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基本有三大癥狀︰
社會交往障礙。有些孤獨癥兒童在嬰兒期就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目光接觸,也缺少面部表情。和父母易于分離,有時跟陌生人和跟他們的父母一樣。
他們往往極少主動與家人和朋友接觸,對人對事往往被動而缺乏興趣。有追蹤研究報道他們青春期後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戀愛關系或結婚。
言語發展障礙。孤獨癥的患兒語言的障礙十分常見並且嚴重。他們有的沉默不語或極少說話;有的不會交談,不能提出話題,常常自言自語,並不在乎周圍人的反應。
有的反復模仿和重復別人的話,甚至是收音機里、電視里幾天前出現過的句子;有的講話則缺乏語音語調,沒有感情的表達;有的甚至反復尖叫、哼哼或者說出別人根本听不懂的話。
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生活模式。孤獨癥患者對環境的要求是固定不變的,改變的情況往往使他們不安。他們習慣于刻板而重復的動作,比如反復奔跑、旋轉,有時候甚至帶有傷害性地撞頭等等。
他們的興趣也很奇特,迷戀反復觀察一件對一般兒童而言並非有趣的事物,比如旋轉的電扇;並且有獨特的接觸模式,好像反復觸模光滑物體的表面等。
此外,患兒還有可能感知覺異常,不是過于遲鈍就是過于敏感。還有他們的智力往往有缺陷,但是又可能有某方面驚人的特長,比如對數位的超強記憶和計算能力。
在孤獨癥被發現後的幾十年中,人類一直找不到造成疾病的病因,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專家指出,孤獨癥診斷之後。除了針對性地有效干預和康復訓練外,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接納程度、就學、就業的機會及法律保障。
但是社會給予他們的出路卻相當狹窄,從上幼稚園到上學、就業,孤獨癥孩子都被以各種模式各種理由拒絕著。
所以對于孤獨癥,應該更早地認識,並且對孤獨癥患者更多地付出愛心和寬容。
解除孤獨感大致有兩個途徑︰一為本人的自我管戒;二為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藥物治療。一旦發現自己有孤獨傾向,應該清醒地告訴自己,把自己禁錮在孤身獨處的樊籠里,得到的只有孤獨而不是快樂。
應該勇敢堅定地開啟心靈的門窗。走出個人小天地,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從事心理研究的相關專家指出︰人們可以采取三種模式避免孤獨感的產生。
一是適度緊張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出某種失落感,充實的生活對改善人的抑郁心理有微妙的作用。
二是盡可能地培養起良好的興趣愛好或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引發新的追求;三是適當變換環境,避免滋生惰性。到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能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隨環境的變化而變換自己的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在文學領域里,以孤獨為主題的著名新生派網路感性寫手─米衫。
米衫的文章以沉默、流浪、孤獨為主題,描術了80後唇裂群體的思想及感性的內心世界。
在米衫眼中的孤獨,似乎總是有一種神秘感,個人世界內心的深思。文字所表達的是一種感性的孤獨,看米衫的文章感覺孤獨也是一種美。孤獨,沉默,流浪。始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歌手︰賓陽樂隊,專輯︰賓陽不同音─「那天你決定朝南而去,我說我只能朝北而行。
你渡過那條潺潺小河越過那座山,多少年的一切都隨風而去。
記憶里開始想起過去。是否該丟掉心中的罪擦干那些淚,擦干當年的淚所有的痛。都無法忍受沒有理由無助的流淚。
我想你啊在心里,沒什麼能夠代替你,你為什麼離開我讓我孤獨和落寞,好想你啊好愛你,我是真的喜歡你,你為什麼拋棄我,讓我孤獨和落寞
當你覺得愛情不是這樣,愛與恨已沒有理由。如果說要我來承擔虛偽的愛和恨不可,當你覺得愛情不是這樣,愛與恨已沒有理由,如果說要我來承擔虛偽的愛和恨,不可能。」
歌手︰張楚,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里都是情侶的味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大家應該相互微笑,摟摟抱抱,這樣就好。
我喜歡鮮花,城市里應該有鮮花,即使被人摘掉,鮮花也應該長出來。
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大家應該相互交好,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沒有選擇,我們必須戀愛。
鮮花的愛情是隨風飄散,隨風飄散,隨風飄散,它們並不尋找並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孤獨的人,他們想像鮮花一樣美麗。一朵驕傲的心風中飛舞跌落人們腳下,可恥的人,他們反對生命反對無聊,為了美麗在風中在人們眼中變得枯萎。」
郭敬明著詩歌,孤獨,「下了兩天兩夜的大雨,還在下,還沒有停的意思。透過窗戶,我們仿佛生活在水簾洞中,讓我想起百年孤獨里。
那場下了幾年的大雨,潮濕的房間,身上長出了青苔。一群群魚游上了屋頂,在這樣的雨天,我們打著雨傘,走在街上、踩著積水,我們不知道要去哪里?」
陳綺貞清唱︰「孤獨是冬夜下的雨,孤獨是清晨的嘆息,孤獨是一首歌的名字。讓我輕輕呼喚你,讓我靜靜閉上眼楮,在我發現明天和未來一樣遙遠。
她匆匆淹沒人群中,他漫無目的的找尋,孤獨是平凡陌生的背影。讓我偷偷跟著你,讓我親切問候你,轉過身發現這熟悉的表情,是我失落已久的自己。」
仝曉著詩歌︰「乞求你們,不要奪了我的孤獨,明知、孤獨,是我臨死的資本,我要完美霸佔它,無法承受它的離去。
孤獨,相伴二十年,不停滋養著我,讓我茁壯成長,我樂享這孤獨,直到白頭那一天,在慈祥的懷抱中,慢慢死去。」
尋找一個可以過隱居生活的地方。
安東尼、史月兌爾y、storr孤獨so莉tude1孤獨;寂寞;隱居2冷僻(處;荒涼(之地)
人往往忽視了心底的感受與需要,唯有孤獨能夠讓我們真正踫觸到內在世界。
當你看到孤獨,會聯想到什麼?
大部份人所給的答案,都是消極、負面的。
一直以來,人際關系都被視為幸福的關鍵,彷佛有一段美好的人際關系,我們的人生就能臻於圓滿。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波爾比也說︰與他人的親密依戀關系,是人生賴以旋轉的軸。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個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群接觸的人,八成有某種精神上的缺陷;一個極度內向的人,也比極度外向的人不正常。
因此,如果身邊的人平時喜歡待在家里,我們通常會鼓勵他們多出外參加社交活動;就連心理治療師,也毫無例外地不把獨處的能力列入評斷情感是否成熟的參考。
安東尼、史月兌爾對此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他認為我們或許不該把人際關系理想化,人際關系也不應該是達成幸福的唯一途徑。
事實上,孤獨,也就是獨處,也能為我們帶來人生的成就與幸福。書中從專業角度來分析孤獨,以古今名人─或為作家,或為哲學家,或為音樂家,甚至宗教聖人─為例,說明孤獨並不像傳統觀念鼓吹的那麼消極有害,在許多狀況下,反而對人積極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