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四部曲 第三十三章 善惡爭鳴

作者 ︰ 龍吟月

筆者龍吟月在年少時,約從12歲開始吧!一來在心靈上開始產生非常苦悶的情緒。『文學吧wxba』二來向自身的所有存在質疑,好比質疑為什麼要考試?又為什麼考一大堆?考的東西又沒興趣,又為什麼國中時要剪平頭?為什麼而存在?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永遠質疑不完。

發現同是人類,人族也好,自己是特別與眾不同的。從國中畢業後,約十五歲開始,都是最早出門,最晚回家。

除了孤獨還是孤獨,與這世界幾乎完全格格不入。只是活著,對筆者沒有什麼意義。無意間發現書上的一些人跟筆者有感印著。

如之前提的蘇格拉底、莊子原來這世上曾經存在與筆者同樣異類的存在者,他們大多被叫做思想家或哲學家。

只是,只是為什麼有些人寫的東西筆者完全看不懂?

明明就是中文字,明明思想是人族最珍貴的意義,怎麼可能筆者會不懂呢?塌螞的!小螞蟻的竟然會不懂。

十六歲不懂,二十六歲不懂,三十歲還是不懂,現在也是不懂,只是,不重要了,算了,會懂得的就會懂得的,不懂也不影響筆者的境界了。

如今筆者寫書,自然把這幾個弄進來,黑格爾、康德,幾乎都不懂,書是買過好幾次,丟了又買,買了又丟,沒地方放書,書太多也是錯誤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書吧!

如今筆者已經更少在這兒看網文了,訂了五百本左右的書,說心話,對筆者沒幫助,都差不多雷同的,即使許多寫手或作者都說自己創新。點了幾下就知道又來了,又是這樣的東西,久了早就膩了。

曾經,就說去年吧!這兒的消費筆者排第一名,臺面上是第三名,都可以買棟房子了,筆者覺得夠了,這已經是筆者所能夠做的最大支持了。

筆者喜歡書,比很多人喜歡。有想像及思想的書能夠吸引筆者,筆者買過的書更多,多到沒地方放,大多丟了,少部份捐了。為什麼不全捐。因為麻煩。

麻煩的事很多,筆者如隱者般的懶得理,一如一開始白痴的路過客一堆,都被刪除。書都沒看就留惡言,這不就是證明世上到處有壞人,而壞人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壞人。

壞人無處不在,古智者說別理他們。才是智者,因為滅之,是法在制裁的,個人無法消滅的。這就是人族的世界。

來來去去的人們,什麼樣的人都有,這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情況,筆者研究多年下來。自己得出自己的答案︰口頭禪!別懷疑,這世界上只分好人跟壞人。

好的永遠心是好的。壞的永遠心是壞的,任何環境都是。如何分出好人壞人?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中國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鄒國(今山東鄒城)人。

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學,即仁愛,以及人生哲學,即性善。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

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

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

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此外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

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論對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為孟子是民主的先驅)。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孟子認為取得政權要有愛民之心,還要有合法的手段。

而且政權還要有取決於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為政不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喪失繼續執政的資格了。

孟子並引用尚書太誓篇的︰「天視自我民視,天听自我民听」告誡人君重視民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所謂的孟子「性善論」比較。

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餓了就想吃飽,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這是人之本性的真實表露。

在他看來,「好利」、「疾惡」、「好聲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慾,也是人的性惡的表現。

而善的道德意識是後天人為加工的結果。這種後天人為的加工就叫「偽」。

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第一次運用「性」與「偽」的範疇來說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道德的關係,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道德化。

強調「性偽之分」,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機能而產生的物質生活的欲求,而社會道德規範是對這種欲求的限制和調節,二者是對立的。

同時,二者又是統一的,「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

意思是說,沒有自然本性,就用不會有社會道德的人為加工;沒有人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惡變善。

聖人的作用就在於把「性」和「偽」很好的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荀子較全面的論述了「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著重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涂之人可以為禹」等觀點,認為人都有改變本性,成為聖人的可能。

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對法家影響甚大,但始終未能成為儒家的正統觀念。

傅斯年認為荀子的說法與孔子相近,反而孔子與孟子對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這點差異「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文閱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