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四方神】【龍王】【五斗星君】【九曜星】

作者 ︰ 紫薇大帝

四方神

四方神指的是青龍孟章神君,守護東方;白虎監兵神君,守護西方;朱雀陵光神君,守護南方;玄武執明神君,守護北方。四方神也叫四方護衛神,是中國道教傳說中神仙,保護一方,以壯威儀。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蒼龍是中國古代四方守護獸其中之一,亦是二十八星宿中東方七星宿的總稱;觀象玩佔有雲︰角二星為天關,蒼龍角也,一曰維首,天陳,天相,天田,金星也。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傳統中的星宿名字,象征著四極,被譽為「四方之神」,也被稱為「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表示方位可溯源至先秦、夏商周,思想體系來自春秋戰國之前的陰陽五行中的「五方」,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天子)。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後,代表冬季。

東方青龍

簡介

關于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

其實中國龍本身是從原始社會的圖騰所演變過來的,古時對于圖騰的崇拜是源于對自然的畏懼而來.進而對于自然的形象形成原始的崇拜

相關故事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相關記載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里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髒,尾是尾,箕是尾末。

青龍和帝王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于夏朝是屬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龍的分類

在古時候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于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西方白虎

在中國四聖獸中,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于離,離屬火,故雲龍從火里出,虎陰,生于坎,坎屬水,故雲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于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于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于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闢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在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可見咸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咸池也就是咸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于動物的咸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又由于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

南方朱雀

朱雀又可說是鳳凰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于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于龍象征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

而鳳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則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

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說的後代說自己的先祖-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祖了。《史記.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祖和朝鮮新羅的始祖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

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道教的發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一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隨道教的發展的。

而在北京過去就有三座專祀玄女的廟宇,叫九天娘娘廟、玄女廟。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廟。

北方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佔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它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斗、牛、女、虛、危、室、壁。

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游》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

《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于殼中兮,騰蛇蜿蜒而自糾。李善注雲︰龜與蛇交曰玄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賢注雲︰亡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所生,鎮北方,主風雨。

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于其它三靈。其它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價培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宋初太祖時,即有真武、天蓬等為天之大將的傳說。未真宗天禧元年,在軍營中發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紀原》卷七載︰營卒有見蛇者,軍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涌堂側,汲不竭,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听說此事,下詔就地建觀,賜名祥源。這大約是中國最早的真武廟。

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掙樂。

龍王

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民間供奉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王的形象

龍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龍的起源來自伏羲氏,距神話傳說,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龍的原型。但是實際上龍只是一種圖騰,並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上的由人類虛構的生物,並且是綜合了許多生物的特征︰蛇身、獸腿、鷹爪、馬頭、魚尾、鹿角、魚鱗。據考證,龍圖騰的由來是和原始部落不斷的征戰有關的。在漫長的歷史中,部落與部落之間對抗、吞並、聯合,並把戰勝的部落圖騰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圖騰上。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吸收與充實,龍的特征也越來越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莊嚴,最後形成了完整的龍圖騰,並且成為這個華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標志。

古神話中龍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在佛教中,龍是「天龍八部」的其中一部,詳見「天龍八部」。

正因為龍是一種勝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們就將想象的各種高超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美德都集中到龍的身上,以龍為榮、為尊。龍驍勇善戰,而智慧威嚴。他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秋分潛伏深水,春分騰飛蒼天,吞雲吐霧,呼風喚雨,鳴雷閃電,變化多端,無所不能。它能預見未來,並且象征著地位、富裕與吉祥。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顯靈、征瑞、兆禍、示威來概括。其中的「好飛」和「通天」,是「天龍」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知道,作為龍的集合對象,雷電、雲霧、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而魚、鱷、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于「飛」棗古人由于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于水中的魚、鱷、蛇等,奔跑于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雷電、雲霧、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在古代,龍是帝王統治的化身,君王都自稱為龍之子,從而秉承了龍的高貴的地位與人品,不流于俗的高尚與威猛莊重,以及作為人類中的佼佼者的依據。在龍的身上集中了所有人們美好的願望,世間的杰出人物被稱為人中龍鳳,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龍對華夏兒女的影響

龍影響著中國華夏兒女精神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綿延萬里的長城,便是中國作為「騰飛的東方巨龍」的象征。

帶有龍名的地方更是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

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

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家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還有著名的國寶九龍壁。

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而明代之所以將都城定在現在的北京,據說就是因為在紫禁城下面發現潛藏有「龍脈」,而在此建都,就可以保證帝國百年的昌盛興旺不敗。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如「初九,潛龍勿用」,而「九五,飛龍在天」等等。像《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等級

而龍又分等級,三爪的龍是最低等的,爪數越多越稀有珍貴。而最尊貴的莫過于四海之主的四龍王。在古印度的「天龍八部」中,龍王就是海中的富豪,擁有大量的財富與珠寶,守衛天界與人間。而中國龍是「水界之神」,《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由此,四海龍王又稱︰東海青龍王、南海紅龍王、西海白龍王以及北海黑龍王,並各自擁有不同的屬性(詳見五行對照表),各司其職,各為其能。然後包括在「中」間的黃帝(即龍帝),這也恰好就是太極八卦中的「五行」學說的體現。

龍王和五行

「五行學說」是中國上至宇宙形成,下至人事關系等各種事物的理論基礎,一是中國最基本的自然哲學之138看書網,就是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相生相克。天運也會隨之更換,王朝同時隨之更迭。戰國時的秦始皇,西漢的王莽、東漢的黃巾之亂等,都是以天運五行更迭,人間的王朝也隨之更迭而革命、交替。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環環相扣,循環不息。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配合後,天干地支也產生出相生相克的關系,此變為推算命理的基本根據。相生為吉,相克為凶,人的吉凶禍福不一,實因其得于五行之順應悖逆。

而之所以是四龍王而有五行,東西南北四海龍王,而中間的就是龍帝。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于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龍王的來源

龍王的來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傳入,二是中國人崇龍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滲。

相傳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曾有名為迦羅和郁加羅的兩位龍王兄弟,一個在左邊灑溫水,一個在右邊灑冷泉,為佛祖沐浴淨身。在《過去現在因果經》里,浴佛的龍王成了難陀和優難陀,他們「于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等「天龍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樂,歌唱贊頌,燒香散花,拋撒天衣、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

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里,龍王有八位。他們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溫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

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們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淨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138看書網。

龍王的功能

這些龍王有何功能呢?一是護持佛法,導佑眾生。如排在佛教二十位「諸天」中第十九位的「娑竭龍王」,盡管是傳說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也要以護法神的身份供奉和護持佛舍利、佛經等佛的「法寶」。西晉竺法護譯的《海龍王經》里,還講了一個龍王請佛到大海龍宮受供養,並請「世尊及大眾」諸佛為其「無數眷屬」說法的故事。二是興雲布雨,消災彌難。《華嚴經》稱,諸位無量大龍王,「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這和中國本土龍興雲布雨的神職是相吻合的。

龍王佛教、道教淵緣的傳承轉移

這是民間向龍王祁雨的民歌,其實龍產生以來,一直在人間行使著行雲布雨的使命,被人們尊稱為信仰為無所不能的龍,真正龍王一詞的產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事。

佛教在漢晉傳入中國,于南北朝時期發展鼎盛,使原本已經淡化宗教意義的龍又注入了宗教的內容,由原來的神獸變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龍王。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紀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的,他就是佛教里所稱的釋迦牟尼佛祖,也稱如來佛。佛教創立後,漸漸經西域傳播到中國內地,于雲南還在南詔時期佛教就很盛行了。在傳播過程中,為了能在中國立足,佛教大幅度的中國化,其中包括對中國傳統神祗和巫術的吸收,于是在概念和術語上就盡量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實則這個那迦的原型是南亞熱帶雨林中的蟒蛇。不過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護衛者,按佛經的說法,佛降生後,它就護衛在佛的左右,吐一溫一涼的淨水為佛洗浴,在空中歌舞贊禮,散各種妙花,並且它也可以興雲布雨、決江開瀆、致福卻災,居于海川沼淵之中。這樣一來,就有許多地方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相似,那迦的王子身份又暗合了中國皇室崇龍的信仰,于此,佛經在轉譯為中文時,它就順理成章的被譯為了龍,中國的百姓原本就以龍為神靈,也就對佛教中的龍慨然接受,並以中國文化中的龍來理解佛教中的龍王了,且由佛經而演繹出了龍宮寶殿。

有關龍王的佛經很多,這里隨便列舉幾部。《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大集經》記載說︰「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作是言……悉共守護。」《大雲輪請雨經》等經還載有稱贊天龍八部威德的「天龍八部贊」;《善見論》卷十七記載︰「龍者,長身無足」;慈雲《天竺別集》卷上說︰「天龍,一鱗蟲耳,得一滴水,散六虛以為洪流」;《海龍王?請佛品》說︰「海龍王詣靈鷲山,聞佛說法,信心歡喜,欲請佛至大海龍宮供養,佛許之」;《孔雀王經》、《大雲經》、《僧護經》等佛經均載有龍王護持佛法的故事。又說龍的同類很多,《最勝經》載有七龍王,《法華經》載有八龍王,《華嚴經》載有十龍王,此外還有八十一龍王和138看書網等。從這些可以看出佛教利用了龍的威儀來為自身說法,也說明了龍王由龍到龍王的佛教淵緣傳承轉移關系。

接下來談談龍王與道教的淵緣傳承轉移關系。

道教形成于東漢末年,它是在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和升仙思想發展而來的,上古的鬼神觀念和龍的觀念都被道教所攝取。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升仙的坐騎,道教對此說全盤繼承,神仙並以龍為腳力。道教的法術中有一種為「乘嶠」,即乘坐神獸飛行于空中,與神仙往來,所乘的龍稱為龍嶠。據道教經典說,乘龍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那里,都會有神祗出迎。早期的道教,盡管承認龍的施雲布雨功能,卻只是拿它當腳力使用,直到後來佛教將龍神據為己有的時候,才醒悟過來,大力爭搶龍神,奉為龍主。說起來緣于早期道教與佛教的激烈競爭,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爭相拉攏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盡量附和民眾心理,取得民眾的認同。所以當佛教關于龍王的內容日益滲入中國文化之中產生社會影響後,道教就奮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龍也附會為王,且後來居上,名目的繁多超過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閏、西海敖欽、北海敖順,五方龍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等數百位龍王。上古原始宗教的龍雖有神性,但並不佔地盤,發展到這時候,道教的龍王均有守土之責,諸天有龍,四海有龍,五方有龍,三十八山有龍,二十四向有龍,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湖海河川,還是淵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內都有龍王駐在。

由于龍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龍也就更為中國化,比佛教的龍更為世俗,更適合中國民眾的心理,龍不但能降雨除旱,還可以救火,在祁雨的同時還可以捎帶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長生、官職、疾病、住宅凶吉等,「無有不吉」,幾乎世上所有的都可以包攬了。而且道教的龍的行雨更有了人情味和傳奇色彩。

相傳隋末唐初的藥王菩薩孫思邈,由于著有醫書傳世,頗有名氣,便被道教牽扯入內,反映道教不僅能使龍行雨,還能救龍之命,龍與神仙的感遇富有了人情味。《酉陽雜俎》記有孫思邈在終南山隱居修行,時天下大旱,一名來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結壇祁雨,七日後,池水縮數尺,池中的龍王化為一老者到孫思邈處求救。孫說︰「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將方予我,即可救你。」龍回答說天帝不準仙方外傳,但事急已顧不得了,遂將仙方奉上,孫大喜,囑龍不必憂慮。孫思邈密而作法,此後果然池水漸漲。胡僧祁雨不成,羞愧而死。故事中的孫思邈不是救死扶傷的仁聖色彩,頗有乘人之危、不顧天下而念一己之私的意味,不過表現了在龍問題上的佛、道之間的競爭。

佛、道兩教爭相對龍宣傳,刺激了民間對龍的崇拜,傳統的龍也由神獸變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無處不存在龍王。封建帝王對龍神更是產生了興趣,多次以政府行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龍之制,宋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詔封五龍神為王爵,明清兩代帝王也有封龍為王的舉措。帝王的褒揚,使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龍雖為神,卻在佛、道二教中都沒有顯赫的地位,無論佛寺和道觀都不給予供奉,至多成為它們建築的裝飾或佛、仙的坐騎,可在民間龍卻揚眉吐氣了,成為一種信仰最眾,**于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龍王廟林立,龍王廟、土地廟成為滇東北到處可見的廟宇。

帝王和龍王

在上述道教創造的龍王之外。一般的龍也可升格為「王」。這樣的提升,常常是人間帝王根據老百姓的願望,通過詔封形式予以確立。帝王們是樂于做這樣的事情的,因為它可以顯示自己的權威,人們對水中龍王的崇拜,也就喻示著對人間帝王的尊服。《宋會要輯稿》載︰熙寧十年八月信州五龍廟「禱雨有應」,神宗皇帝便賜以「會應」的匾額。到了大觀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將天下的五龍神都詔封以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五龍神因「禱雨有應」而封王,有一條小龍則因幫助「王師南征」而封王。《事物紀原》載︰熙寧年間,王師軍杖數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龍顯異「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隊乘風破浪,「日數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將小龍的功績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詔封這條小龍為「順濟王」,並派遣禮部官員將詔書直接送到龍祠。

清朝統治者對龍王也有濃厚的興趣。《清朝文獻通考》載︰康熙皇帝數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龍潭龍王廟「禱雨」,並撥款「鼎新廟宇,御制碑文以紀之」。繼任的雍正皇帝也親臨此龍王廟,「致禱澍雨」。乾隆皇帝則加封黑龍潭龍神為「昭靈沛澤龍王之神」。還有,順治三年,加封運河龍神為「廷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雍正二年,封雲南各鹽井神為「普潤龍王之神」,「春秋致祭」;雍正七年,封浙江蛟門山龍神為「涵元昭泰鎮海龍王之神」,「六月朔日致祭」;同年,又封寧夏大渠龍神為「寧渠普利龍王之神」,「春秋仲月照山川禮致祭」,等等。

「大水沖了龍王廟」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地,菜地緊挨著一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這天,他倆閑聊時,老頭神秘地對老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都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

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那口水井不遠處藏了起來。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時,忽听「 嚓」一聲,從井內射出一道白光,飛出一只像鵝似的怪物。只見他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只怪物又飛入井內。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已全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里都是這樣。

老和尚練過武術,第四天夜里,他帶了把寶劍,等那只怪物剛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入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前也是一片汪洋。

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那怪物交戰。戰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了原形。原來它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了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

後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五斗星君

五斗星君是道教敬奉的五位尊神,即北斗星君、南斗星君、東斗星君、西斗星君和中斗星君的合稱。值年、值月神和東、南、西、北、中五斗星君。

道經稱,北斗落死,南斗上生,東斗主冥,西斗記名,中斗大魁,總監眾靈。世人如果禮斗朝真,便可消災解厄,增福延年。

五斗屬紫微垣

五斗星君的職能

五斗乃東南西北中五方斗宿也,以北斗為主,南斗次之,再次為東斗與西斗及中斗。

北斗曰七元主掌解厄延生,計七宮︰第一天樞陽明貪狼星君,第二天璇**巨門星君,第三天璣真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玄明文曲星君,第五天衡丹元廉貞星君,第六?陽北極武曲星君,第七瑤光天沖破軍星君。

南斗星君有六宮(星),曰︰「六司」,主掌延壽度人。第一天府星,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星,為司祿星君;第三天梁星,為延壽星君;第四天同星,為益算星君;第五天樞星,為度厄星君;第六天機星,為上生星君。

東斗主掌紀算保命,計五宮︰第一蒼靈延生星君,第二陵延護命星君,第三開天集福星君,第四大明和陽星君,第五尾極總監星君。

西斗主掌紀名護身,計四宮︰一宮白標星君,二府高元星君。三典皇靈星君。四將巨威星君。中斗曰大魁,主掌保命。計三宮︰第一赫靈度世星君,第二斡化上聖星君,第三沖和至德星君。

另一種說法西斗星君有四宮,主管紀命護身。第一宮白標星君,第二宮高元星君,第三宮皇靈星君,第四宮巨威星君。

中斗星君又稱「大魁」,主管保命,計有三官。第一宮赫靈度古星君,第二宮翰化上聖星君,第三宮中和玉德星君。

此為五方五斗星君是也。

傳說

南斗星君度人長壽的故事

三國時魏國有個叫管輅的是個術士,最會相面。一天他見到顏超,一看他的臉上「主夭氣」,知道將不久于人世。顏超是個19歲的小伙子,其父一听很著急,忙叫管輅想辦法。管輅對顏超說︰「你回家後趕緊準備一壇好酒,一盤燒鹿肉。卯日那天,你到割麥地南頭的大桑樹下,那里有兩個人下棋,你千萬別說一句話,如此你就有救了。」顏超依言而往,果見二人下棋。顏超只斟酒添肉無語。一會兒北邊那人問道︰「你在干什麼?」顏忙跪下,不語。這二人剛才吃了他的酒肉,也得幫個忙。南邊的那個人拿文書看了看對顏超說︰「讓你活到90歲。」顏大喜叩拜而歸。傳說彭祖原名叫彭秀,南斗六星分別度壽,結果彭秀活到800多歲,人稱彭祖。

五斗星君的影響

在遠古對星辰的崇拜中,就有群星朝北斗之說。南斗和北斗是天體中實有的星宿,其他三斗是道教中五方五行理論虛設而存在的。後來,南斗更被形象化,並流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說法。北斗在不同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天空的不同位置,以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季節。北斗居天體中央。古人對北斗的崇拜與三官大帝一樣,是考查活人和死者的功過善惡,掌管世界生死禍福。

九曜星

1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

2亦稱"九執"。指梵歷中的九星。

3道教語。日的別稱。

相關內容

梵歷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為:一、日曜(太陽),二、月曜(太陰),三、火曜(熒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歲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鎮星),八、羅?(黃幡星),九、計都(豹尾星)。九星與日時相隨 逐而不離,故又稱"九執"。唐開元年間傳入我國,稱"九執歷"。九星配日法曾為我國歷法所采用,後刪棄。

九曜星君值年祭禳之法

天道運行,有七政之星輝映于天,天道循環,星辰輪轉。此為天道。地球之晝夜寒暑、年月日時、風候節氣皆為天道所致。《堯典》曰︰「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四余為紫?,月孛,羅候,計都。此四者為木、水、火、土星之余氣,俗稱衛星,天星以北極紫微垣為尊,眾星環繞,七政為文臣,四余乃武將。

俗說之九曜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七政配以四余之羅候計都。此原為古印度之天文歷法說法,在唐代傳入我國。

太陽乃金烏,為天之君,為諸吉之首,其體至健,至剛!恩光普照!眾星皆借其光而輝映星空。太陰乃天之後,有盈虧之象。其體至柔至順,主發財富。光華蓋照!木星為歲星,性和溫柔,仁壽之星,吉則文星發貴凶則災吝。公轉期12年為黃道十二周,故稱為歲星,與土星20年相會一次,在庚辰、庚申、庚子三年我們稱為一運。三次會合便為三運六十年為一花甲子。俗以「太歲」稱之。火星性極熱燥,為熒惑。主疾病火災死亡凶禍。應朱雀之位。土星為鎮星,性微寒,吉則生意興隆,凶則瘟黃病疫。應勾陳之位。金星為太白,又名長庚,主凶。在黃昏的太陽落下之西方及早晨日出之東方方能見之,黎明為「啟明」,黃昏為「長庚」其位為白虎。水星為辰星,性無定,吉。主科甲。其性黑,其色智,主玄武之位。羅候為天首,又名龍頭,乃火之余氣,多凶為禍。計都為豹尾,乃土之余氣,主孤寡。同羅候皆為虛星,實乃月亮軌道處入黃赤道之交會點。自清代後羅候與計都互調,故今之羅候乃古之計都,今之計都乃古之羅候,學者不可不知此點。

九曜九年循環,古人多以人命吉凶視之,認為其會影響人生禍福。自宋代後逐漸形成以燈祭禳之法,在民間流傳。《許真君增補玉匣記》收錄此法。如下︰

男女值年星辰屬命一覓(以周歲計)

十一歲︰男土星,女火星。十二歲︰男水星,女木星。

十三歲;男金星,女太陰。十四歲︰男太陽,女土星。

十五歲︰男火星,女羅喉。十六歲︰男計都,女太陽。

十七歲︰男太陰,女金星。十八歲︰男木星,女水星。

十九歲︰男羅喉,女計都。二十歲︰男土星,女火星。

二十一歲;男水星,女木星。二十二歲︰男金星,女太陰。

二十三歲:男太陽,女土星。二十四歲:男火星,女羅喉。

二十五歲︰男計都,女太陽。二十六歲︰男太陰,女金星。

二十七歲︰男木星,女水星。二十八歲︰男羅喉,女計都。

二十九歲︰男士星,女火星。三十歲︰男水星,女木星。

三十一歲︰男金星,女太陰。三十二歲︰男太陽,女士星。

三十三歲︰男火星,女羅喉。三十四歲︰男計都,女太陽。

三十五歲︰男太陰,女金星。三十六歲︰男木星,女水星。

三十七歲︰男羅喉,女計都。三十八歲︰男士星,女火星。

三十九歲︰男水星,女木星。四十歲︰男金星,步太陰。

四十一歲︰男太陽,女土星。四十二歲︰男火星,女羅喉。

四十三歲︰男計都,女太陽。四十四歲︰男太陰,女金星。

四十五歲︰男木星,女水星。四十六歲︰男羅喉,女計都。

四十七歲︰男士星,女火星。四十八歲︰男水星,女木星。

四十九歲︰男金星,女太陽。五十歲︰男太陽,女土星。

五十一歲︰男火星,女羅喉。五十二歲︰男計都,女太陽。

五十三歲︰男太陰,女金星。五十四歲︰男木星,女水星。

五十五歲︰男羅喉,女計都。五十六歲︰男士星,女火星。

五十七歲︰男水星,女木星。五十八歲︰男金星,女太陰。

五十九歲︰男太陽,女土星。六十歲︰男火星,女羅喉。

六十一歲︰男計都,女太陽。六十二歲︰男太陽,女金星。

六十三歲︰男木星,女水星。六十四歲︰男羅喉,女計都。

六十五歲︰男士星,女火星。六十六歲︰男水星,女木星。

六十七歲︰男金星,女太陰。六十八歲︰男太陽,女土星。

六十九歲;男火星,女羅喉。七十歲︰男計都,女太陽。

七十一歲︰男太陰,女金星。七十二歲︰男木星,女水星。

七十三歲︰男羅喉,文計都。七十四歲︰男土星,女火星。

七十五歲︰男水星,女木星。七十六歲︰男金星,女太陰。

七十七歲︰男太陽,女土星。七十八歲︰男火星,女羅喉。

七十九歲︰男計都,女太陽。八十歲︰男太陰,女金星。

八十一歲︰男木星,女水星。八十二歲︰男羅喉,女計都。

八十三歲︰男土星,女火星。八十四歲︰男水星,女木星。

八十五歲︰男金星,女太陰。八十六歲︰男太陽,女土星。

八十七歲︰男火星,女羅喉。八十八歲︰男計都,女太陽。

八十九歲︰男太陰,女金星。九十歲︰男木星,女水星。

九十一歲︰男羅喉,文計都。九十二歲︰男士星,女火星。

九十三歲︰男水星,女木星。九十四歲︰男金星,女太陰。

九十五歲︰男太陽,女土星。九十六歲︰男火星,女羅喉。

九十七歲︰男計都,女太陽。九十八歲︰男太陰,女金星。

九十九歲︰男木星,女水星。

詩曰

此星人命喜燃燈,保汝平安福壽增。男女行年宜解祭,九星下降要虔誠。

凡人生命行年,值某位星君,按其下界日期,虔誠齋戒,燃燈祭之,士人加官進祿,商賈利增百倍。婦人遇吉星祭之,求子得子;遇凶星祭之,可免災厄也。鶴按此法乃古人認為天體之磁場會牽動人體磁場導致吉凶的觀點,後多加雜些迷信觀點,我們應辯證看待。

附︰九耀星君值男女命限圖

太陽星

行年值太陽,終歲得安康。

男子重重喜,女人有災殃。

名日太陽星。光輝天下,無處不明朗。主遠行有財,大人見喜。添人進口,萬事和合。惟女子不喜此星,宜禳解方吉。

每月二十七日下界。用黃紙牌位寫「日宮太陽帝子星君」,燈十二盞。正西祭之,大吉。

太陰星

行年值太陰,諸事遂其心。求名並求利,前程宜遠行。

名曰注陽星。宜見官,有理,男子出入,凡事遂心。女人有疾厄、產患之危。

每月二十六日下界。用黃紙牌位寫「月宮太陰皇後星君」,燈七盞。正西祭之,大吉。

木星

行年值木星,不利是陰人。雖見微小疾,未為歲月?。

名曰朝元星。其年男子有眼目之疾,陰人有血光之災。不妨婚姻和合,人口平安。

每月二十五日下界。用青紙牌位寫「東方甲乙木德星君」,燈二十盞。正西祭之,大吉。

火星

行年值火星,守舊且潛身。女人多災厄,男命不離刑。

名曰災星。主瘡疾,女人產難,血光。男從官災不利,人口不安,六畜不旺,自宜謹慎可也。

每月二十九日下界。用紅紙牌位寫「南方丙丁火德星君」,燈十五盞。正西祭之,大吉。

土星

行年值土星,官事來相侵。出入多不順,提防小人驚。

名曰厄星。此年見災不安,家宅啾唧,夜多怪夢,六畜不利,不宜遠行,防小人暗害。

每月十九日下界。宜用黃紙牌位寫「中央戊己土德星君」,燈五盞。正西祭之,大吉。

水星

行年值水星,財喜主重興。男子福祿至,女子口舌侵。

名曰福祿星。大人見喜,遠行有財,添人進口;女人不利,無災難,不宜渡河。

每月二十一日下界。用皂紙牌位寫「北方壬癸水德星君」,燈七盞。正西祭之,大吉。

金星

行年值金星,凡事不遂心,男子憂還可,大忌是女人

名曰朝陽星.貴人見喜,添人進口,婚姻娶嫁,總有肚月復之災,出入提防小人不是.

每月十五下界,用白紙牌位"西方庚薪金德星君"燈八盞,正西祭之,大吉。

羅喉星

行年值羅喉,主人百事憂。男子官災至,女人也悶愁。

名曰口舌星。主見官非、口舌、眼目之疾,女人見血光、產鬼之厄。

每月初八日下界。用黃紙牌位寫「天宮神首羅喉星君」,燈九盞。正北祭之,大吉。

計都星

行年值計都,災害不時無。陰人防口舌,猶可是丈夫。

名曰凶星。大人不喜,六畜不利.陰人主口舌是非。宜出人.遠行有財,在家亦有暗味不明之事。

每月十八日下界。用黃紙牌位寫「天尾官分計都星君」,燈二十盞。正西祭之,大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