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關聖帝君(三界伏魔大帝)】【保生大帝】

作者 ︰ 紫薇大帝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于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

民間宗教信仰自漢朝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媽祖屬于道教,孔子屬于儒教,觀音屬于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外,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於道家中,由于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民間則俗稱恩主公。

東漢延熹三年(160)農歷六月廿四,關羽降生于直隸校尉部河東郡解縣下馮村(現今運城常平鄉常平村),後解縣升為州,亦稱關羽為解州人。

據史書記載,關羽十七歲結婚,十八歲生兒子關平。二十九歲時,因當地鹽商欺壓百姓,被關羽鋌身赴險殺死,出逃到河北涿州,結識張飛,再遇劉備,三人恩若兄弟,金蘭結盟,從而跟隨劉備,為匡復漢室南征北戰,四十歲時被封為壽亭侯,四十九歲封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五十四歲封為董督荊州事。五十九歲公元219年時,在湖北當陽舍生壯別人世。傳說關羽身長九尺六寸、須長一尺六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與其忠義之氣概正好互為表里,是以贊曰︰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面赤心尤赤,須長義更長。

據三國演義所述,關羽被吳國大將呂蒙於麥城所殺,其子關平及部下周倉皆亡。他的魂魄飄蕩至荊洲當陽玉泉山,得普靜法師點悟,常於玉泉山顯靈護民,因此當地人為其立廟。關聖帝君生平義氣貫乾坤,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里尋兄為仁、華陽放曹為義、秉燭達旦為禮、水淹七軍為智、單刀赴會為信。《關聖帝君明聖真經》雲︰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南天文衡聖帝傳略》於是根據八德,恭述關恩主的一生。當三峽壩建成,此廟將被江水淹沒。

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河北省當陽,河南省洛陽,山西省運城,三地均建有大型關帝廟。

話說關公又曾上呂蒙身,結果呂蒙七孔流血而死,吳國將關公首級移禍魏國,曹操打開盛匣,關公竟瞪目開口,嚇得滿座失驚。因此曹操為他大設祭禮。

關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稱為神,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聖。

漢後主(260年)追謚關公為壯繆侯;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

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進封關公為崇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8年)復封關公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關公,並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關公廟;

明憲宗敕令重建關公廟;

明神宗萬歷十年(1528年)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

後敕賜解州關帝廟為英烈廟;

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陽關帝廟為關公金身加衣飾,任陸秀夫、張世杰為關公左右丞相,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後,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靈佑;

清康熙時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親臨關公故鄉解州拜靈題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祖父為裕昌公,父親為成忠公。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前後、清高宗、清宣宗、清文宗多有加封題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咸豐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旋又加上綏靖二字,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同治加封翊贊二字,光緒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關公全部長達26字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並勒全國府縣建廟,春秋虔誠致祭。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但是,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並不太多。

儒教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尊他為文衛聖帝,或稱山西夫子,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說︰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看春秋。

道教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武安尊王。

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因此,尊他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

民間祭祀關公,經過一千七百年的演變,關公早已月兌離《三國志》里的關羽,而成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界守護神︰

據說,關公年輕的時候,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生前精於理財之道,最擅長算數記賬,曾設簿記法,並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的記賬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賬。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及視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

醫藥神︰

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關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間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因此,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簽,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

戰神︰

關公是曠世大將,其勇武為世所稀有,習武者奉為武聖。因此,歷代尊為武聖祭祀,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保護神。關公亦為戰神,為軍人的保護神。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英雄死後成為神,受到人們的敬拜,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公一樣流傳民同,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者,並不多見。這是因為關公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

讀書人視為文昌,與文昌、朱衣、魁星、呂仙合稱為五文昌帝君。

佛教認為關公的正氣足以護法,特奉為護法神,列為伽藍護法。

一般做為商業神供奉的關公神像為坐看春秋,而警界或習武者所供奉的關公像為手拿關刀或騎馬。香港的警署幾乎都奉祀關公。奉祀關帝的廟宇也稱關帝廟、協天宮、武廟或文武廟並稱。

本齋供奉關帝日期︰農歷五月十三日、農歷六月廿四日、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一稱大道公,吳真君。福建閩南和台灣閩南籍民、廣東潮汕地區所奉的地方守護神。

據載,神姓吳名?(音滔),宋代名醫。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雲︰「吳?,生于同安縣白礁(今福建龍海角美白礁),世所稱吳真君也。少超悟,長得道術。不茹葷,不授(受)室。

保生大帝姓吳名?(tao),字化基,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村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相傳其祖先是戰國時的吳季禮,子孫向四處發展,傳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親吳通,母親黃氏,避亂而南遷,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

業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愈。于是病人交午于門,無貴賤悉為視療。景?六年(景?無六年引者注),蛻化于同安之白礁。鄉人肖像祀之。水旱疾疫,款謁如響。部使者以廟額請,賜名‘慈濟’。開禧三年(1207),草寇騷擾境上,忽睹旗幟,懼不敢入。事聞,封英惠侯。後累封普佑真君。」撰《志》者按曰︰「《同安志》雲︰吳真人名?,由貢舉授御史。

仁宗時,醫帝後愈,煉丹救世。景?(1034∼1037)間蛻化于漳州白礁,乘鶴升天。

此全與《閩書》所載互異。《閩書》不言(吳)本官御史,亦無醫仁宗後事;惟記明永樂中,文皇後患乳,夢道人獻方,牽紅絲纏乳上,炙之,後乳頓瘥。問其居,對在某所。

明日,遣使訪之,雲︰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吳名?,昨出試藥,今未還也。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閩求而知之。皇後驚異,敕封吳天醫靈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賜龍袍一襲。」由此可見傳說之分歧。

《台南市宗教志》所記更多神異。曰︰「(吳)?,泉州同安縣白礁村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十五日生。

幼習醫術,曾遇異人,授與神方濟世,兼授驅魔逐邪等術,遂成神醫。曾中進士,任御史,以治愈仁宗皇後痼疾,著稱于世。尋退隱行醫,時有神異,為時人所欽服。後收同安令江仙官、主簿張聖者為左右侍從,借上帝公侍衛康、趙二將軍為左右護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為門徒。四出行醫除妖,著醫書內外科十三冊。仁宗景?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與父、母、妹、妹夫、仙官、聖者、書僮等,一齊騎白鶴飛升。

時年五十八。世人感其恩德,建祠祀之,敕封為慈濟宮。飛升後,神跡屢現,降魔解厄,逐寇安邦,醫疾療傷,受庇佑沐恩者難以計數。宋高宗時,封大道真人號,寧宗時封忠顯侯。明太祖時,敕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舊時福建泉州多建廟奉祀。傳入台灣後,建廟亦多,為當地醫師及泉州籍民所信奉。廟宇中心在台北。《台南市宗教志》雲︰「府城(今台北市)的居民,主要來自泉州,故祀大道公的廟宇很多,其中以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開山宮最早。規模大者,除開山宮外,尚有興濟宮(頂大道)、良皇宮(下大道)、水仔尾元和宮、市仔頭福隆宮、安平妙壽宮、廣濟宮,安南區海尾寮朝皇宮等地。」

保生大帝實錄

世代積德

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是周代秦伯的後裔,列國時分土金陵,建國吳縣(現在的江蘇省),傳到三十一世的時候,遂以吳為姓。後來吳姓子孫繁衍,才分出一支,遷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鄉就是日後大帝生長的故鄉。大帝名?(音滔),字華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的好人。

成夢懷胎

傳到聖父名通,後來受封協成元君,平時也是勤儉治家,喜做善事,以勸人學好聞名。聖母黃氏,後來受封玉華大仙,性情幽雅貞淑,修前世功果,積德早已上達蒼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夢見吞食一只白龜入月復,醒來以吞食白龜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後來果懷聖胎,這就是大帝投胎。

真人降生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歲次已卯,聖母將要分娩時,恍惚看見長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門口,說︰「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來投胎降世的。」他們剛剛說完大帝就降生了。這時候異香滿堂,豪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台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上空五彩祥雲朵朵覆室,紫氣滿庭,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這不是尋常的瑞氣。時正是農歷三月十五日辰時。

博覽典籍

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轉世的,生來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時候,身體特大而且很聰明。及長博覽群138看書網籍,凡是讀過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禮樂刑政的書也無所不通,尤其是對歧黃醫術,他特別下功夫潛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許多錯誤,在制藥方面,特別精研有方,達到奧妙,這就是大帝夙願救世濟人的緣故。

偶遇異人

大帝十七歲的時候,遍游各地名山。有一天,來到江邊,偶然遇見一位面貌與世俗不同的異人,在江上劃舟,他忽然把舟搖過來,邀請大帝登舟一同游賞。大帝很高興,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搖到那里去。頃刻之間,只見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風景非常好。大帝問那個異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麼山呢?異人說那是昆侖山。

王母傳法

異人請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這座山的最高峰。來到一座洞府,那異人便請大帝入洞,參見西王母。西王母大悅,就讓大帝坐下,西王母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要將神方以及驅魔逐邪的法術傳授給你,讓你去濟世救民。」大帝于是留在昆侖山過了七天,學習神方及法術。臨別時,王母再三囑咐大帝︰「學成回里,別忘記旨在濟世救人」。說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會兒便回到家鄉,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應立志修真、研究醫法濟世救人。

辭官退隱

大帝平素孝敬雙親,和睦鄰居,守信約,淡金錢,重義氣,戒殺持齋,不娶妻室。傳說大帝24歲中舉人,朝廷授予御史,他為國家效勞數年,即辭官回歸鄉里,退隱於泉州府白礁鄉文圃山龍池岩煉丹制藥,濟世救人。

神方華骨

有一次,大帝要上山采藥煉丹,經過樹林,看見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來一看,只見那堆骨已經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于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時畫符念咒,步罡踏斗作法,說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變成人形,原來是一個童子。那童子站立起來,啼啼哭哭,說要尋找主人。大帝問他什麼原因?童子答說︰「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縣,行到林中,突被老虎沖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現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勸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為書童。于是命他背藥同行,途中,遇見他的主人同安縣知縣,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縣一見那個書童很驚喜,問他「你與我同往同安縣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為何現在還活在世間︰」大帝便將起死回生之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問大帝說︰「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轉生為死︰」大帝點點頭,即時施符念咒作法,那書童隨即又變成一堆枯骨。

江張從游

江知縣看見大帝法力無邊,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爭名奪利終久無用,便要求大帝收為徒弟。大帝即時允許,收為門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將枯骨在化成書童。事後,江知縣返回衙門,將遇見異人,收為門徒的事一一告訴張師爺(即張聖者),並表明願意棄官跟隨大帝隱居修道,並將官印交給他。張師爺得次仙機,也深悟爵祿榮華終是一無所有,天下既有此異人,豈能錯過,所以他也棄官同行。

結廬礁山

大帝帶了江仙官,張聖者同歸白礁,蓋結草廬,隱居修真論道,行醫救世。事後這消息傳四方,受教日眾,諸門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黃醫官、程真人、江仙官、鄧、何、紀、黃仙姑,趙、殷、康、辛、王等諸元帥,王靈官,王、康舍人,張、蕭、劉、連聖者,馬、虎迦羅,諸天君並各神將等。

揭榜醫太後

宋仁宗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稻世。

天聖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後患疾,朝里所有太醫多次診治,百藥無效,病情反而同日見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來宋仁宗的母後患的是乳疾。太醫診治羞于開口,不肯讓人視診,服下許多丹藥均無見效,太後病久不愈,太醫束手無策,宋仁宗更是廢寢忘食,坐立不安,百般無奈,只好張貼黃榜廣征良醫。

有一天,從福建到京都汴梁雲游的民間醫生吳?看了黃榜,伸手揭下來,這消息轟動整個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當然有封賞,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當心腦袋。

吳?揭榜後,被帶進宮中,宋仁宗親自召見,只見他道貌平凡,布襪草鞋,風塵僕僕,說話聲如洪鐘,上朝不拘禮節。宋仁宗心想,這分明是個鄉下醫生,豈能治好母後的病,既然敢揭黃榜,且讓他試看看。

吳?被帶到後宮,太後躺在房里床上,太監從房里接出一條紅絲線,讓他在絲線上把脈,吳?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認真診斷一會兒,沉沉地嘆了一氣道︰「沒治了,沒治了,脈搏已經停了」。說罷站起來,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眾人大吃一驚,覺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這個鄉下醫生看起來還有點真本事。剛才故意叫宮女將紅絲線系在床桿上,被他診出沒脈搏,實非平庸之輩。眾人見大夫要走,忙上前勸阻道︰「大夫留步,請再為太後把一次脈。」吳?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絲線上,聚精會神地把脈,低頭沉思片刻又道︰「沒治了,沒治了,太後的脈搏跳得和貓一樣急。」以貓試他,又被他識破了,因此趕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脈。

吳?百般無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個指頭按在紅絲線上,垂頭側耳,專心致意的掃寸脈,關脈,尺脈,認真辨認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為太後隔幔灸艾柱,鋼針刺背脊,又用丹藥內服,經過一番調治,太後的病終于藥到病除。太後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賜封御史太醫,他起身辭謝,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眾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

宋仁宗見他堅持,嘉獎他的美德,賜他在故里白礁擇地(現白礁慈濟祖宮正殿)結廬修真悟道,行醫濟世。

輸米濟急

宋仁宗明道元年歲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兩地久旱不雨,顆粒無收,饑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听見這個消息後,便搭蓋了一座高台,台上豎起一面大旗,親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眾宣布十天之內,有大船載米前來救濟,民眾半信半疑,企望奇跡來臨。不覺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數十只載米前來救濟,大帝計口賑糧,漳泉兩地災民聞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來,受賑災民人山人海,災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災救難的善舉,使漳泉兩地災民皆得飽食,個個感謝大帝功德無量。

祛癘擊魔

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兩地瘟疫蔓延,民眾相繼而死,吳真人帶領徒弟江仙官、張聖者等奔波于漳泉疫區,施醫送藥,拯救災民無數。吳真人步罡踏斗,驅雷擊斃瘟魔,平息一場災禍。漳泉兩地民眾永懷吳真人的恩德。

白礁飛升

景?三年(1036年)農歷五月初二,吳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繞道到文圃山龍池岩采藥草,不慎墜崖,鄉親搶救回家,醫治無效,午時乘白鶴協同聖父、聖母、聖妹、吳明媽、王舍人得飛升,吳真人時年58歲。遠近鄉民揮淚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煉處建龍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除去賊寇

大帝乘鶴飛升後,仍常眷戀鄉里。有一天,有群寇擾亂鄉里,聲勢洶洶,鄉里人惶惶不安,家家列香案,禱祈大帝顯化庇佑。未幾,官軍來到,與群賊大戰,大帝暗中相助,賊首季三當場被擊斃,群賊無首,四散逃亡,賊亂遂平,鄉民拜謝大帝庇佑,除去惡賊,桑梓幸得安寧。

跨鶴退潮

有一次,大帝的鄉里洪水暴漲,整個鄉里變成汪洋,大帝跨鶴顯靈施法,頃刻之間,洪水驟退,全村幸得安然無恙。鄉民拜謝大帝神威顯赫,解救鄉里,每年四季演戲酬謝。

露幡救駕

當宋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宋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國金兀術領兵侵犯中原,守軍無法抵敵,皇上將太子康王送給金邦為質。經過長久的歲月,康王思念中原。有一夜,他看見月色明亮,便偷偷離開,步行到崔子廟,可是沒有馬匹是不能月兌逃的,他正在焦急的時候,忽然听到廟廊下有馬嘶,他即刻跳上此馬逃走。當康王逃到江邊,只見前面江水滔滔後面的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舉頭仰天祈神保佑,說也奇怪,頃刻間看見神兵阻止金兵,並見雲端露出大帝旗幡。此乃大帝顯聖護駕。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了帝位,在臨安建都,派人四處查訪,始知是大帝顯聖保駕。

興膺廟祀

紹興二十年歲次庚午(1150年),高宗皇帝頒詔建廟白礁,奉祀大帝,以答謝顯化救駕之恩,這就是現在白礁的祖宮。紹興二十一年歲次辛未(1151年),漳州府龍溪縣有一位時任吏部尚書姓顏名師魯奏請朝廷,復在青礁建廟,塑大帝神像奉祀。

卻賊封侯

寧宗慶元元年歲次乙卯(1195年),賊寇又再侵掠故里,大帝顯聖協助鄉民殺退賊兵,鄉親得以安然無事。朝中大臣聞知此事,啟奏皇上,封大帝忠顯侯。

靈泉祛疾

慶元三年歲次丁巳(1197年),白礁鄉民商議擴建大帝祠廟,因為工程浩大所費甚鉅,無法進行。有一夜,宮前壇下突然涌出靈泉水,異香四溢,民眾取泉水飲之,甘而且香,又能醫病,這事傳出,每日叩求泉水治病者人山人海,求水投錢不計其數,數月湊齊擴建祠廟的一切費用,使擴建工程順利完成。

旗退群賊

開禧二年歲次丙寅(1206年),因群賊侵入漳州泉州,官兵抵敵不過,正在苦戰的時候,忽然看見空中出現忠顯侯的旗幡,群賊畏懼,遂紛紛潰退,漳泉二地得保安寧。

除旱豐收

開禧三年歲次丁卯(1207年),是年亢旱無雨,赤地千里,無法耕作。漳泉民眾到慈濟廟祈求大帝,幸受庇佑,連降大雨數天,驅除旱魔,幣園復蘇,旱年反比常年豐收。此事傳到朝廷,追封英惠侯,由于東至蒲陽、長樂、延建,西至汀洲、潮洲、廣東、廣西,到處都知道此事。

部陽救駕

元末明初,明太祖洪武帝與陳友諒戰于鄱陽湖。當時狂風大作,陳友諒將連環船列在上流向下壓迫,洪武帝不支戰敗。那時他所乘的戰船將要沉覆時,忽見大帝在雲端顯出旗幡,即時反風回浪,將陳友諒所乘的連環船吹翻,洪武帝于是轉敗為勝。後來洪武帝即位金陵(現在的南京)後,感謝大帝神力救駕之恩,于洪武五年歲次壬子(1372年),封醫靈真君。

國母賜獅

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文皇後患痼疾,朝內太醫久治無效,皇帝下詔懸賞求醫,黃榜懸掛旬余,無人應詔,而文皇後病情日益增重。

大帝化成游方道士揭榜施醫,藥到病除,十分神效。皇帝要封他為御醫,他辭謝不就,即乘鶴飛升。後來,文皇後派人調查,方知白礁醫靈真君顯化所救,成祖敕封吳真人為恩主吳天醫靈秒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文皇後為感救命大恩,命京都能工巧匠琢造一只高舉「亞」印章的石獅,專程運送到白礁慈濟祖宮,歷代相傳永作紀念,後來人們就把文皇後所賜的石獅,稱為「國母獅」。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