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監 第502章農具創新

作者 ︰ 夢難成

()在徐光啟的陪同、解說之下,把教室都大致的在外圍看了一遍,好在是上課時間,沒有引起學生們太多的注意。

到了最後邊的一進房間,那里就是專門供教師們研究、實驗以及發明創造的地方了。在這里面隨便出幾個技術成果,基本上朱由校在求極宮扔的投資就算是有了回報。大明需要發明創造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點倒不是特意的限定某人必須研制某物,全憑一已之長、興趣愛好。接合著皇上給的啟示,自行選擇,合適的課題。

自行車、三輪車,就是朱由校第一個看到的,這點朱由校就曾經給過提示,倒不是什麼太難的東西。但因為沒有橡膠的神器里,對于摩擦阻力可是一個相當大的考究。

造這種綠色環保的工具,目的主要是對付京城里的馬糞。因為這個時代除了馬車、牛車、轎子之外,沒有什麼適合的交通工具,所以北京城里城外到處都是牛馬的存在,這些畜生當然沒有講究衛生的習慣,雖然朱由校讓錦衣衛成立了衛生署,也專門設置了許多的公共廁所,但對他們是沒用的。有用的只有工人們不停的清掃地上新鮮的糞便,他們的勞動成果讓空氣中彌漫的糞便味道終于消失了。但這可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朱由校想到了自行車、三輪車,一旦成功,京城內的出行那可就方便多了,同樣牛馬的需求量也會減少,環境污染情況也就隨之而減少了。

看著制造出來的三輪車雛形,倒是有模有樣,只是許多的地方還是需要改進,朱由校對著三輪車‘精準’的指指點點,讓‘科研’人員受益匪淺。對皇上的‘博學’佩服不已,這倒讓朱由校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這里面最讓朱由校感興趣的就是那些農具了,說實話,朱由校沒怎麼接觸過農具。更沒有用過農具,但沒吃過豬肉,豬跑是見過的,收割機、播種機的名字總听過吧,電視電影上總看過吧。雖然不知道原理,但可以知道最終的目的,那就是用機器來播種來收莊稼。

既然自己來到了大明。發展生產力那是肯定要做的,別看著現在把農民軍的威脅給解除了,蒙古諸部佔據的河套地區也將會被再征回來,建奴也被打的不敢來攻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了。但大明的糧食還是不夠,這小冰河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穩定地增長著。雖然不斷的從外國進口糧食。但很可惜,這一船船的,可不是萬噸巨輪,量可是小的可憐的。連著海上、陸路上的人吃馬嚼,最後到了地頭,那就是十不剩三了。

沒有足夠的糧食,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將受到嚴重的威脅。不說別的,就是

改良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事情,徐光啟已經安排人在做了,但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沒有十幾年的功夫去不斷的改良種子,根本沒有可能達到那種畝產多少多少的效果。

而研究化肥的工作也是一樣,宋應星推薦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研究透了。這次朱由校就下命令把試驗田分成數百份,用窮舉法試驗。在大江南北各個地方試驗,把土地里的物質都分細了,往各個莊稼里投放,這樣可比在一時一地,慢慢騰騰的來可要強得多了。不過也得在夏收之時有一些成績吧。

而現在需要的就是改良多年來的耕種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那樣的刀耕火種的方式已經綿續了幾千年。這個時候是應該改一改了。其實現在已經出現了‘坐而用力,往來自如’的生產方式,用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于轆轤的絞關用于犁的牽引。還有北方的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還有用。反映了傳統的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現在朱由校給徐光啟的任務是制造出播種機、收割機這類的工具。

這個東西制造起來並不是多麼的困難,雖然沒有拖拉機這樣的神器,但還是有馬、牛這樣的畜力可以使用的。在朱由校的吩咐之下,現在求極宮的主要科研項目就是這些農具了。

在大堂里看著工匠們一正在反復的研制,朱由校一個門外漢也提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只能是干著急,農具加工的工藝流程,他是從來沒有經歷過,就算是看到什麼聯合收割機之類的,也是想不到一丁點的有用之處,只能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然後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來。

徐光啟告訴他,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在不斷的失敗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春天的時候,初步成果應該會出來的。

這倒很讓朱由校期待,農用工具一旦制造出來,並在大明普及開來,那人類抵抗自然的力量就會更進一步。

靠天吃飯,這個字眼極大的體現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在朱由校看來,這點不僅僅指各種各樣的天氣,還包括地理環境、氣候、土地等自然條件,大明的人類除了適從、忍受之外,改變的方法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與天斗的歷史,從原始人開始,這個過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所以學會了制造弓箭來打獵、學會了養殖、學會了耕種,學會了造水利、、、、、、但漫長的歷史走到了明朝,人類仍然還是被動的,並沒有積極去與天斗,比如農具,明朝的農具仍然用著東漢時期的東西,改進的很少很少。這就是與天斗爭勇氣太少太少了,在改進農具方面雖然歷朝歷代都有個名字不錯的‘農機局’,但卻沒有絲毫的作用,在農具發展上所用的精力更是無限接近于零。反而儒家的學說在不斷的翻著花樣費力不老少,自己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這大明從此以後,有越來越強的改變環境,對抗自然的能力,第一步就從農具入手吧。

而下一個竟然是孔明燈了,飛天的是人類一直的願望或者說是夢想,這點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自己沒本領實現,就把這個責任用到了神仙的身上,所以傳說中的神仙都是騰雲駕霧、什麼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嫦娥奔月等等,都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

朱由校沒有造個飛機的本領,真正能夠實現離開地面的工具那就只能是熱汽球了。這件事情一說原理,那就不值錢了,徐光啟自己就提議把孔明燈往大了做,就這樣不斷的實驗,一步步的把孔明燈放大,現在終于可以把人帶離五丈高的地面了,好在是系著繩子的,沒被風吹跑,否則的話,安全系數就不好說了。

朱由校提了一些建議,這東西可是好東西,研究好了,別的用處就不說了,單單的一個軍事用途就大了去了。接著研究,只要能升空百丈,航程十里,能把阻擊弩帶上,那就達到了初步的要求。

現在的熱汽球的動力完全來自煤炭的燃燒,只有向上的能力,沒有向前的能力。除了借助于風力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所以這個要求實在是太高了。技術上的不足可以不斷的模索,不要急于求成。

朱由校則在想著一旦自己第一只空軍成立了,那這個世界真得沒有敵手了。現在雖然解決不了陸地上來個空中轟炸機,但卻可以在熱汽球放在船上使用。想想用長長的纜繩牽住了熱汽球,在敵我兩只艦隊相遇之時,突然有一大天兵,在‘炮彈’打不到的高空不斷的射擊阻擊弩或者是阻擊汽油彈。這一定會讓敵人大吃一驚的吧!越想越覺得這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航空母艦,還真是讓人期待啊。

接著又不斷的看求極宮里的各種各樣的實驗、發明創造,朱由校看得不斷的擊節稱嘆。幾個月的時間,求極宮能匯集上百個人才,已經不容易了,畢竟在大明他們都屬于不務正業的。

整整一天的時間,朱由校泡在了求極宮,這里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科研基地,但這樣的地方正是大明最高端的技術所在。科技代表最高生產力,現在規模雖然小,人手雖然不足,人員的素質雖然也很低,但他們卻是大明的希望所在。以後隨著全國教育的普及,全國會有更多的人才不斷的涌向求極宮,那時,求極宮的作用將會更大。

十一月一日,沒有等到第三天,宮里的太監們一個個的都找到了東廠或者是內廠,連正在受到重用的太監們,也是一個個的忙著排隊過來在規定的時間規定地點交待自己的問題以及交納髒款。听到這個情況,朱由校還是感嘆瀆職罪看似高人一等之人所犯,但技術含量的確是不高,作案手段也是相當的低劣,本來還想著下一步再來個什麼整風運動,三反五反的,看來大可不必了。看來對于皇帝來說宦官的確是好掌控,不管是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還是只掌管一個房的小太監,只要一句話,都會乖乖的過來認罪伏法,比朝廷大臣好掌控多了。所以皇帝當然的信任宦官,這可能就是最大的原因之一了。(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二十四監最新章節 | 大明二十四監全文閱讀 | 大明二十四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