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四部曲 第三十八章 山水桃源心,木心伊壁鳩魯斯多亞

作者 ︰ 龍吟月

星期四夜色未央,其實已經是星期五了,此時此刻,這世界不會停下來,但與我無關,人在天馬行空中,哈哈,閃人,午夜見。(文學館r/>

午夜,十二點開始。怎麼說人在天馬行空中呢?君不見當筆者當天在泡溫泉時,音樂皇天驕龍也在泡溫泉。

君不見當筆者突然覺得命運很有深邃奧趣之時、生命很有生機之瑰魄時,命運女神和生命女神都躍然紙上了。

君不見當筆者宛然落入無盡黑暗中,體會神聖來自黑暗的沖創及破出之時、也不在天亮才睡的生理狀態時,黑暗王者降世了。

君不見屢次筆者以真實生活人物出現書中,君應該早已經發現小說中的最大人物就是「真」小說的筆者自己。

應當無一人從頭一開始就看到現在,包括筆者龍吟月自己。若有此君?俺也佩服五體投地、痛哭流涕。慶幸應該無人可以讓筆者感動的水花紛紛墜。

筆者想了想,明天(星期六)也就是今天白天,不參與好友的生日聚會了,隱士就看本書好了,很久沒把一本書看完的。

一個人在最痛苦的時候,最像一個人。一個純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鳩;出世,便是陶淵明。伏爾泰離開法國時是個詩人,回法國時是個聖人。

他相信的少,希望的多。你相信的多,希望的少。

木心,孫木心(1927-2011),原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浙江江桐鄉烏鎮。著名畫家、作家、詩人。

其學生陳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一批當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深受其藝術影響。

「什麼是一個木心繪畫風景的新元素?是一種情緒和風格,類似于北歐版畫那燈火輝煌的空間,是一種輝煌的文藝復興式作品。

毫無疑問,在藝術家的處理材料的嚴峻條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觀具有逃亡的光輝性。

但也涉及了一位藝術家的感性圖像——挽歌——亞歷山德拉、芒羅,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論起這些山水畫作為一種「中國曩昔文化的安魂曲,」這是事實。呈現了中國藝文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為嘗試,祭奠過去已經不可逆轉的紛繁記憶。」——r,《中國囚徒輕振衣冠》

「他像是來自遙遠古代的神祇─在某個意義上說,木心的那個世界,那個精致的、熠熠為光的、愛智的、澹泊卻又為美為精神性叩問而騷亂的世界。

在他展開他那淡泊、旖旎的文字卷軸時。早已崩毀覆滅,世界早已精致得只等毀滅──他像一個孤證,像空谷跫音,像一個原本該如是美麗的文明之人質。

有時悲哀沉思,有時誠懇發脾氣;有時嘿笑如惡童,有時演奏起那絕美故事,**忘我;有時險峻刻誚。有時傷懷綿綿。」—台灣印刻雜志社。

「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踫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駱以軍。

「但是我看到他那張50來歲的照片非常非常怪,怪在什麼地方呢,那張50歲的照片,你不覺得這個人像坐過牢似的。1978年剛剛從文革中結束苦惱回來的很多作家,難免身子會有點往前駝下去。有點曲髏,難免神情上會有點沮喪,有點失落,有點恐懼,有點擔心,有點惶恐、惶惑,但是木心沒有,他整個狀態你覺得他的精氣神很足一樣,好奇怪,好奇怪的一個人。」—香港作家梁文道。

(「現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點‘老清新’其實木心這種小機靈也蠻好,就像是風鈴一樣,叮當作響,很愜意,但「木鐸金聲」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風鈴的那種叮叮當當。」—大陸評論人張檸)

伊壁鳩魯(?π?koupo?,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其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伊壁鳩魯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里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307年開始在雅典建立了一個學派,這個學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動。

傳說中該學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

據說在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里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沒有善。快樂包括**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

伊壁鳩魯區分了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並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時,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趣時,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它所帶來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暫快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是否可能獲得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他還強調,**的快樂大部分是強加于我們的,而精神的快樂則可以被我們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

自我的**必須節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苦。

伊壁鳩魯相信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但他並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伊壁鳩魯否定宗教,否認神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視必然原則。

伊壁鳩魯悖論(epicureanparadox)是其著名遺產之一。伊壁鳩魯也同意德謨克利特的有關「靈魂原子」的說法,認為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而去,四處飛散,因此人死後並沒有生命。

他說︰「死亡和我們沒有關系,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對死亡認識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伊壁鳩魯的學說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但它自由思維的態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這個詞已經具有貶義,用來形容那些追求享樂的人們。

斯多亞學派(stoicism),又譯斯多噶學派、斯多葛學派,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約於西元前305年左右創立的哲學流派。

這個學派的名字斯多亞(stoa)這個詞匯來源於stoapoikile(屋頂的柱廊),據說當時他們常在此種建築下講學聚會。

哲學史一般把斯多亞學派(主義)分成3個時期。

斯多噶派把哲學劃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

他們的基本主張即宇宙是絕對的理性,理性能提供共同概念(s),使人人具有共同的經驗,從而,以形成知識、真理的標準。

他們還認為世界既是理性,人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應該避免理智的判斷受到感情方面的影響。

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符合這個世界的理性,即達到有德性的生活,將克制、知足、平靜(一種對外在事物的冷漠)視為美德。

另外,他們也相信命定論,即一切都已經註定,都是因為之前做的事情(前因)才會必然的導致後果。

斯多亞學派除強調道德價值、責任義務與正義外,亦強調砥礪心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文閱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