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山神】【喜神】【月神】【太陽神】

作者 ︰ 紫薇大帝

山神

古人將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從山神的稱謂上看山神崇拜極為復雜,各種鬼怪精靈皆依附于山。最終,各種鬼怪精靈的名稱及差異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變成了每一地區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虞舜時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傳說舜曾巡祭泰山、衡山、華山和恆山。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祭山時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懸」的祭法,即將祭品雞、羊、豬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懸在樹梢。

在中國,有關山神的傳說源遠流長。成書于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經》,就已記載了有關山神的種種傳說。《太平廣記》里也收錄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廬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經》里還對諸山神的狀貌作了詳盡的描述。

祭祀山神

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還保留著祭祀山神的風俗,如在川北阿壩州汶川,不少藏族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儀規;在川西甘孜州的石棉,每年臘月十三開始的喚山節即為祭祀山神的節日,整個祭山活動要持續三天。當我從康定坐長途汽車去色達的路上,沿途經過幾座高山之頂時,車內不少藏民都將頭伸出車窗大聲叫喚,並將撕碎的白紙、白布條等物扔出窗外。在山頂上,往往已積蓄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白紙、白布條,隨風一吹,盤旋升騰,直沖雲霄。藏民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山神的敬畏和禮拜。

藏族的山神信仰

在藏族地區,不論是苯教信徒,還是藏傳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認為神靈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巔盤踞。所以藏區境內的高山便成了神話中山神的住處。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這些山神不僅各有各的來歷,而且還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讓你心想事成︰長者健康長壽、小伙子更帥、姑娘更美麗、放牧者牛羊成群、務農者人壽年豐。

藏北牧區的一位老牧人說︰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崇拜,是因為它能呼風喚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們平安健康,牲畜興旺,它也能降災降難,危害我們。山神像天、地一樣不好不壞,亦好也壞。我們敬重它、懇求它、拜服于它。山神比任何一種神靈都更容易被觸怒。凡是經過高山雪嶺,懸岩絕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須處處小心,最好不要高聲喧嘩,大吵大鬧,否則觸怒了山神,立刻就會召來狂風怒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泛濫成災;若是冬天,就會風雪彌漫,鋪天蓋地,因此,山神被尊為靈驗的神。同時山神經常以騎馬的獵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峽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對面地踫到他們,一旦觸犯,輕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對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說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礎。先民們認為藏區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這些神祗和精靈主宰著人們的吉凶禍福。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的特定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嶺幾乎比比皆是,那些險峻的山巒,都被視為有神祗和精靈存在。我們知道,自然崇拜的對象,是以直接為人們感官所覺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為崇拜對象的,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對山神特別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後來,當佛教傳入藏地,全藏區政教合一的時期,山神在藏區的民間,仍是人們主要信仰的神靈。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權力的,它主宰著風雨雷電、狩獵、采集的豐歉。不過這種權力的賦予,是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而逐漸擴大的。在原始宗教形成時期,由于高原氣候多變,多有雪雹之災,藏族先民便認為,這是山神在雲層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獵和采集的豐歉,都是山神的懲罰和賜予。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與山神的喜怒有一定關系。例如人們路經高山峽谷,懸崖絕壁和原始森林時,是不能大喊大叫,高聲喧嘩的。到了吐蕃王朝止貢贊普(公元前200年)時代,由象雄傳來已初具教義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為自己的神祗,所不同的是苯教賦予了這類神祗更大的權力,名稱也與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按苯教徒的解釋是︰「山神之所以成為念神,是因為山是念神附著之地」、「念神的根基雖在空中和光明之處,但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在高山峽谷之中。到這時的念神,已不僅止于山神時代的主宰風雪冰雹和狩獵、采集的豐歉,它還主宰著天時地利的順逆,生物的興衰繁減,人們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傳播和消除也劃歸到它的職權範圍。

根據藏族民間的傳統信仰,認為藏地有四大神山︰衛藏地區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庫拉日杰;東方神山沃德鞏甲。這四座神山是藏區神山的代表,是佛教傳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四大山神與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組合在一起,組成山神體系的核心,稱為「世界形成之九神」。九位山神是沃德鞏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瑪卿伯姆熱(即阿尼瑪卿山)、蛟卿頓日,岡巴拉杰、雪拉居保、覺沃月甲、西烏卡日。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個地區還有自己特定的山神。例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載匝日,**西部的山神岡底斯,定日地區的長壽五姊妹女山神等等。

阿尼瑪卿山神話

關于山神的神話頗豐,現就以阿尼瑪卿山神話為例記述于下︰

從前有一個叫俄德鞏甲的老人,為了使藏區百姓解除災難,讓他們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便派他的八個兒子去幫助他們,七個兒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臨別時,老人對老四說︰「兒呵,這次出遠門,任重道遠,一定要多多保重。千萬記住對頭上有辮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對背上有裝飾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對與你同齡的年輕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備這三樣,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幫助,你的事業才會成功。」並相約在藏歷馬年父子在安多相會。拜別父親後,小伙子日夜兼程,風餐露宿,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涉過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九十九個大草灘,風塵樸樸,來到了安多。安多地區由于妖魔作怪,連年受災。夏日里洪水泛濫,山中猛獸出沒無常,壞人伺機殘害百姓。妖魔所到之處,鬼哭神嚎,禿鷹低旋,尸骨遍地,慘不忍睹。小伙子牢記阿爸臨行囑托,尊老愛幼,團結民眾,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滅了妖魔,降服了猛獸,懲辦了壞人,使安多地區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後來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被推舉為安多首領。由于他的業績感動了天神,還被天神封為護法神,授權由他掌管安多地區的山河沉浮和滄桑之變。

光陰荏苒,不覺已到了藏歷馬年,父子相會的時間。

這一天,風和日暖,萬里無雲,當由一千五百名騎著降伏的各種猛獸,手持大刀、長矛的人身獸頭的騎士組成的隊伍,迎接沃德鞏甲來到黃河源頭時。安多各地百姓早已匯聚在宮殿四周迎候。見過大禮。沃德鞏甲舉目望去,一座九層白玉瓊樓屹立在面前,水晶的牆壁,金銀的屋頂,玉石的台階,珊瑚的房脊,瑪瑙的房梁,雕梁畫棟,豪華無比。下得樓來,沃德鞏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來到殿外與百姓相見,眾百姓拿出新鮮的糌粑,剛打出來的酥油茶,剛出鍋的羊肉、血腸、熱氣騰騰的煮蕨麻,香噴噴的青稞酒獻給沃德鞏甲父子。這時鼓聲大作,歌聲四起,小伙子和姑娘們跳起「瑪多果卓」,歌手們唱起贊美的頌歌。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鞏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間,雷聲大作,雲霧四起,白玉瓊樓寶殿在雲霧中冉冉上升,轉眼間,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為了紀念英雄,當地百姓把這座雪山叫「阿尼瑪卿」,藏語,即大瑪氏先祖老翁神山。每逢藏歷馬年,人們都會懷著無限虔誠的心情,來到這里參加由沃德鞏甲父子化身組成的「斯巴其合縣拉溝」(藏語,即開天闢地大神山)的聚會。

阿尼瑪卿山的其他傳說

阿尼瑪卿山(積石山)是當地人的稱謂,一般稱作瑪卿伯姆熱山神,又稱伯姆卿姆熱,位于青海湖南岸。據說,阿尼瑪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個兄弟神相伴,簡稱三百六十個「瑪」,阿尼瑪卿山山神,被描繪成穿著裝滿寶石的供器護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綴滿了各色寶石,右手揮舞縛有旗幟的長矛,左手腕搭了一個用鷹皮做成的口袋,騎一匹白馬,一說他騎的是一頭綠松石鬃毛的獅子。

雅拉香波山神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簡稱大神香波。

雅拉香波山神的傳說

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領,後為蓮花生大師收為佛教的護法神。傳說它常以一個大白犛牛的身形顯身,從嘴里不斷噴出雪暴,是一個軀體白如海螺,穿白衣服並化身獸形的神靈。它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在第二位,僅次于沃德鞏甲山神。敦煌古藏文手寫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說「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

謝繼勝的看法

謝繼勝先生認為︰事實上雅拉香波並不是藏區較大的山脈,而主要是由雅拉香波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是農耕區。根據原始人的思維方式,人總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邊的事物。他們奉為神靈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動範圍以及視力所及的範圍開始的。河谷地帶的自然環境與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質生產活動有直接關系,位于這一地區的山峰是該部落率先神化的對象。同時,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潤著雅隆的良田和牧場,人們直接從雪山獲得利益,從功利目的出發,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為最大山神。此後,隨著雅隆部落與其他部落的交往聯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壯大起來,最後終于取得整個吐蕃的政權。因而他們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眾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為最高神靈。

山神的法力

山神有無比的法力,可以摧毀岩石,引發洪水,甚至可以化身為白人與人生子。作為最高神靈,山神統領雅隆所有地方的保護神和土地神。雅拉香波山神有妻子兒女。山神的妻子叫朗勉托吉普玉,是天界女神的首領,一身淡紅色,右手持閃電,左手握冰雹,騎著閃電飛行。

青唐古拉山神

念青唐古拉山神,又叫唐拉雅秀、唐拉耶秀或雅秀念之神,它是大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統治神。這些山脈綿延幾百公里,穿過罕無人跡的藏北地區。念青唐古拉山神只是「十八掌雹神」的成員之一,不是十八雹神的頭領。念青唐古拉山神有三種身相,第一種是身穿白衣,頭戴白巾的白人,右手持馬鞭,左手持一短劍,坐騎是一匹白馬;第二種是身穿精玉做成的鎧甲,纏上黑熊皮,頭戴精玉做成有白沃圖案的頭盔,佩帶寒光閃閃的鐵劍,面色威嚴深沉;第三種是穿著水晶盔甲,揮舞一支白水晶長矛。

青唐古拉山神的祭祀和傳說

念青唐古拉山神是藏北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統治神,這位山神最初是作為雹神被人們認識的,是掌管冰雹的十八雹神之一。行人經過唐古拉山時,都要進行焚香祭祀,並向山神敬奉各種供物。在神話中,念青唐古拉山神還被認為是財寶的保護神。有一份藏文山神祈願頌文中說,念青唐古拉山神是沃德鞏甲山神與一只玉鳥所生之子。是「念」神首領。山神所住的地方叫達姆秀那姆,如同綠玉一般的鷹在上空飛翔,那兒充滿了光明。就是冬天也如同春天一樣翠綠。念青唐古拉南緣有一個著名的湖泊叫納木錯,藏北的牧民認為納木湖里的神女就是山神的妻子。

相關記載

藏學家格勒博士在其著作《藏北牧民》一書中撰文稱︰**藏北民間信仰的崇拜中以神山最為突出。神山在牧民的思想意識中有著非常重要、神聖的位置。它是牧民們現世護佑之神。俗稱「域拉」,意為土地神。

對神山的稱呼

藏北安多地區的牧民對神山有以下幾種稱呼︰「贊日」、「拉日」或「習搭」等。岡仁波齊在藏北牧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過去,安多多瑪部落的牧民常舉家成群結隊地前往岡仁波齊朝山,一去就是數月甚至幾年,一些人還在岡仁波齊一帶長期定居。這種集體的朝拜神山的活動甚至影響到噶廈政府在牧區的稅收,以至于黑河宗本曾專門責令瑪本去追捕朝山的牧民。朝拜比較著名的神山,在時間上有一定規矩。牧民一般在藏歷馬年轉岡仁波齊,猴年轉「雜日」。

轉神山的日子

每年藏歷七八月間,是安多多瑪牧民轉神山的日子,當地話稱之為「日蘇」,意為「祭山」。按照習慣,只有男子可以去轉神山,女人不能去。牧民一般在舉行賽馬會的日子里轉神山。轉山前要請僧人念經,然後依順時針方向或騎馬、或步行轉神山。轉神山時要在山上煨桑,放置刻好的瑪尼石,並向神山獻哈達,還要向山上撒放酥油、女乃渣、牛毛繩、藏刀甚至銀元、綠松石、珊瑚、瑪瑙等物品來敬神,據說十幾年前還可以在拉日神山上拾到銀元、藏刀等物品。

安多多瑪部落的牧民一般不在神山上打獵。雖然並沒有不允許在神山打獵的禁令,但是牧民們不願打,也不敢打。神山上的植物和礦物可以采集來做藏藥,據說制成的藏藥療效特別好。但上神山采藥前必須祈禱、煨桑。由于神山的山頂一般相當陡峻,還有積雪,所以一般也沒有人去攀登。據說有的牧民每天晚上要磕頭朝拜神山。

藏區的神話不是遙遠的過去,今天依然活在人們的心里。你的足跡所到之處,隨處可見祭祀山神的神殿,隨風飛舞的經幡和芬芳四溢的桑煙。

在甘、青一帶藏區,每逢良辰吉日或喜慶之時,各家要派一人趕赴高山密林間,進行供奉、祈禱山神,這種祭祀山神的活動都是在豐收的秋季舉行。這一天,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的傳統,人們從各家收取糧油等食物,到野牧地上聚餐,用食品和犧牲供奉山神,祈求草木旺盛,牲畜興旺,最後就把供品象征性地分給各家各戶。不僅如此,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境內有一座大山叫「夏吾崗」,當地人奉這座山為神山,不僅舉行祭山活動,而且當地人的名字亦多取山神「夏吾」之名,如夏吾才讓,夏吾扎西,夏吾吉等,表示對山神的敬仰。

喜神.

喜神即是吉祥神,因為人們的願望都是趨吉避凶,追求喜樂高興,因此就臆造出了一個喜神。民間傳說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斗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誤以為她祈要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須,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但後世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對喜神的敬奉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均很常見,尤其在婚禮中。迎喜神時,可在歷書中查詢喜神的方位。

月神

月神,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象,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傳說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後來,後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嫦娥偷吃後升天而去,住于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後,月神就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團圓。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就寫過一出《拜月亭》。《西廂記》里的崔鶯鶯也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對痴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嘗禁果後,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著月亮說︰「就兩人有一人負心的,就死于千刀萬劍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要請月神評理,或訴衷腸。明代有一首《桂枝兒》雲︰

悶來時獨自在月光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國有許多少數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同心。

望舒(月神)

「望舒」是神話傳說中為月駕車的女神。屈原《楚詞.離騷》有記載︰「前望舒使先驅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興祖補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縴阿(e一聲)。’」可代指月亮,見于晉葛洪《抱樸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望舒又名「縴阿」。「縴阿」,御月者。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陽子驂(can一聲)乘,縴阿為御。」集解︰「縴阿,月御也。」索隱︰「縴阿……美女姣好貌。又樂產曰︰‘縴阿,山名,有女子處其岩,月歷數度,躍入月中,因為月御也。’」都來用作月亮的名稱,也作︰明舒、素舒、圓舒。亦可代指月亮,可見于晉葛洪《抱樸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太陽神

中國有太陽女神,這位太陽女神名叫羲和。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

也就是說,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于羲和的傳說之一。

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夫。《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 nzi?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循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

羲和部落遺址位于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游風景區內的天台山上。這里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老母廟、老祖像、觀測天文的石質日晷、祭祀台、石椅、石磨、積石冢等遺存,出土過石斧、石錛、石鏟、石箭頭等器物。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羲和部落遺址的考證如下︰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淵」。《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山海經》研究專家,晉代郭璞為此作注說︰「此經甘淵,實即《大荒南經》羲和裕日之甘淵」。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稱。盡管羲和與少昊的先後順序無考,但根據《山海經》,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是無疑的。

古時日照東部沿海或者稱「東海」,或者稱「東南海」,有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志》地圖(圖3)為證。《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于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少昊崇鳥,顏師三注《漢書.地理志》「鳥夷」曰︰「一說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日照在漢代稱為海曲。海曲的東夷人之所以被稱為鳥夷,是因為他們在服飾與行為上極力模仿鳥,而對圖騰物的模仿正是圖騰信仰的重要方面。《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說︰「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胊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地區是贏姓莒國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領地。而少昊之國與羲和之國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區屬于羲和之國的一部分。

日照乃?夷所在地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谷)在一個叫做?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夷。」?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于淮泗,達于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于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于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于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圖4禹貢九州山川圖),日照地區應屬于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古代?夷也稱隅夷或郁夷。根據清道光年間許喬林所編《海州文獻錄》中有關王良士對湯谷的考察和注解也說明日照地區屬隅夷︰「吾嘗航海,自碣石登萊,窮沙門數十島,登成山芝罘,憩息瑯琊,尊海而南,求所謂隅夷?谷者不可得。案︰遷史《始皇本記》︰調立石胊界,為秦東門雲。胊界者,今海州鎮山古胊縣也。秦統一天下,以胊山為東門,則有虞氏幅員最廣,宜以此山為有虞東界。雨雲山在海中,周二百里,為隅夷無疑。東磊面東為谷,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湯谷也」。盡管許喬林對湯谷地望的結論顯得武斷,但連雲港地區為隅夷的說法是正確的。《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先生在《東夷源流史》中也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分布北起瑯琊,南至江蘇連雲港,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藤花落地下考古(龍山文化遺址)的佐證。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于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而地下考古堯王城類型的地域恰恰就是?夷的分布範圍。

此外,史料記載日照在商周時均屬青州。根據《禹貢》成書時的地理知識或九州的概念,其時膠萊平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山東丘陵為海島,日照地區當時位于華夏的最東端,正是太陽從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陽崇拜在這里產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金烏,漢族神話中太陽之靈,形態為三足烏鴉,共有十只,它們住在東方大海扶桑樹上,輪流由它們的母親羲和駕車從扶桑升起,途徑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鳥次山,悲谷,女紀,淵虞,連石山,悲泉,虞淵。

東君,中國古代楚國神話中的神?。楚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九歌》中的第七篇就名為《東君》。關于東君的神格,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東君是指太陽神,但也有月神說。《九歌》首篇的《東皇太一》中所歌頌之神東皇太一作為太陽神的神格似乎更為明顯,因此又有說法認為東君即為東皇太一。

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