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監 第489章義務教育

作者 ︰ 夢難成

()「皇上,草民想給皇上效力,就算是去做一個會賺錢的官員,草民也是心甘情願,請皇上給草民機會,」一听這樣就給放回家去了,黃尊素立刻不情願起來,‘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現在的皇上正是有道,政治清明之時,他理所應當的應該出來作官,而不是象政治昏暗時那樣的隱退藏身。這個時候他當然不想一走了之了。

「黃愛卿,朕知道你是真心幫朕,但朕真的不知道你能干什麼?先生是一位大儒,真去持籌握算,一心去搞經濟,朕也是于心不忍小說章節。」這倒是真心話,想想讓一位大儒放段一心的去搞經濟建設,的確有點亂搞的意思。

「皇上休要再寒磣草民,草民這段時間早已對皇上廢除遼餉、免農稅感動不已了,這種情懷與做派,才真正是為國為民,于皇上一比,過去那種矜持,太顯的矯揉造作,天天的喊著為民請命,其實任何實事都沒有做到,草民慚愧!」黃尊素的確是有著悲天憫人情懷的文人,氣節當然也高,在東林黨里也素有才智,但思前想後,除了搞黨爭出了大力之外,實事做的真是太少了,而相比一直不甚看得起眼前的這位木匠,人家是持籌握算的一頭扎進了錢眼里,庸俗的去與民爭利,不斷的去做著生意,但目的何在?免農稅,給全國修路、各地有災,大把的銀子撒了過去、、、、、、這樣的情懷、行為,那才叫做高尚。可比把這兩個字放在嘴里要強得多了。

「讓朕想想,」看著黃尊素這積極性的確可以,朱由校倒不好拒絕了。但想想黃尊素這樣的人能去做什麼?給他個縣官當當?這個肯定是不行的,當官的需要頭腦,黃尊素腦子是夠,但並一定能當一個好的縣官,他沒有官場的圓滑,也不是那塊料,朱由校不由的主觀臆測著。文藝?文還行,藝就有點欠了。光是高雅和低俗估計就能損失一大塊去。教育?對。全民教育這時候有點晚,但從孩子抓起的教育,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進行了。憑著黃尊素的學問,弄個教育部。還是可以的。這里的教育部又不是搞成一個營利單位。來個搞產業的。而是實打實的教書育人的組織單位。

如今自己不缺錢,大明本身也不缺錢,這百年樹人的教育了應該抓起來了。首先絕對不能把教育搞成產業化。玩什麼產業也不應該把國家創造棟梁,民族的希望當作犧牲品,這是低線!教育是神聖不可侵犯,為提高全國孩子們的素質,給他們一個天生的受教育的權利,這肯定是利國利民的。

產業化?朱由校听了這個詞就渾身的冒冷汗,拿著這種振興中華的事業、孩子最基本的受教育權來搞產業?什麼是產業,就是能賺錢,賺誰的錢?當然是老百姓的錢,孩子家長的錢,慢慢的讓貧困戶上不起學,只能退回到土地上去接著種地,或者就是學份手藝去打工,教育也就成為有錢人的游戲。而其它的醫療產業化、房子產業化,把人所必須的健康權和居住權搞成產業,唉~產業化、、、、、

大明的教育體系還是比較可以的,首先就是官學,兩京的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衛學(專門給下邊的各個衛所設的學校,供武人子弟學習,有時一個衛設的,有時是幾個衛聯合而設的。);武學;宗學(是專門教育宗室子弟而設立的學校,校址設在各王府所在地)。四氏學,令孔、顏、孟、曾四姓子弟學習禮;醫學、陰陽學;社學,(由地方建立的小學,可以說是府、州、縣學的預備學校)。

府學、州學、縣學和衛學統稱為地方儒學。明代的儒學很為發達,根據詔令每一府、州、縣都設立一所學校。據朱由校讓人統計的,全國計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二百四十六縣,共設有儒學一千五百七十九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育最基礎的,這種基礎首先是師資力量,在大明,富裕了二百多年之後,這種人才,其實也是不少的。

單純的靠著現在的學校,那肯定是不要指望的,九年義務教育,把全國的學齡兒童都收羅進去,不僅要蓋好了校園、請了老師,發著薪水。而且還得管著學生在校的花銷,什麼衣服、課本以及午飯的費用等。這些費用當然是相當大的,二億人口的大明,這孩子的比例就是再少,恐怕也得幾千萬吧?所以單純的靠著自己,想把他們培養成社科人才,在這樣剛剛‘事業起步’的狀態之下,的確是難了點。

不過,眾人拾柴火焰高,無論是府、州、縣,哪里沒幾個富戶?只要把學校的命名權給他們,拉點贊助,還是可以的。

「黃愛卿,若真想給朕效力,朕這里還真有一個適合愛卿的職務,但事情相當的繁瑣,更沒有利字可言,不知愛卿是否願意,」想了一會之後,朱由校開口道。

「回皇上,臣不怕麻煩,只要能給皇上效力即可,而且利字也不需要,草民家中備有良田千畝,足夠養家,」黃尊素立刻表決心說。

「好,愛卿之言朕心甚慰。如今大明的學校可算是太少了,雖在府、州、縣都有那麼二三所左右,但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他們多是面對考秀才所設,更多的貧困人家,根本沒有錢糧讓孩子們上學,社學也是零零星星,也只是教育幾個幾十個學生而已。但面對如此多的學齡兒童,這些遠遠跟不上的。所以朕打算,第一步,在每個府、州、縣,開設幾所規模相當大,可以將那一地區的適齡兒童全部容下的學校。並開展九年義務教育,意思就是在孩子七歲到十六歲之間的,就由國家免費承擔他的教育工作,教他讀書認字,許多離家遠的孩子,還得住校,承擔他們的食宿費用。而到了十六歲之後,無論他以後再學其他的,還是去擇業,那都隨他自己的意願了。而第二步,則是在全國各地,將原有的府、州、縣、衛學,大力的擴大規模,因為社學的兒童多了,下一步進入這些縣學的人也肯定會增加不少,所以原有的規模必然容納不下,必須大力的擴大。第三步,開展一些專業學校,傳授一些基本的謀生技能,比如帳房、作坊管理等,這些看似是細末,其實不然,如此多的兒童學習,其實最終能入仕的,也就是鳳毛麟角而已,但其他的兒童怎麼辦?但讓他們有所提高,所以專業學校,可以由各用人單位來將充當教習。現在黃愛卿需要做的就是這三步,黃愛卿,如何?」

黃尊素基本上听傻了,這計劃太大了點,根本不是他能接受、消化了的,皇上這一點招呼不打,直接的來了個一二三四五的,完全的是臨場發揮,把他打的是措手不及。當然主要是這計劃本身太大了。如果只是在京城建一個或者二三所學校,這肯定是沒有什麼問題,但皇上是要在全國建,而且是讓每個地方的兒童都能上學,這什麼概念?全國的縣是多少?至少一千多所學校。

而且這樣的學校還不是隨便找個教書先生就完事了,而是要建大學校,還得管吃管住。這得多少錢啊?

通過了免稅、賑災等事,整個大明太多的人都知道了聖天子的仁慈,但這一下的確給黃尊素感動壞了,一千多所學校,一千兩銀子蓋一所學校,那就得一百萬兩,而皇上的要求來看,一個縣要保證孩子都能上學,那估計得二所,那這個錢還得再翻一番。那就是二三百萬兩銀子了。這就是以前一年大明國庫收入的一大半了,但如今,皇上臉不紅、心不跳的直接就要拿了出來,這是何等的情懷、何等的氣魄、何等的仁慈,還有什麼高談闊論豪言準壯語可以比這還要豪邁?

而且這樣的事情雖然沒有利字油水可言,但卻是史無前例的一件盛事,直接的可比孔子推行的教育,孔子有教無類,將許多窮的人如子路、顏回,都用‘十條肉干’的學費,而今皇上的卻比孔子還牛,不僅窮不窮的都要,還不收錢,還包遠路的食宿,還是全國範圍的一下子鋪開了,這可比孔子在于個魯國,那可要強的太多了。

自己一直也不算是皇上的心月復,瞧當時被押到京城那架式,自己都知道,這次肯定是死定了,本來也沒想到能見著皇上,皇上把自己給救到了宮里,但自己卻不識好歹,一點情都不領。以前還感覺自己這算是恃才傲物之類的,但被皇上罵了之後,才感覺,皇上救他,就是為了救他,根本沒想著能如何如何的收服自己為已用的意思。而現在皇上卻把如此可以揚名千古的事情交給了自己,這是何等的恩賜?(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二十四監最新章節 | 大明二十四監全文閱讀 | 大明二十四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