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曹國舅】

作者 ︰ 紫薇大帝

鐵拐李

八仙中,鐵拐李是年代最久,資歷最深者,見諸于文獻則較晚。亦作李鐵拐。元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來傳說頗多,一說乃西王母點化成仙,封東華教主,授鐵杖一根。一說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為人所賤,後以鐵杖擲空化為飛龍,乘龍而去為仙。一說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華山赴太上老君之約,囑他的徒兒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兒因母親病而欲歸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無所歸,乃附在一跛腳的乞丐的尸體而起,蓬頭垢面,袒月復跛足,以水噴倚身的竹杖變為鐵拐,故名李鐵拐。

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于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尸體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于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尸體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身世來歷

鐵拐李又稱為鐵李,原名叫李元中,又有人說李凝陽,還有人說李孔目,還有人說他叫李洪水,小名拐兒。至于他的時代更是其說不一。一種說法是隋朝人,一種說法是唐玄宗、代宗時代人。《列仙全傳》里說他曾與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人了。但《歷代神仙通鑒》則說他本是遠古之神,曾經在黃、炎之前當過人王。這些事本來就難于查考,假如世上真有那麼一個姓李的拄著鐵拐的乞丐的話,估計最早也不會超過隋、唐兩代。而乞丐也不會有什麼「元中」的雅號,至于「凝陽」,那不過是道士們順著正陽、純陽編下來的,更與乞丐無干,所以鐵拐李稱做「李洪水」妥當。

但李洪水的事跡實在不夠輝煌,簡略得很,據《續文獻通考》記載︰隋時人名洪水,小字拐兒,又名鐵拐,常行丐于市,為人所賤。後以鐵杖擲空化為龍,乘龍而去。這樣還是道士們編的故事更易流傳,也容易為人津津樂道。

據說,民間李凝陽即李拐兒生得本來很魁梧,是個很體面的偉丈夫。雖然善于修煉之術,但還未得到真道,便跟隨老子和宛丘先生學道,隱居在碭山的岩穴之間。這一天他接到老子的請帖,請他一起去游華山。他便把軀殼留在洞中,元神出殼。臨行前叮囑一位新來的徒弟說︰「如果七天我的元神還不回來,你就把我的尸殼焚化。」為什麼要焚化呢?道家認為人的魂藏在肝里,魄藏在肺里,元神出游時魂要跟著,魄卻留下看守軀殼。過七天元神不返,軀殼就要**,所以要燒掉。李凝陽的元神逍遙自在地去游山逛水了,徒弟卻要看守著軀殼不能離開,怕是一離開就成了虎狼的點心。

無巧不成書,到了第六天,徒弟的哥哥跑來說是母親病危想見他一面,讓他趕快回家盡孝道。這徒弟恪守師命,又堅持一夜。到了第七天,師父還未回來。一直等到晌午徒弟等不及,便一把火燒了尸首,跑回家去看望母親了。到了傍晚,李凝陽才趕回洞府,但出來進去尋找不見尸首,只好自認倒霉了。李凝陽沒了魄的軀殼,飄泊無依,已經有些流落街頭乞丐模樣了。這時見到林子中一具餓殍,他便饑不擇食地從囪門中鑽了進去。跳起來之後覺得有些不對勁兒,這才知道餓殍是個跛子。急忙來到水邊照一照,只見自己的尊容︰黑臉蓬頭,卷須巨眼,形極丑惡。

他正驚訝之間,只听背後有人拍手道︰草脊茅檐,窗毀柱折,此室陋甚,何喜獲豐收寄寓!李凝陽回頭一看,原來是老子。他急忙想把元魄跳出,老子又制止住他道,真道應該在表相之外求得,不可只看相貌。只要你功行圓滿,便是異相真仙。這一番說教使李凝陽死心塌地地不想換軀殼了,老子便給他一只金箍束住亂發,又給他一根鐵杖拄著瘸腿。他又用兩手揉眼,把眼眶揉得象兩個大窟窿,于是自號李孔目,而人們常忽視他這特征只注意那條拐腿,所以便叫他鐵拐李。

鐵拐李-得道成仙

鐵拐李是八仙中最早得道成仙的。鐵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個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因考場**,多次考試都名落孫山,從此他灰心喪氣,看破紅塵,離家出走,去學道訪仙。

李玄學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尋找茅庵道舍。經歷數月的風餐露宿,涉水登山,終于在一個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來,幾年過去,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他從沉思中悟出不長進的原因︰修行道業沒有名師的指點,靠自己的一得之見,事倍功半,道業難成。他猛然想起華山上的太上老君李耳,乃是同族仙祖,去拜他為師,必能得道成仙。

李玄想到這,就直奔華山,吃盡千辛萬苦,李玄終于來到華山,登上蓮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會,想不到前面走來兩個道童對他說︰「你是李玄嗎?」

李玄覺得很奇怪,「兩位道兄怎麼知道我的姓名?」兩個童子微笑著說︰「你不是千里迢迢到華山來尋訪太上老君的嗎?我們是太民上老君派來接你的。」李玄听了又驚又喜,暗想︰「看來我李玄同太上老君還大有緣份呢,不然怎麼會派童子來迎接我呢!」

于是他隨童子來到太上老君隱居的草堂,只見太上老君端坐堂上,在他身旁還坐著另一位仙人。李玄上前拜見後,老君問明來意,「學道沒有老師,沒有天生緣份,而要靠自己。你只管專心去修行,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太上老君的教誨,叩別兩位仙祖,回到原處,潛心修研道家經典。他經常一打坐就是一天,還時時到高曠之處呼吸,吐故納新。久而久之,煉到了形神分離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煉已畢,在山上漫步游賞,驟听仙樂嘹亮,抬頭一看,空中祥雲縹緲,霞光萬丈,仙鶴飛近,只見太上老君和宛丘兩位仙祖,慌忙跪拜。老君說︰「你的道術大有長進,實屬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帶你同去你在十天後神馳我處,不可失約。」言罷,駕仙鶴而去。

轉眼十天已到,他對徒弟楊子說︰「為師就師祖之約,神魂離去,肉身留在這,你要悉心看護,過了七天不見我的神魂歸來,你就將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為期,千萬記住!」說完李玄盤膝而坐,運轉丹田氣,神靈出竅,飄然而去。

楊子寸步不離地看著他的**,到了第六天,楊子的叔叔來說他的母親病重,想見他最後一面。楊子慟哭不已,經叔叔再三催促,他指著李玄的**說︰「師父的神魂已出游,臨行叮囑我小心看護,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現在走了誰來看護?」叔叔覺得他胡說八道,有誰死了六天,還能還魂的,不由分說拉著他就走。楊子不走,叔叔就說︰「速將你師父的尸體火化掉,同我一起走吧!」。說完,就叫楊子一起動手,搬來柴草,將李玄的尸體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來,與老君話別時,老君贈他一偈︰「闢谷不闢麥,車輕路亦熟。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哪知偈中的奧秘。回到洞中,不見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了驚,出洞尋找,來到山坡,見焚燒遺體處幽煙寂寂,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無處歸宿,仙路斷絕,這時發現不遠處有一具乞丐的尸體,便不顧一切地投魂,等起來到河邊一照,發現自己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袒月復跛足,手拄拐杖。

神話傳說

相傳明末崇禎年間,八仙之一鐵拐李一次雲游到江西時,路過騰橋鎮榮坊村,看見村中有棵古樟樹長得挺奇特,不禁月兌口稱道︰「妙境」。于是按下雲頭,落座樹下。在古樟不遠處,有座私塾。屋里依稀可見一位年長的先生教十幾個弟子在念著︰「子雲詩曰」之類。鐵拐李經不起涼風一吹,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過往的行人見他這個老頭形貌丑陋不堪,衣不蔽體,坦胸露背,一條潰爛的跛腿上,爬滿了追腐逐臭的蒼蠅,嗡嗡作響,都惡心地走得老遠。

一會兒,私塾散學了,一群小孩見鐵拐李這樣,當時嚇跑了大半。只有幾個膽大的圍著鐵拐李叫︰「叫化子,爛腿子。」叫了幾遍,鐵拐李才長長地打了一個哈欠,響聲如雷,又嚇跑了幾個小孩,最後只剩下一個十來歲的男孩站在他面前。鐵拐李見是個憨腦的小孩站在自己面前,便說︰「你叫什麼名字?剛才是你吵醒了我麼?」小孩見問自己,也不膽怯。他不先回答他的問話,倒反過來問他︰「你是什麼人,怎麼睡在這里?」鐵拐李見小孩問他,又呵呵一笑︰「我是什麼人?你猜不著,但我能猜得到你的名字,你相信嗎?」「我不信你能猜到我的名字,你騙人。」小孩連忙搖手回答。鐵拐李說︰「不信?那我們打賭。」小孩說︰「打賭就打賭,要是你猜不著,給我當馬騎。」鐵拐李說︰「好,要是我能猜到你的名字,你就給我舌忝這條爛腿,怎麼樣?」小孩點頭答「行!」因為他想,這個拐子肯定是個外地人,他怎麼能知道我的姓氏名字呢。小孩怕他賴帳,還與他拉鉤「誰騙人,誰是小狗。」其實,他哪里知道,坐在自己面前的這個拐子就是神仙。鐵拐李指著小孩說︰「你的名字叫王欽,今年十歲,對吧?」王欽眼楮一下子瞪得老大,咦,他怎麼真的知道自己的名兒。唉,這下可輸了,要舌忝他那嚇人的爛腿。可事先已經發誓拉了鉤,王欽是個說話算數的小孩,不想賴賬,就俯身來舌忝鐵拐李的爛腿。喜得鐵拐李呵呵地笑著,扶著王欽的小腦袋說︰「你是個誠實的孩子。」王欽本想在鐵拐李的腿上舌忝上一二口就算了,打賭就算完事。誰知,他舌忝到的味道是甜的,如蜜似糖,于是他越舌忝越有味,竟把鐵拐李整條腿下的膿血全舌忝干了才起來。「好,謝謝你,王欽,我們後會有期。」說完,鐵拐李起身一瘸一拐地走了。

本來,王欽在私塾里讀書,成績並不算好,十幾個同學中,他是倒數第二。可從舌忝了鐵拐李的爛腿後,學業大有長進,不出半年,由原來的倒數第二變成順數第一。先生感到十分驚異,一日,特將王欽留下,問他是怎麼回事,于是王欽便將自己踫到一個拐老頭的故事講給他听,末了說「從舌忝了那拐子的爛腿後,我的記憶力便特別好,所以先生教我的書,我都能記住。」「噢」,先生又問︰「你踫到的拐老頭是個什麼模樣的人?」王欽也一一向老師作了描述。先生是個老人,對于神仙的傳說自然見到的很多。他想,王欽遇到的一定是個神仙,然而天機不可泄漏,這事他沒有再問下去,也沒有告訴別人,只是比從前理加努力地教王欽,他認為王欽將來一定是個有出息的人。

轉眼間過了五年,王欽已十五歲。這年秋試時,他一舉奪得了二榜進士,被朝廷命為四川省重慶府知府。榮耀鄉里。第二年初,王欽走馬上任了。

重慶府沃野千里,物阜民豐,向稱天府之國。王欽到任之後,雄心勃勃,想趁著自己韶華年少,為百姓辦點好事,誰知事與願違,向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重慶府,在王欽上任以後,連續三年大旱。重慶這個地方,餓俘遍地,一遍民不聊生,淒慘景象。對此,一些流氓地痞卻乘機鬧事,趁火打劫,整個重慶搞得烏煙瘴氣。沒有辦法,王欽只好率領文武官員築壇祭殿,求助蒼天降雨了。

一個月後,一座高高的土壇築成了。按照巫師道人的授意,王欽作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戒齋沐浴後,然後登壇求雨。一天、二天過去了,天上仍是碧空無雲。憤怒的饑民們在一些人的煽動下,說什麼王欽是妖怪,是他前世造了什麼惡,因而上任以來,給重慶帶來了災難。因而在這次王欽登壇祈禱時,抱來一捆捆干柴堆放壇下,準備在王欽求不下雨時,就放火活活燒死他,以解心頭之恨。站在壇上的王欽,看看壇下遍地的干柴,心中明白了**分。他知道,要是真的不來雨,自己的命算是完了。他不禁哀嘆起來,明知自己與天旱毫無關系,可怎樣向老百姓解釋呢,老百姓又怎麼會相信他呢。唉,今日落到了這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地步了。這樣想著不覺地埋怨起孩童時遇到的拐老頭來,他想,當年要不是踫上他,和他打賭舌忝腿,使自己變得聰明好學,就中不了進士做不了官,也就輪不到自己踫上這件麻煩事,他開始恨起了那個拐老頭來。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正當王欽犯難的時候,忽見天上飄來了一片烏雲朝這飄來。至近前時,觸手可及。王欽又泄氣了,這小片雲頂什麼用,重慶可是赤地千里呀。正在他泄氣哀嘆時,雲朵不見了,一個拐老頭站在了他的面前。啊,這不是兒時見過的拐老頭嗎。只見老頭穿著的衣服都還沒換呢。他正待開口,老頭倒先發話了︰「王欽,怎麼,不認得我了。」王欽不無悲嘆地說︰「都是你干的好事,不然,我在家種田豈會有這種麻煩。」語氣中帶著埋怨。鐵拐李明知王欽遇到什麼事,可要他自己說出來,于是又問︰「你到底遇到什麼困難,說給我听听,興許我能幫你的忙呢,啊,哈哈!」

事到如今,王欽也沒有辦法,心想︰告訴他與不告訴他是一回事,于是就將自己上任以來,重慶大旱三年的經過宏觀世界及現在築壇求雨,百姓要燒死他的情況說了一遍。完了,閉上眼楮又哀嘆起來。誰知鐵拐李听完後卻大笑起來,說︰「王欽,你怎不早告訴我,這算什麼難事,不就是天旱嗎?我給你下個七天八夜的大雨總夠了吧,何必愁得這麼要死。」王欽看了拐老頭一眼,心想︰你是什麼人,敢說這樣的大話,要天下雨豈和猜我的名字一般容易。因而說道︰「仙長,你是何方大神,真能幫我這個大忙?」

鐵拐李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道︰「王欽,你不相信我能呼風喚雨?那咱們又來打賭,條件嗎,我贏了,你還給我舌忝腿,怎麼樣?輸了還是給你當馬騎。」說著,只見鐵拐李從腰間取下一個破碗遞與王欽,叫他拿著,自己口中念念有詞,說聲「水」,碗中登時不知從哪里來了一碗水,又說了聲「起雲」,剎時,烏雲驟起,狂風大發,鐵拐李又叫王欽將碗中的水向空中一撒,說了聲「下吧」,頓時大雨傾盆而下起來。見真的下起了雨,王欽高興的手舞足蹈起來,趕忙跪下給鐵拐李磕頭︰「多謝仙長搭救黎民,敢問仙長尊姓大名,仙居何方?」「哈、哈、哈,王欽,這個你就別問,還是給我舌忝舌忝腿吧。」王欽豈敢違約,跪下連忙就舌忝起他那腥臭的爛腿來,舌忝完後,鐵拐李起身告辭︰「王欽,我去也,今後三年,重慶一帶又會風調雨順的。」說完,縱上雲頭不見了,只留下一串笑聲。

這場雨一起下了三天三夜,使干旱的重慶恢復了生機。以後三年,重慶果真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三年後,王欽告假回鄉省親時,重慶百姓為了表達感謝王欽為民求雨之情,送了他許多東西,其中有一頭珍貴白黎木,派專人送至王欽的故鄉榮坊村。王欽回鄉後,蓋了一幢官廳,特用這頭黎木做梁。至今這座官廳還在烏龜山邊,保存良好。

鐵拐李點撥游醫

相傳有一個江湖游醫,其拿手的本領就是,用草藥外敷,專治跌打損傷、叮、瘡等之類的小外傷病。也就是將草藥搗亂,敷于創面,用布塊包裹。其效果一般,卻很麻煩,但他心地善良,頗有醫德,只要是尋上門來的,無論貴賤,他都精心地為其治療。若是病人貧困無錢支付藥費,他就分文不收。鐵拐李得知後,有心要提攜游醫,于是,化作乞丐前去故意考驗一下游醫。鐵拐李來到游醫的門前,要他為其治療瘸腿,並聲明無錢支付醫費。游醫見鐵拐李著實可憐,二話沒說,每天為其治腿換藥,不厭其煩。誰知,那腿越治越糟糕,鐵拐李不由破口大罵。游醫心有愧疚,讓他在旅館住下,又為其買狗肉補養身體。鐵拐李吃完狗肉,還罵他藥是假藥,把游醫的藥料倒在狗肉湯里翻攪,然後將熬成糊的藥料,往牆上的狗皮上亂撥,只見鐵拐李在狗皮上用手沾上一點,再敷在他的瘸腿上,游醫擔心鐵拐李被燙著,趕忙把藥料揭開,卻發現他的腿完全好了。正在游醫發愣之時,鐵拐李隱身遠去了。游醫這才明白,是神仙在點撥他。後來,他就用鐵拐李教授的方法給人治傷,十分靈驗。這或許就是「狗皮膏藥」的起源,只不過是,由于一些江湖游醫心術不正、昧著良心,專心去行騙,而敗壞了「狗皮膏藥」的原本意境,使人們一听「狗皮膏藥」,就與江湖行騙等同起來。

漢鐘離

1、鐘離權的生平

鐘離權姓鐘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谷子,漢咸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鐘離。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乃隱于晉州羊角山。道成,束雙,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閑散漢子。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傳承︰據載鐘離權得東華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軒轅黃帝所藏玉匣秘訣,遂成為真仙。後游廬山,遇呂洞賓,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形成鐘呂金丹派,對宋元道教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傳奇︰正陽祖師授度呂洞賓後,復歷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升空。有詩贊曰︰鐵笛曾聞跨虎仙,金丹親向帝君傳。臨行付與純陽子,三級紅樓上碧天。

生辰︰農歷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

著作︰《還丹歌》、《破迷正道歌》。

封號︰元世祖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

鐘離權,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鐘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復姓鐘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有關鐘離權的仙話頗為不少,據《歷代神仙通鑒》卷9、《列仙全傳》卷3等書的記載,其主要仙話故事大體如下︰

漢鐘離、為漢代人。其父鐘離章是東漢大將,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

鐘離權涎生時,就有一段神話傳說:有一巨人,大踏步進入其母內室,自雲「我是上古黃神氏,當托生于此」,頓時「見異光數丈如烈火」,一位大仙出世了!這位大仙一降生,就象三歲,小兒一般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唇臉如丹,乳遠臀長」,更為罕見的是,兒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第七天突然說了一句,語驚四座︰「身游紫府、名書玉京。」紫府」與「玉京」是玉帝的宮城,這就是說他是玉皇大帝仙班中的一員。因其「自幼知識輕重,于是父親給他起名為「權」。

鐘離權長大以後,俊目美髯,身長8尺,一表人材,不久官諫議大夫。當時吐蕃造反,鐘離權奉詔出征。權臣梁冀妒忌,怕他立了頭功,就給他老弱殘兵二萬,軍至前防扎營未穩,敵人乘機劫營,軍士盡散。鐘離權敗走獨騎逃往山谷,迷失道路,夜進深山密林,後遇到一個蓬頭佛額、身穿草衣的胡僧,引鐘離權行走數里來到了一個村莊。說︰「此處是東華先生成道的地方,將軍可以歇息矣。鐘離權未敢驚動莊中人,不一會兒,忽听有人說︰「此碧眼胡僧饒舌也!」只見來人身披白鹿裘、扶青藜杖,接著又問說︰「來者非漢大將軍鐘離權否?」鐘離權應聲道︰「是」。老人又說︰「你為何不寄宿山僧之所?」鐘離權聞而大驚,仔細一想,老人怎麼已知道我前來,此必異人。此時鐘離權已饑餓交迫,疲備不堪,已有鸞鶴之志,乃回心向道,向老人哀求度世之方。這位老人乃東華先生,叫王玄甫,是位上仙。他授鐘離權以長生真訣、金丹火侯及青龍劍法。《續文獻通考》曰:「東華少陽帝君號帝君于終南凝慢洞以道授徇釧離權。」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傳其太乙刀圭、火符內丹、洞曉玄玄之道。在崆洞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訣,成了真仙。玉帝封其為太極左宮真人。

此後,鐘離權或隱或現,歷魏至晉,又做了邊關大將。改名為「金重見」,即「鍾」字的重顯。此時的金重見長相與打扮有些古怪︰「丫頭坦月復,手搖棕扇自若,赤面偉體,龍眼虯髯,見晉帝驕奢,遂解印而去」。到了唐末,他又出現,度了呂洞賓。

2、傳說︰鐘離權十試洞賓

唐代山西永樂縣有位書生,名叫呂邑,字洞賓。中進士時,年已六十四歲。這年,閑游來到長安,在酒店中遇到神仙鐘離權。鐘離權一見呂岩,便知是可以造就的仙才,所以便想法點化他。呂洞賓一經點化,便大徹大悟願跟鐘離權學道,鐘離權卻推托道︰你仙骨沒長全,志行未能堅定,想要超越俗世,還須重新投生再過幾輩子。」說完飄然離去,呂洞賓卻不氣餒,辭官隱居學道。鐘離權于

是十次考驗呂洞賓,最後終于收他為徒。

一天,呂洞賓外出歸家,卻見全家人突然病逝。呂洞賓早已看破塵世,所以也不悲悼,只是買來棺木準備收殮尸體,可病逝的家人卻又一下活了過來。原來,這是鐘離權對他的第一次考驗。

呂洞賓偶然弄些東西到市集上去賣。講好了價錢,對方收下貨物卻突然反悔,只願付給一半的貨價。呂不加計較,干脆分文不取,將東西白送給對方,自己臉色平和地走了。這是第二次考驗。

大年正月初一,來個乞丐,靠在大門上討錢,呂洞賓給了他。誰知,那乞丐貪心不足,討了這件討那件,給得慢一點,便破口大罵起來。呂洞賓不但不生氣,反而一再作揖陪好話,那乞丐才笑著走了。這是第三次考驗。

第四次,呂洞賓在山中放羊,突然跑出一只大老虎,追逐著羊群。呂洞賓一見,心中不忍,忙擋在羊群前面,情願自己飼虎,也要救羊,那虎卻放過了他和羊群,自顧走了。

第五次,呂洞賓獨居在山中茅草棚中讀書,突然位女子敲門,年紀大約十七八歲,長得十分漂亮,她自稱是回娘家去,錯過了路頭,要借宿一晚,洞賓便放她進屋休息。誰知這女子半夜里不安分起來,百般勾搭洞賓。洞賓心如止水,絲毫不為**所動。

第六次,呂洞賓出外郊行,等到回家一看,家中遭了盜竊,細軟財產被席卷一空,眼前的日常生活都無法維持。呂洞賓不氣不惱,操持起藥鋤,采藥度日。誰知一鋤下去,挖出幾十塊金子。他急忙仍將土掩上,一無所取。

第七次,這一日,呂洞賓到街上買了幾件銅器,拿回一看,卻是金器,他急忙找到原來的店家,將金器退回。

有位瘋瘋癲癲的道士在集市賣藥,說道︰吃了我的藥,立即會死去,但下一輩子卻能得道。」這藥,有誰敢買?所以十多天,沒人去光顧。呂洞賓卻深信不疑,買回藥吃下去,幸而一切無恙。這是第八次考驗。

春天來臨,春水漲起,呂洞賓搖一葉小舟在江上慢行。船到中流,突然刮起大風,一時波濤洶涌,險象環生。洞賓已勘破生死,哪里還懼怕風濤?仍是端坐船頭,任它飄搖。一會兒風平浪靜,沒有絲毫損傷。這是第九次考驗了。

這一日,呂洞賓獨坐家中,忽然見無數奇形怪狀的鬼神跑來,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殺他的,洞賓毫不畏懼。過了一會兒,只見幾十個夜叉,押著個血肉淋灕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輩子殺害的,快點償我命來!」呂洞賓答道︰殺人償命,又有什麼好推辭的?」便去拿出刀子、繩索,準備自殺抵償命債。忽听空中大喝一聲,鬼神囚徒一下不見,一人鼓掌而下,原來是鐘離權。他對洞賓說道︰塵心難滅,仙才難得’,我尋求徒弟的迫切,更過于別人求我。現在十次考驗你,都能經受得住,以後得道,是必定無疑了。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沒能完滿,現在且傳授你個點鐵成金成銀的黃白之術,你可以用它來救濟世人,利益眾生,待三千功德完滿,八百善行圓備,我再來度你成仙。」洞賓問道︰用黃白之術做成的黃金、白銀,以後還會有變異麼?」答道︰三千年後,仍要還復本質。」洞賓道︰

這樣看來,此物會貽誤三千年後的人,我可不願干。」鐘離權呵呵笑道︰就憑你這善心,‘三千’、‘八百’都已在里邊了。」于是鐘離權收洞賓為徒,洞賓經師父指點,勤勉修行,終于成高仙。

3、鐘離權得道成仙

相傳鐘離權開始是在朝廷中任諫議大夫,當時,吐番國侵犯中原,其兄鐘離簡對人吹噓︰鐘離權有將才風範,可以帶兵打勝仗。因其是將門出生,又是帶兵作戰之際,朝廷就陰差陽錯地把鐘離權任命為大將。可是,權臣梁冀怕他立大功而對自己不利,只撥給鐘離權二萬老弱病殘的士兵,同時,鐘離權又沒有多少作戰經驗,剛到戰場,就被敵軍乘夜劫營,被打得大敗,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逃回。途中,恰遇神仙東王公(也說是鐵拐李)勸其出家修道,鐘離權見全軍覆沒,真是有家難回、有國難投,已到了萬賴俱寂的地步,于是,就留了下來,專心修煉。後來,他果真得道成仙,真武大帝封其為「太極左宮真人」。

鐘離權的得意之作,就是度化了呂洞賓。他在度化呂洞賓前夕,曾題詩作答,呂洞賓一看,就明白了所有情由,隨即跟隨鐘離權修道成仙。此詩為︰

坐臥常攜酒一壺,

不教雙眼識皇都。

乾坤許大無名姓,

疏散人中一丈夫。

張果老

張果老,名列「八仙」之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張果老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他是唐代武後、玄宗時代的一個名氣很大的道士,人們對他的尊稱,也是他模樣長得老,顯得歲數大。

張果老

關于張果老的鄉里身世,史書記載不詳,或者說「不知何人也」,或者說「晦鄉里世系以自仙」,一直不太清楚。根據考證,邢台張果老山上唐代唐玄宗御敕古碑記載,張果老乃邢州廣宗人,即今邢台市廣宗縣人。《全唐詩》第八百六十卷中錄有張果老的一首詩《題登真洞》︰「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遣蹤不計春,以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折疊起來,置于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唐人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入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尸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去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清他。裴晤見張果梁齒落發白,很不起眼,有點看小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看相求,張果老這才蘇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發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發落發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發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發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于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女兒,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辭有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去游四方,敲打著漁鼓筒扳,在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于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于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有關傳說︰龜峰山傳奇之《張果老龜尾推車》

話說何仙姑住在留駕山扁擔洞,常信步游至龜尾窞荷花泉。荷花泉在龜尾東側,周圍群山環抱,竹木茂盛,十分幽靜。仙姑見山青水秀,泉水清澈,又較為隱蔽,愛在此洗頭淋浴更衣,現方便處稱為荷花池,無論怎樣大旱,此處山泉不斷,形成一片沼澤。後為放牧和野生動物飲水,已在沼澤下修了龜尾窞水庫。一日張果老從什子山囊山莊張仙堂登山,站在龜尾頂上瞧見何仙姑正浴畢方便,故意咳嗽一聲,驚了仙姑。何仙姑忙立起罵道︰「爾等仙友,宿娼的宿娼,偷驢的偷驢,窺隱的窺隱,大玷仙教清規。待吾奏聞上帝,治汝罪來。」罵畢,以竹罩向果老頭上罩來。果老一驚,立足不穩,從龜尾上滑下。至今龜尾東北石頭上有兩腳下滑時留下的兩行深槽,在石上跌下了幾許深坑。後人稱此處是張果老推車遺跡。竹罩落下處現已形成龜尾竹海。何仙姑見張果老滑下龜尾,甚覺有趣,曰︰「還敢偷窺否?」果老曰︰「不敢。請問仙姑欲何往?」仙姑曰︰「有唐廣貞,因血疾別夫修道,吾欲度之。」果老戲曰︰「惟汝無夫,亦欲他人也無夫耶?」仙姑答曰︰「人皆有妻,汝獨無妻哉?」果老曰︰「特留之與卿作配耳。」仙姑笑罵曰︰「爾跌得輕乎?」二仙遂同往長安而去。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鐘。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鐘?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所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鬢發,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于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夸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麼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著一頭白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來,放在皮囊里。

張果老登真洞

張果老登真洞位于兩當縣城東南的靈官峽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內。出兩當縣城15公里就來到了著名作家杜鵬程筆下的靈官峽。靈官峽東西貫通整個公園,峽中高峰聳峙,溪流沉割,雲蒸霞蔚,松濤嘯風,全區景色宜人,十分獨特,代表景觀有「鏡峰捧日」、「張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濤」、「仙山」等,還有全國乃至世界面積最大的天然白皮松4萬多畝,靈官峽森林公園已列為國家級白皮松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山就位于靈官峽東側,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與蜀道相連,登上??山遠眺群山蜿蜓連綿,森林氣象萬千,雲山霧海,美不勝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競秀,文化內涵深厚。雖無華山之險峻,廬山之雄奇,卻以其清秀明麗,奇松遍野聞名于當地,更有張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煉成仙的神話傳說為鴛蔫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在靈宮殿往下100米處,國道316線南側,抬眼即見修葺後的「登真洞」,攀階梯拾級而上百米處,懸空亭撲面而來,一柱攀天的八角亭與懸空亭成崎角,懸空亭後石柱陡立,與殿後登真洞一字排開,明暗互補氣勢萬千。登真洞,即「張果老洞」。是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張果是我國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日本、朝鮮、越南及西方各國廣為流傳,張果俗稱張果老,唐代武則天、玄宗時人,新舊《唐書》中均有文字記述。《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山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後附一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于??山登真洞往來。天後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銀青光綠丈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兩當縣新志?名跡篇》︰城東十五里??山有「登真洞」,相傳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聲,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載︰「兩當邑之東有??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登真洞由三洞一閣相嵌而成,疊連成軸。其中二洞與三洞皆幽深莫測,內塑果老倚塌,八仙聚會與董真人造訪等群塑,形象逼真,談笑風趣,各具姿態,意趣盎然。洞頂「三清閣」有果老的宗師元始天尊,靈官天尊和太事老君道德三位天尊。還有一觀一廟,即集休觀、樵夫廟,毀于戰亂,遺跡尚存。張果洞出土唐三彩和琉璃建築物殘蟲及部分鈔幣,千年變故依稀可見。但洞內還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樓建閣的記述碑文和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詩碑。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風提舉詠「登真洞」。

三千行滿末驂鸞,閑臥空山不計年。

雲鎖洞門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飛泉。

青驢去踏紅塵裹,白鶴夾歸玉柱前。

試看高真棲隱處,此中疑似蔚藍天。

明馬在田詩雲︰

洞口煙霞五色文,洞深一竇杳難分。

桃花亂落澗中水,芝草自生石畔雲。

去去白驢何日返,寥寥石鼓幾回聞。

誰人傳得長生術,我欲相從一問君。

清邑人羅璋《果老遺跡》

古洞餘仙跡,空名只是浮。

杵聲山久寂,(棋)局嶺徒留。

爛斧失柯影,殘碑沒記游。

往來街道珞,瞻眺幾時休。

登真洞現已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每年國內外朝拜者甚多。

張果老山

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邢台市西部15公里處。據山上的唐代古碑記載,此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為自己的祖先,抑佛興道,便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並為張果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後的山洞為仙翁洞。遠在明朝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張果老山的松柏堪稱一絕,山陽遍布擰勁柏,山陰箭頭柏又獨成一景。山腰一棵以槐的千年「苦夢樹」更為奇物,它每逢農歷三月初八廟會凌晨開花,花香襲人。待到傍晚廟會散場時,花也同時凋落,給一年一度的廟會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苦夢樹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氣爽,健身益壽,此樹亦被視為鎮山之寶。

張果老山海拔雖449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干紐纏,條條粗粗根扎結在堅硬的岩縫之中,山花遍野,的確是一大奇觀。

在翠柏如黛的掩映下,有座古廟,隱顯在山坳松林之中。游人在此游覽,詩情畫意油然而生。登著崎嶇的山路,走上棲霞觀,南天門至達頂峰,實有曲徑通幽之感。頂上有一塊開闊地,建有一座小廟,橫匾上題曰︰「至高無上」。清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洞前有一奇異的水池,稱為「聖水池」也叫水簾洞。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當作響,水色晶瑩,清徹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跡十余處。

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它每逢農歷三月初八廟會凌晨開花,花香襲人。待到傍晚廟會散場時,花也同時凋落,給一年一度的廟會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苦夢樹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氣爽,健身益壽,此樹亦被視為鎮山之寶。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游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岩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松棚。

洞中夜半相傳?,身世恍疑在玉京。

地址:邢台市西部15公里景劉莊村

張果老墓

張果老,本名張果,唐朝時人,生于邢州(今邢台市)廣宗縣張固寨村,法號廣宗道人,在邢州五峰山修行。因玄宗皇帝抑佛興道,敕封其為仙翁,御封張果老為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張果老要求返回山林,唐玄宗乃御賜邢州五峰山為張果老的修道場所,並為其修建了一座棲霞觀,命二人做他的弟子,侍奉他,又贈他布絹三百疋,並命令沿途驛站,護送他到邢州。邢州刺史還為其開闢了仙翁山到邢州城的道路,並搭建了仙翁橋一座,方便張果老出入和百姓香客進香朝拜,棲霞觀內的山洞原名登真洞(張果老仙去後被稱作仙翁洞),張果老曾題詩其上︰

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天寶年間,唐玄宗又招張果老,遠在邢州的張果老听說之後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後來開棺一看,原來只是一口空棺材。就這樣張果老不知所終。後來,唐玄宗下詔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以棲霞觀作祭祀張果老之所。自此仙翁山成為邢州的一方名勝,遠在唐宋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張果老的傳世著作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一卷,《氣訣》一卷,《休糧服氣法》一卷。《陰符經太無傳》一卷,《陰符經辨命論》一卷,《神仙得道靈藥經》一卷,《罔象成名圖》一卷,《陰符經注》一卷,《道體論》和《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

根據《順德府志》和《廣宗縣志》記載,邢台市廣宗縣有張果老墓、張果老井等古跡,今遺跡尚存。

仙翁古洞

仙翁古洞,明清時期的邢州八景之一,即張果老山的仙翁洞,原名登真洞,為張果老修道的地方,果老去世後改做仙翁洞。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邢台市城西三十里,七里河上游。據《順德府志》記載︰「仙翁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唐張果老嘗憩山上,因名。山半有果老祠,祠後有洞,洞有池,大不盈尺……有八仙洞碑記尚存。」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因為此山有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所以海拔僅449米的小山,卻聞名遐爾。因此山處于平原地區,故而顯得高峻挺拔,幽深莫測。北面是懸崖斷壁,南坡稍緩,山勢呈坡狀傾斜。山坡上生長多年的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勁挺拔,盤根錯節,纏伏于山石岩縫之間。在蒼松翠柏掩映下,幾座古廟隱約于山巒之間。沿著崎嶇山路,走進棲霞觀、南天門直達頂峰,在一塊開闊地上建有一座古廟,廟門匾額上書「至高無上」四個大字。棲霞觀即張果老廟,廟後有一古洞,洞前有一水池,人稱「聖水池」,水從洞頂滴落,終年叮咚作響,不涸不溢。水色晶瑩,清澈見底。山坡上還有八仙洞、石驢、通天橋、白鹿洞、等十多處古跡。在山腰處有一棵古樹,它似槐非槐,似椿非椿,古老蒼勁,長勢奇特,人稱「苦夢樹」。象征道家苦心修練,羽化升仙和人生如夢之含意。元至正年(1341年),括修了順德府至張果老山的道路,並在張果老山下修建「仙翁橋」,系石拱橋,由是仙翁古洞作為一方名勝聞名四方,早在元明時期,就是邢州八景之一。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行了維護重修。明朝時,邢台縣縣令朱誥因連年干旱來張果老山剃發求雨,當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縣令心花怒放,賦詩一首贊美仙翁古洞有靈︰

仙翁古洞

明代朱誥

蘊隆千里乾封禪,天際棲霞涌碧泉。

信是仙靈禱有應,甘霖一夜滿山川。

畢尋民瘼拜古洞,誠為蒼生祈豐年。

西嶺桑麻應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順德府知府李京曾為張果老山題詩曰︰

仙翁山

明代?李京

開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飛來玉殿前。

一自羅公推甲子,紙驢踏破太行顛。

上世紀八十年代仙翁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其優美的風光迎接四方游客。

果老之老

在八仙中,張果老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老」。《新唐書?方伎傳》中,唐朝初年,張果老隱居于恆州中條山一帶深得仙道,常在汾、晉間往來,世傳數百歲人。唐玄宗時,他應召入朝,自稱︰「我生于堯丙子年,位侍中。」。據此,張果老的年歲,至少要上推三千多年。還有一說︰唐代有一個道士葉靜能,自稱天上、地下全知,在唐玄宗面前很得寵,玄宗向他問及張果老的來歷時,葉回答說︰「張果老是混沌初分時的蝙蝠精。」,而「混沌」是道教中指世界天地尚未形成前的狀態,由此,張果老幾乎與天地同壽,可見他之老了。然這只是後世傳說之言,不足信也,根據邢台市《順德府志》記載,張果老高齡140歲壽終,當屬比較可靠,也屬比較長生的人了。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折疊起來,放入口袋里,若需要時,「則以冰?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贊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

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

萬事回頭看。

上洞八仙

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即《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李洪水}、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于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籃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今邢台市張果老山有唐玄宗御詔修建的棲霞?,是張果老的修煉道場,山上有八仙洞,殿內奉八仙神像。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于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于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鐘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于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曹國舅

誕辰︰八月十五

法寶︰雲陽板

皇封︰濟陽郡王

曹國舅,名佾,亦作景休,為八仙之一。《宋史》稱他為慈聖光獻太後(邢台寧晉人)之長弟,故稱國舅。

曹國舅乃北宋樞密使曹彬之孫、吳王曹?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寧晉,曹芸的父親及以上曹氏諸人死後均葬于其原籍寧晉縣延白村曹氏祖塋,後世遷徙靈壽,遂靈壽成為籍里,但曹彬卻讓其第五子曹?居住寧晉,守護寧晉縣之曹氏祖墳,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後被仁宗封為吳王,曹?之女應詔入宮被宋仁宗冊封為皇後,而後曹皇後之長弟曹佾成為曹國舅。根據此歷史記載,曹國舅為邢台寧晉人,曹皇後之弟。後世被尊奉為道教八仙之一。

曹國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貴的人物,盡管地位很高,被封為國舅,而且天資聰明,但是他並不喜歡享受富貴的生活,不喜歡利用特權,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國舅有一弟自恃為帝室的親戚,逞強行惡,搶奪百姓的田地據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門。國舅自始至終竭力規勸他,都不能使其改過自新,最後竟被其視為仇人。國舅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積陰功,才有今日之富貴。如今我弟積惡至極,雖然明里他能逃月兌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卻難逃天法。如果一旦禍起,家破身亡,到那時想牽只黃狗出東門,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恥辱又害怕真的會發生此事。」

于是他散盡家財,周濟貧苦之人。最後,他辭別家人和朋友,身著道服,隱跡于山岩,修心煉性。數年之後,他已達到心與道合、形隨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漢鐘離和呂洞賓游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閑居時修養什麼。」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只修道而已。」二仙問︰「道在哪里?」國舅指著天。二仙問︰「天又在哪里?」國舅指著心。鐘離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于是授他《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漢鐘離、呂洞賓引入仙班。

曹國舅事跡見于《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宋史》、《陔余從考》、《歷代神仙史》、《神仙通鑒》等記載。

曹國舅證仙果後,亦有仙文集傳留于世,詩曰︰

物表英才性樸純,天然氣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無欲,心貫三才絕點塵。

帝賜金符微一笑,師傳玉訣樂長春。

源緣慈父征唐德,積一皇後二仙真。

在民間的八仙形象中,曹國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著他的官服,腰系玉帶,手持玉板。他常執檀香雲陽板,為人間婚喪喜慶,敲得喜氣洋洋,雲散日出。

成仙傳說

相傳為宋仁宗朝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國舅的弟弟貪赴京應試秀才之妻的美色,絞死秀才,強佔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訴,包公準予查究。曹國舅告知其弟,務必將秀才的妻子置于死地,以絕後患。于是二國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月兌,途遇曹國舅,誤以為是包拯,向曹國舅申訴,曹國舅大驚,令手下用鐵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為她以死,把她棄尸于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後,向包公叫冤,包公問明真情後,就詐病,曹國舅來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訴,逐將曹國舅監禁。又作假書將二國舅偏來開封府,令此女面訴冤情。又將二國舅枷入牢中。曹皇後和宋仁宗親自來勸包拯釋放她的兩個弟弟,包拯不從,命令將二國舅處決。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將曹國舅放行。

曹國舅獲釋後,入山修行從此遁跡山林,矢志修道學仙,有一天,鐘離權和呂洞賓問他說︰你所養的是什麼?曹國舅說︰我所養的是道。仙人笑著問︰道在那里呢?曹國舅指著天說︰道在天。仙人又問︰天在那兒?曹國舅指著心。鐘離權和呂洞賓滿意地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逐授以《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練,不多久,曹國舅就成仙了。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于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附︰曹國舅墓,在饒陽縣大曹莊西南。

曹國舅立地為仙

在八仙中,唯一與「官」沾上邊的是曹國舅。只見他冠袍、玉帶、朝靴,持朝玉笏。其得道也是較為容易,據《列仙全傳》記載,他是由鐘離權、呂洞賓共同度化成仙的︰曹國舅在山中修道,遇見了鐘離權和呂洞賓,呂洞賓問︰「聞子修養,所養何物?」,曹國舅答︰「養道」,呂洞賓又問︰「道安在?」,曹國舅指了指天。呂洞賓問︰「天安在?」,曹國舅又指了指心。鐘離權笑著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識這其中的本來面目了。」,兩人隨即將曹國舅度化為仙。安徽蕭縣城東南有個黃桑峪,其山林深處有一寺,叫「瑞雲寺」,寺旁有「仙人床」、「仙人橋」等,而據《江南通志?仙釋》中說,曹國舅就修道與此山中,于宋哲宗四年蟬蛻于蕭縣玉虛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