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皆為相對正式可考之資料,由卷風收集整理。然何為「史」,皆記載誒。還有一句話,請諸君牢記︰歷史,是由勝利者給自己書寫的贊歌!
冉閔,真實出生年月不可考,大略應該是在公元320年左右,因為其父親石瞻(又有名冉良或冉瞻)309年時11歲,327年末戰死時僅僅28歲,按照古人結婚早、生子早的習俗來推斷,冉閔的出生年月應該是在320前的可能性比較大。
冉閔的死亡時間是公元352年。
是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拼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余人,終于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敵人拼命,一直殺到最後一人。
燕將慕容恪(算是跟冉閔同時代的鮮卑少年英雄)捉到冉閔後,獻與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
「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
冉閔怒道︰
「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于遏陘山。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俊送閔既至龍城,斬于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晉書.載記七.石季龍下》)。
冉閔死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由于冉魏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北魏(鮮卑王朝)在史書上把冉閔大罵一頓,而後代又只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所以,某些太監史學家據此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想想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無月不戰,日日相攻,若不是因為胡人所作所為已經天人共憤,冉閔的號令又豈可在漢族當中人人景從?
史書對冉閔的評價︰
《晉書》︰「善謀策,(不是有勇無謀的蠻夫)勇力絕人,攻戰無前」,每次臨戰沖鋒在前,騎朱龍馬(難得一見的千里馬),他左手使雙刃長矛(兩頭施刃,鋒利無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連鉤戟。其勇猛令五胡軍隊無人能擋,每戰殺敵無數。如《後趙錄九•石虎傳》載︰三個胡酋趁冉閔率大軍進攻其它胡酋的機會,率騎七萬襲擊鄴城,冉閔得知後,急率一千余騎兵回來救援,剛好與胡騎在鄴城北面相遇,冉閔一馬當先,所部千余騎都跟著奮勇沖殺。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
《十六國春秋》《冊府元龜》等載︰匈奴劉顯在冉閔攻襄國之後,帥眾十萬攻鄴(《晉書》記載︰「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閔率數千騎出戰,冉閔大敗劉顯,斬萬人,冉閔帶軍追殺,再戰,斬三萬余人。《十六國春秋輯補》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余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跡,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史學家對冉閔的評價︰
荊駝(清末學者)︰其賺寫︰《冉閔傳》中稱冉閔︰「振古鑠今,扭轉乾坤」。
範文瀾︰在其《中國通史》對慕容雋致祭贈謚予冉閔一事的評價為︰「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謚,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範文瀾在當代權威歷史著作《魏晉南北朝史綱》一書也對冉閔作出過相對中肯的評價︰「至于冉閔以區區之力馳騁中原,而東晉又只作壁上觀,是以亡不旋踵,只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而已」。在《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十六國大亂》中評價︰「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斗爭的極端尖銳。」
呂思勉(史學家)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評價︰「冉閔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與石氏余孽角逐,未必會遽敗,而慕容氏加入這場與它本不相關的戰爭,挾其方興之勢,其氣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閔)所遭之不幸也」。後人有詩惜冉閔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滅羯建新邦;朱龍一蹶神矛折,遏陘山前吊夕陽。」史又言「閔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準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于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可見閔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敵,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待收集更多資料後完善,歡迎諸君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