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和和楊一清相互對視一眼.
他們自然清楚這份聖旨意味著什麼。
其實許多事,表面上好像只是幾句贊譽,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巡按周昌被殺的時間點,突然一個嘉獎,這就意味著,天子已經認可了徐謙在浙江的所作所為。
這里的政治意義實在太大,一旦傳到江南,必定會翻天覆地。
最重要的還是聖旨里的用詞,先河、大業、勤勉、分憂,這些字眼若是分開,倒也沒有什麼,可是全部湊在一起,即是不同尋常。
越是懂得官樣文章的人,就越是能看清聖旨的背後,是宮中對徐謙無條件的支持,等于是天子大力的贊揚了新政,大力的支持徐謙將巡按周昌弄死。
贊揚新政,這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新政得到了太多的頌揚,徐謙既然在浙江說這是天子默許,那麼現在天子趁機下一道奏書贊揚新政,也算是隔空互捧,這就等于,徐謙的新政,也就成了天子的新政,天下百姓頌揚徐謙,也即頌揚天子。
這份聖旨既算是摘桃子,也就是從徐謙的新政中分一杯羹。同時,也默許了徐謙在浙江的囂張跋扈。
連巡按都可以要打要殺,同時也意味著,徐謙在宮中的支持默許下,已經真正立于不敗之地,上有天子縱容,下有士民擁戴,自此之後,徐謙這巡撫的含金量,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往後,浙江省內官吏,誰還敢和徐謙做對,其他各省官員,誰還敢抨擊新政?便是內閣,難道敢申飭新政嗎?內閣就算不怕觸怒龍顏,可是敢和天下人的人心過不去嗎?
楊一清渾濁的眼眸里,已經看到了一絲絕望透頂,他不贊同新政,並非是出于私情,只是現在站在他這個位置,身為閣臣,是不希望有這新政的,因為新政變數太大,而且使人心浮動,新政帶來的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使內閣都覺得有心無力。
而朝廷六部,更是排斥新政,禮部感覺禮崩樂壞,而浙江的新政,使得徐謙的權勢達到了頂峰,刑部都感覺難以掌控地方,譬如這浙江提刑使司,因為浙江的諸多變化,甚至已經開始自訂新的成法,和刑部的步調,越來越不一致。都察院更不必說,可以說完全失控。還有戶部更是憂心如焚,現在浙江到處在種桑,這倒也罷了,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人力被吸引到了工坊和諸多工程之中,而戶部的大量糧賦都需倚賴浙江,這就使得,戶部根本不知道今年浙江能交來多少糧食,使得戶部那邊雞飛狗跳,連帶著戶部幾個尚書侍郎整曰愁眉苦臉。
天子的態度,讓楊一清的心涼到了骨子里,他無奈搖頭苦笑,正待奏言,楊廷和卻是給他使了個眼色,楊一清知道,楊廷和在告訴他,現在多說無益,一切且先回到內閣再說,他只得點點頭,二人捧著這份有點難堪的奏書,拜辭而去。
嘉靖看著他們的背景,冷冷一笑,現在雖是四月,可是天氣依舊冷颼颼的,這里畢竟不是暖閣,沒有地龍,宮殿又偌大,也帶著一股子冷意,可是嘉靖卻似乎覺得燥熱,穿著一件輕薄的道服仍然覺得不夠,便捋起了兩個大袖子,露出手臂,他舒展一口氣,道︰「來。」
黃錦連忙小跑去了附近的丹房,過不多時,便呈上幾顆小紅丸,嘉靖撿起,將紅丸放入口中,另一邊一個小太監遞來了溫水,嘉靖吃了口水,隨即漱了口,手一揮,命小太監退下,他背著手,淡淡的道︰「叫御馬監提督太監。」
御馬監提督太監自是王公公,王公公也是剛剛回京,剛剛上任,近來嘉靖幾次召見他,對他倒是頗為信重。
過不多時,王公公便小跑著來了,拜倒在地,頭都不敢抬,小心翼翼的道︰「奴婢見過陛下。」
吃了小紅丸之後,嘉靖處在亢奮之中,臉色像是爐火一般燙的通紅,為了散熱,他不得不在殿中來回走動,才覺得好受一些,他眉頭一挑,道︰「你剛從浙江回來,浙江那邊是什麼情形,你說一遍。」
這個問題,嘉靖已經問過了兩次。
王公公毫不猶豫,道︰「陛下,浙江士民,俱都稱贊陛下賢德,唐皇漢武,俱都不及。」
嘉靖更加興奮︰「是嗎?」
王公公又道︰「奴婢說的,千真萬確,若是說錯一句,天打五雷轟。」
嘉靖冷冷道︰「唐皇漢武又算什麼,你近來在宮里,還住的慣吧,徐謙命你回來的時候,還說了什麼?」
王公公道︰「說了,他說陛下洪恩,他雖遠在浙江,卻願肝腦涂地。」
「朕不要他肝腦涂地!」嘉靖興致盎然的道︰「朕要他好好在浙江做他的巡撫,朕還有許多地方,還要仰仗于他呢,若不是他,朕這新宮,如何建的起來?你下去吧,好好辦差。」
听了這些話,嘉靖顯得很是愜意,他拿起案上的一份奏書來,奏書自是徐謙遞送來的,無非是將新政的林林總總,都如實稟報,嘉靖並沒有心思去琢磨浙江的新政,可是送不送這種絮絮叨叨的奏書,意義就完全不一樣,這種奏書,給了嘉靖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感,仿佛自己就在浙江,自己掌握了一切一樣。
許多東西其實道理都是如此,徐謙並沒有為自己辯解什麼,只是將所有的見聞,將自己施政的所有經過,都詳細記下來,送到御前,這就是一個態度,態度往往比什麼都重要。
許多人只曉得報喜不報憂,又或者在奏書里增添一些花團錦簇的言辭,其實越是如此,反而讓人生厭,對付嘉靖這種多疑的天子,徐謙的奏書,顯然正對嘉靖的胃口。
此時黃錦道︰「陛下,快到午時了,劉天師又要誕講仙道了。」
嘉靖這才回過神來,將奏書擱到一邊,對黃錦道︰「不必存檔,就放在這殿里,朕要隨時過目,擺駕吧。」
………………………………………………………………………………………………………………………………………………………………………………………
楊廷和和楊一清從殿中出來,楊一清顯得憤憤不平,這個宮殿的一切事務,他都看不慣,看不慣那煙氣繚繞,看不慣那穿著道服的太監,看不慣那些鼎爐,看不到這里的一磚一石,更看不慣嘉靖那一副仙風道骨的丑態,看不慣那刺眼的‘始清道境’的燙金匾額。
他耐著姓子一直沒有吭聲,楊廷和道︰「何必如此,你身子本就不好……」
楊一清冷笑︰「你看到了嗎?看到了嗎?當年迎駕的時候,還指望是個賢君,不求他效弘治,只求不做正德,可是現在如何,可笑,可嘆,可悲,可憫……」
楊廷和低聲道︰「慎言,這些話,豈能出自臣子之口。」
楊一清胸口起伏,畢竟是當年管過馬政帶過兵的人,脾氣本就有些話,這時候冷聲道︰「楊公難道看得下去?」
楊廷和平靜的道︰「當然看得下去,再匪夷所思的事,老夫都看過,比如豹房,這還不算什麼。為政者,不拘小節,天子如何,于你我何干?你我固守本心,做自己的事便是。」
楊一清卻不認同︰「還怎麼做自己的事?浙江那邊,烏煙瘴氣,現在天子還下了旨嘉獎,你難道不知道,這旨意下去,天下人會怎麼看,那徐謙的尾巴,又要翹到何種程度?」
楊廷和笑了,道︰「你卻是忘了,我們不是還有一步棋。」
楊一清愕然︰「這是從何說起?」
楊廷和道︰「江南總督方獻夫!」
楊一清眯著眼,漸漸平息了怒火,道︰「此人一向中規中矩,未必能降得住那徐謙。」
楊廷和搖頭,道︰「你錯了,老夫舉薦他,正是因為此人有大智,你想想看,當年他不過廣西不值一文的縣令,以他的資歷,能任一任知府,就算是幸運了,可是他一步步入京,一步步攥取高位,這個人,決不可小視。」
楊一清道︰「只是,他肯壓徐謙嗎?」
楊廷和道︰「他離京赴任時,老夫和他曾交談過,方獻夫的意思很明白,此次去江南,非為平倭,只是壓住徐謙,總而言之,徐謙以後再想胡作非為,卻也不容易了。」
楊一清只得嘆一口氣︰「就算壓住了徐謙又如何,以天子的個姓,沒了徐謙,就會有方謙,沒了方謙,還會有王謙。當年正德除了劉瑾,朝中是何等的歡欣鼓舞,可又如何呢,後繼者比劉瑾更凶殘十倍,劉瑾尚且還曉得弄出個新政來,還總算做了幾件好事,那些後來者呢?」
這番話,實在有些灰心冷意,這新入閣的楊一清,早已沒了先前的銳氣。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