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四部曲 第九十九章 老調子已經唱完,朝花夕拾

作者 ︰ 龍吟月

與錢稻孫、許壽裳2位科長合作中華民國國徽設計案,執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說明書全文詳見2005年版《魯迅全集》);並設計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術字體;分管圖書情報(圖書資訊)業務︰督導京師圖書館(後來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等。『文學館』直到被教育部時任署總長章士釗免職為止。

為此魯迅向中華民國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依法可以復職,但他選擇離開政府體系。

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僉事周樹人復職的命令,並以兼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身份發出新的教授聘書,1926年318慘案爆發後,易培基等都被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通緝了(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

蔡元培將教育部改革為大學院期間,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每月工資300圓。

大學院改回教育部後,這筆工資名義改為「教育部編譯費」,仍按月支付。(1932年起,魯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約編譯」。)

1926年,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數月後,1927年,46歲的魯迅離開廈門,18日抵達廣州,19日晨在孫伏園、許廣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並與自己29歲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當時是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請魯迅到校。魯迅日記︰1月26日「晚往騮先寓夜餐」;2月1日(除夕)「夜往騮先寓夜飯」,騮公邀魯迅共吃年夜飯。不久又聘顧頡剛來校,顧北大畢業才6年就當研究教授,魯迅很不服氣,聲稱只要顧來他便走人。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環基督教青年會禮堂舉行兩場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的演講。

1927年。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保護他寫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沖突,因而有人認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

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3年。魯迅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憑弔柔石、胡也頻等被國民黨捕殺的五位「左聯」成員。

**宣傳部長李立三寫信給魯迅希望他用真名罵蔣介石,魯迅拒絕說︰「文章很容易寫但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

1936年,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終年55歲。他的死訊引起全中國的注意,在上海上萬民眾自發為他一個文藝界人士舉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禮,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轟動一時。

第一次從萬國殯儀館啟靈時的抬棺人共12人。分為左右兩排,最前面的兩個是巴金、鹿地亙,後面依次為胡風、曹白;黃源、張天翼;靳以、姚克;吳朗西、周文;蕭軍(田軍)、黎烈文。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魯迅的遺囑共有7條。其中前幾條交代喪事從簡,第5條交代幼兒周海嬰「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第6條是對別人應許的事物不可當真,最後一條是萬勿接近「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

關於魯迅之死,亦有一些爭議。魯迅之子周海嬰曾撰文,懷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醫生須藤五百三故意誤診,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療而早死,後經證實,魯迅的真實死因應該為由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

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

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

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魯迅逐漸放棄了計劃中的長篇小說創作,轉向雜文寫作。魯迅後期小說結集為《故事新編》。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

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月兌,大異前期。

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中國婦孺皆知。

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散文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結集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憶兒時往事為主,平易曉暢,風趣生動。代表作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野草》則以尼采式的散文詩形式,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當時虛無主義的悲觀心境。

語言色彩艷麗而冷峻峭拔,意象獨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對日後中國白話散文詩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文閱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