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之後,徐帆的炮轟可謂是在香港影界掀起滔天巨浪。
盡管這幾年,香港金像獎越發偏向于文藝色彩較重的電影,大量商業味道濃郁的電影被人為限制在金像獎之外,為人所詬病。但在徐帆之前,少有導演及巨星敢正面抨擊金像獎,只因為金像獎背後幾乎站著香港數十相關從業協會,在華語電影圈這種極其注重人脈的地方,少有人願意為了一時之不快,而徹底得罪了一個團體。
但是,別人擔心不代表徐帆也擔心。他雖然也眼紅金像獎這一華人電影圈含金量最高也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但卻很清楚自己這種商業導演,很難得到金像獎的青睞。從87年之後香港金像獎逐漸開始擯棄商業片,轉而追捧文藝電影,這種不良風氣一直持續到1999年,在香港電影已經徹底不振之後,方才不得不做出妥協,第一次降低了門檻允許《古惑仔》系列標準商業電影進入金像獎。
兩項一記算,中間13年的時間里,金像獎都在評委會的手中重復按照他們自己的喜好,將一部部文藝電影包裝成冷門、黑馬。
盡管商業電影在票房上所取得的成功補償了其在金像獎上的損失,但這些對于商業電影來說真的公平嗎?
不見得!
商業電影沒有創新?口碑不如文藝片?
不,比起文藝電影,商業電影無論觀眾口碑跟創新能力,都遠在文藝片之上,而且大量應用了新技術、特效等等,真要是一文不值,世界經典電影中,為什麼觀眾記下了那麼多部商業電影!
這也是徐帆之所以臨時改變心意,站在前台炮轟金像獎的原因。
最壞的結果,難道還能比現在更壞嗎?他可是連續兩年金像獎走個過場,已經不可能有比這更壞的結果。
身為香港電影界的新貴,徐帆站出來炮轟金像獎言論,僅在第二天便登上了香港諸多媒體,媒體報道可謂是層出不窮。
「商業電影導演炮轟金像獎評選制度,少數人喜歡vs大眾喜愛?!」——《明報》
「電影新貴疑因不滿九項提名一獎未得,炮轟金像獎評選制度不公!」——《東方日報》
「去年十四部香港票房過三千萬全軍覆滅金像獎,被稱之為華人世界電影第一大獎金像獎遭年輕導演炮轟,指責偏愛文藝不愛商業!」——《星島日報》
徐帆炮轟金像獎的言論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在香港甚至台灣等地區,掀起激烈討論。贊同者有之,多數都是香港地區的商業片導演,諸如吳宇森、唐季禮等大牌商業片導演這幾年來連連敗于一些名聲不顯的導演手中,其耗費數千萬巨資拍攝的大片,雖然席卷港澳台及東南亞,斬獲無數票房,奈何就是不得金像獎評委會的喜歡,早就有人憋了一肚子火氣。
只是香港全資就這麼大,大家都不願意撕破了臉皮,徹底得罪了金像獎官方跟評委組織,因此還能忍著。如今有人率先站出來炮轟金像獎,自然引起一片喝彩聲跟掌聲。在香港,幾位大炮導演之中,除了跟徐帆有些過節的導演徐克沒有站出來公開表態,包括王晶、唐季禮、吳宇森、李力持、劉鎮偉等在內的諸多名導都對金像獎這幾年來的風頭轉變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或許因為導演協會在金像獎評委會中影響極大,而他們又都是導演協會的一員,沒有像徐帆那樣公然開炮,但也對金像獎如今重文藝片輕商業片的極端態度表示了不滿。
有贊同者,自然就有反對者了。香港導演黃志強不是第一個站出來指責的,但卻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他公然在接受《明報》采訪時表示︰「自己沒能力,都別叫不公平!那麼大了還是小孩子嗎?還以為會哭會鬧就會有糖吃?他去年得了四項提名,怎麼來的大家心里有數!今年又得了九項提名,可見金像獎官方對他的看好。只是一個大獎,一個具備國際影響力的獎項,需要綜合考慮的很多,評委會那麼多人,大家那麼多腦袋思考起來,最後得到的結果肯定是最正確的!如果每一個人都像他一樣,自己不得獎就大賣不公平。金像獎還能辦成嗎?」
這黃志強是香港電影界公認的小人,他特別記仇。當年他的一部電影要開拍,仗著自己在電影界有些影響,便給出了一個極低的價格邀請成龍擔任主演。可惜那時大哥已是香港最頂級的電影巨星,又見他態度傲慢根本不接,結果反而被他記下了這‘仇’,之後幾年里只要報紙上出現了有關成龍的負面報道,總是少不了他添油加醋。
徐帆雖然跟他沒仇,但他是香港電影界少有的排斥香港回歸的導演之一,而且又跟徐克有些交情,之前徐帆被提名為代表香港電影界的港事顧問之時,他就曾經站出身來指責他不具備資格,如今見到他在報紙之上怒罵,徐帆看到之後根本懶得隔空與他對罵,完全沒將他放在眼里。
徐帆的一番言論,倒是也引起了金像獎高層的持續關注,甚至不得不站出來做出回復!過去幾年里隨著商業片電影越來越難入金像獎之眼,自然少不了有人要抨擊金像獎的評選制度。只不過,金像獎從來都不正面回復,偶爾引起多方關注,他們也能從容應對。只是,這一次卻有些不同了。
作為香港電影界新貴,從表面規模來看如今僅次于嘉禾的新巨頭,代表著曙光的徐帆一舉一動,都影響到了香港眾多的電影人,影響力自然與那些曾經抨擊金像獎的電影人大不相同。他如今一站出來,香港眾多商業片導演便是齊聲呼應,令金像獎高層難堪加忿怒的同時,又不得不站出來安撫。他們也在擔心,畢竟過去幾年里,越是賣座的電影越難斬獲金像獎,在香港已經逐漸成為了一條鐵律。
從1987年第六屆金像獎最佳電影頒給了當年的票房冠軍《英雄本色》之後,再也沒有一部獲得香港歷年票房冠軍的商業片能夠獲得這一獎項。
自87年起起初幾年里,金像獎或許還會選擇《秋天的童話》這種兼顧商業跟文藝的佳片,再往後的幾年里,越是冷門跟在影評人口中獲得交口稱贊的文藝片,越容易成為金像獎黑馬,哪怕票房並不出彩,也能一黑到底。
今年金像獎高舉著良心的大旗,卻將一部票房只有170多萬港幣的撲街電影推上神座,徐帆一站出來怒起指責之後,金像獎官方確實有些底氣不足。任他們評委會再怎麼喜歡文藝片,但是確實越做越過了。
對于徐帆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岑建勛事後沒少怒起。他如今正在謀求曙光電影跟金像獎的合作,而徐帆的編劇家協會也正在接受金像獎的審核,不出意外明年本該就被金像獎加納為評選團體之一的。但如今因為他的這一炮轟金像獎的舉動,已經徹底得罪了金像獎那邊,日後他們不給曙光的電影小鞋穿,已是高風亮節了,合作什麼的,恐怕暫時就難辦了!
任由岑建勛怒吼連連,他卻渾不在意。比起曙光電影能不能夠多得幾尊小金人,他其實更看重的還是能不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通過施壓的方式,扭轉金像獎對于文藝電影的畸形愛。不能等到了香港電影死亡了,本土票房前五名有四部電影都是美國大片之後,才開始醒悟過來,回過頭來再想鼓勵拍攝好的商業電影,已經遲了。
有歐洲電影的失敗在前,靠那些文藝電影,能抵擋美國電影的入侵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唯有能滿足觀眾的大眾喜好的商業電影,才能聚攏更多喜愛電影的普通人。新奇的商業電影會激發創作靈感跟新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同時能夠賺到錢的商業電影也能促進電影公司、院線跟整個產業的擴張。
反觀文藝電影,觀眾就算是再有素質,人文色彩濃郁又有文學修養,這文藝電影也畢竟只是小眾藝術,看得人總歸是少的,電影公司多數賺不到錢,發行方也要虧錢。
賺不到錢誰還去拍電影?
作為一個重生者,對于商業電影跟文藝電影之爭,徐帆早有了自己的看法。
套用後世網絡流行的一句話,文青是種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