗,故禁火」。同樣把鼠害視為耗。還有一些地方把照虛耗的除夕作為鼠嫁日,例如同治《鐘祥縣志》除夕「每室置燈,日照虛耗。以花簪餅餌飼鼠,為嫁鼠,免鼠耗」。民間把照虛耗的日子視為老鼠嫁女的時間,鼠耗之耗混合了照虛耗的耗和耗子的耗。更直接的證據是樊彬《津門小令》所說天津「燈夕照鼠耗」,所謂「燈照元宵無鼠耗」。另外上面提到照虛耗的場所,實際上也是適宜老鼠生存的地方。照虛耗中含有照老鼠的成分。明代《正字通?鼠》說︰「俗稱鼠為耗蟲。」更可見將老鼠稱為耗子,很可能是從虛耗之耗引申出來的。

打耗

鳴鼓是臘祭的重要手段。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隋杜公瞻注引「《呂氏春秋?季冬紀》注雲︰‘今人臘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這些記載反映出古人有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對臘月擊鼓的性質也有不同看法,宋朝高承《事物紀原》卷八《驅儺》引《軒轅本紀》︰「子游島問于雄黃日︰‘今人逐疫出魁,擊鼓呼噪何也?’雄黃日︰‘黔首多疫,黃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鳴鼓振鐸,以動心勞形,發陰陽之氣,擊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為祟魅也。’或記以為驅儺之事。」把「鳴鼓」解釋為「發陰陽之氣」。從「臘鼓鳴,春草生」的諺語看,鳴鼓有催春的含義,《周禮?春官?篇章》︰「中(仲)春.晝擊土鼓。」亦當是此意。

宋以後,擊鼓驅除鬼祟,時間為歲暮至來年的元宵節,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湖州土風,歲十二月,人家多設鼓而亂撾之,晝夜不停,至來年正月半乃止。問其所本,無能知者,但相傳雲,此名打耗。打耗雲者,言警去鬼祟也。《世說》禰衡作漁陽,蹀躞而前,正是正月十五。案時而言,此說近之矣。然其撾擊不待正月,又似不相應也。

文中禰衡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袍為漁陽摻?(按︰鼓曲名),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的確這是接近打耗習俗的一個故事。乾隆四年修《湖州府志》作者在歲時風俗「除夕」條下有一按語︰「郭畀《郭天錫日記》雲︰湖州鄉俗,從冬至至元宵各家擊鼓,謂之催年鼓。是此風元時尚有之,據《菰城文獻》壓蜃之說,蓋始于晉也。今則但有鉦鼓並擊,無復徒擊鼓者。」所謂《菰城文獻》壓蜃之說,又見于同書「正月十五」條下︰「元宵前後,家家鼓聲不絕,謂之壓蜃。相傳江子匯有蜃蟄焉,頗為民患,葛仙翁令民間鳴鼓以壓之,其聲若日‘葛公在,葛公在’。」(《菰城文獻》。按︰今多雜以鉦鼓,謂之元宵鑼鼓)同治《湖州府志》在所引《菰城文獻》「葛公在」句後,接著有「後有見一老人行市中,形貌甚怪,聞元宵鼓,謂人日‘吾听鼓聲輒頭疼不能堪,奈何奈何!’忽不見,人以為蜃精」。葛公即葛洪,丹陽句容人,號葛仙公。《晉書》卷七十二有傳。記載「太安中,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為義軍都督……秘檄洪為將兵都尉,攻冰別率,破之,遷伏波將軍」。吳興即湖州,葛洪令民間鳴鼓壓蜃蟄或在此時。「江子匯有蜃蟄」,是說大蛤潛伏于江子匯。因葛洪會神仙術,故百姓呼喊「葛公在」來恫嚇蜃蟄。從民間傳說蜃精形貌怪、會變老人、聞鼓頭疼來看,當屬于妖孽之類。人們在正月十五e1擊鼓打耗上溯葛洪不是沒有根據的。如果此說成立,那麼稍早于葛洪的禰衡試鼓選在正月十五日,也許正是因為此時為打耗日。乾隆《湖州府志》的作者還告訴我們,元代歲時擊鼓活動的時間上限是冬至。

乾隆《湖州府志》記載清代該府仍有擊鼓「壓蜃」之俗,實際上是在春天來臨時壓住潛伏的蟲害之意,這一「壓蜃」民俗,又稱之為「打耗」。湖州府的其他幾部方志也記載了「打耗」習俗,擊鼓時間有所變化,如嘉慶《長興縣志》是在臘月二十四祀灶日,民國《烏青鎮志》是在除夕。我想這可能是打耗與臘鼓的某種淵源關系吧。

飼耗

冬至日在門扉和器物上粘糯米丸給耗,謂之「飼耗」、「餉耗」,此俗流行于明清時代福建漳州府及其鄰近地區。我們在冬至部分有所論述,這里就不展開了。

除耗

即祀灶日以鐘馗驅除虛耗。明天啟浙江《平湖縣志》卷一o《風俗志?歲時》記載臘月二十四︰「逐除,人並戴胡頭及作鐘馗以逐疾除耗。」這是鐘馗信仰同儺禮的混合。清康熙山西《汾陽縣志》說臘月二十四日︰「圖鐘馗像懸門,以除虛耗。」鐘馗起到門神的作用。,

上述除耗習俗實際上是隨著鐘馗信仰出現的,是承襲了唐宋以來的傳統。呂原明《歲時雜記》說︰「舊傳唐明皇不豫,禁鬼物,其名日鐘馗,既寢,遂安。令家家圖其形象于門壁,禁中每歲則賜二府各一幀,又或作鐘馗小妹之形,皆為捕魑魅之狀,或役使鬼物,又雲鐘馗、門神,桃符板諸物,皆俟家祭畢設之.恐驚祖先也。」可見唐代民間就在門上掛鐘馗像驅鬼。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六說進入十二月,驅儺活動中就有人裝扮鐘馗。由于歲旦在即,「紙馬鋪印鐘馗、財馬、田頭馬等,饋與主顧」。至除夜人們要「掛鐘馗」。

宋代門掛鐘馗像和扮鐘馗驅儺兩種形式在明清時代仍流行,尤以前者為最。明代方志中除夕門掛鐘馗的記載不少,如萬歷《貴州通志》卷三《貴陽府?風俗》︰「門掛鐘馗以壓邪魅」;嘉靖河南《通許縣志》卷上《人物?風俗附》︰「置桃符、鐘馗于門」;萬歷浙江《新昌縣志》卷四《風俗志?歲時》︰「設鐘馗、桃符于門。」後者則被稱為「跳鐘馗」,如清顧祿《清嘉錄》卷一二該條說︰「丐者衣懷甲冑,裝鐘馗,沿門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屆除夕而止,謂之跳鐘馗。」這些記載雖然未直接說是驅除虛耗,根據我們所引天啟《平湖縣志》和康熙《汾陽縣志》記載來看,實際上是在除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