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監 第342章遼將叛變

作者 ︰ 夢難成

孫承宗收拾了一下心情,把皇上的意思順了順,開始給遼東將士寫信談判。這信孫承宗寫的已經是相當的慎重了,其措辭相當的嚴謹,既把皇上的意思清楚的表達了出來,又顧及到了遼東將士的一些感受,畢竟自己也和他們呆過一段時間,還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的。

但事實再如何的粉飾,也是事實,把他們從軍事編制中剃除出去,發配到河套地區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待遼東將士接到這樣的信函之時,立刻是一陣大嘩。現在莽古爾泰就在右屯那邊等著,但皇上的意圖就是這樣的,讓遼東將士情何之堪呢?

皇上讓他們去蒙古,這當然沒二句,吃著皇糧當然要听命令出征,這是作為一個將軍戰士責無旁貸的義務。但注意了那是吃著皇糧的前提下才可以听命令服從指揮的。現在皇上讓自己去蒙古,但言下之意是一人給個五十畝草原上的田地,然後就不管不問了。五十畝地是什麼概念?第一並不是皇上自己的,那是處在蒙古人的控制區之內的,皇上去了,打了幾個勝仗而已。在哪里種地,和在遼東種地基本是一樣的,都得整天的提心吊膽的想著會不會有人來搶,面臨著生命和財產安全問題。第二,都慷他人之慨了,還就給區區的五十畝,這也太摳門了,還不如別讓自己走,直接出個一千畝的遼東地給自己呢。第三,草原本身就是半干旱地區。雖然是塞上江南,但也是塞上,那里的沃野千里,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的開墾,這樣的活計是遼東將士們不願意干的,如此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日沒夜的開墾,怎麼比得吃著皇糧那樣的痛快。

這就是遼東將士是主要的心理,他們想到的是皇上為什麼讓他們上蒙古去,那是利用他們去打蒙古、去屯田的,那就是還用著他們。但皇上還不管吃喝、不發糧餉。這自古以來都是皇上不差餓兵。他老人家倒好,弄個五十畝地把自己打發了,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又想好又想巧,賣頭老牛還不想讓吃草。簡直是欺人太甚!越是議論越來越出離憤怒。大罵皇上的刻薄寡恩。讓前線的戰士流血又流淚,如今有了大撤退守山海關的決策就把他們象個包袱似的拋棄到了蒙古,堅持不同意。簡直是欺人太甚了!

在他們的眼里,他們是受了大明幾世幾代的軍餉之家族,怎麼能容忍一腳就被踢出這個體系,如今為了彌補前一段時間犯下的遼餉過錯,已經放低放低再放低身段了,又是拿錢又是負荊請罪,但換來的卻是如此結局,這是他們實在沒法接受的。

皇上這一把他們扔到蒙古的策略,讓遼東將士深深的感到了屈辱。假設皇上就是讓他們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來個卸甲歸田,光榮退伍,然後入關自謀生路,這已經是他們這段時間做的最壞打算了。但就這樣把他們扔到蒙古利用了他們還不給錢,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那就是朱由校做出這個決定的前提是什麼?是他們已經在出賣了國家利益的情況之下,僅僅是假淪陷一事,就死了多少非遼籍的將士,造成了全國多大的恐慌。更不談他們浪費國家這麼長時間的遼餉,讓多少老百姓省吃儉用的省了錢‘給’他們。所以遼將與皇上的矛盾實在是太大了,出發點也是大不相同,根本是無法調和的。

現在莽古爾泰又從蓋州折返而回,仍然在以前的右屯大捷的位置,揚言阿敏的恥辱,要在袁可立身上重新找回來。可能是為了配合莽古爾泰的囂張,袁可立真的沒有再來。但遼將們卻不得不面對著莽古爾泰的催促,牆頭草的特性讓他們沒敢給莽古爾泰有什麼失禮之處,語言上保持著客氣,行動上也是比較禮貌,就差沒有過營勞軍了。

莽古爾泰也是表達著客氣,投降的條件不變,雖然是催促不斷,但沒出一句惡言。這樣郎有情妾有義的交流直到現在。

現在遼將們在皇上如此回應之下,又要面臨一次選擇了,這個選擇雖然難了點,一經作出,將沒有任何後悔或者回頭的路。皇上那邊沒有給他們留路,讓他們背井離鄉遠赴蒙古,還要衣食無著。這條綁在大明戰車之上的路子已經被皇上堵死了,皇上再厲害,也不會對他們有什麼照拂。俗話說,你不仁我不義,所以,他們拋棄了那份對皇上兵力的恐怖感。道不同不相為謀,怕了你了,遠遠的躲開就是。所以他們轉身面向了他們的新主子——建奴。

但有一個條件,為了不與故主大明發生矛盾,所以請降後,能夠移師金朝邊線,不與大明相爭。這樣遼將們的聰明之處,既然皇上的戰力非凡,為什麼還要硬抗呢?惹不起,咱躲得起吧。

此事不是莽古爾泰一人能夠決定的,本來遼將們的投降,都是以後參與作戰的前提,不管作戰的對象是大明還是蒙古還是朝鮮,否則養兵何用,對作戰對象還推三阻四的,這種兵將哪個敢要。但對方提出了這個談判的重大條件,卻讓他不得不回報沈陽。

大金對此次的遼將投降相當的重視,黃台吉更是從政治層面、軍事層面出發做了深入徹底的研究。因為只要這些遼將投降了,政治因素且不談,僅就地盤上,就將直接貼地了山海關,再無任何緩沖。更何況在軍事層面上,此消彼長,把大明最精銳的遼將體系全盤拿下,變為已用,與大明的力量對比那是相當明顯的,如此可見這幫遼將的重要性了。況且大金的朝鮮功略馬上開始,有這幫人的沖鋒陷陣,也可以減少大金的軍事力量投放。基于此,黃台吉同意了這個意見。那剩下的就是具體小問題了。

就這樣,在大明國內尚不知情的前提之下,遼東將士毫無懸念的投降了建奴。

九月十日,岱海,看著、听著老虎山方向不斷傳來、修路、驛站建設的進度消息,朱由校還是相當高興的。但朝政的瑣事也是相當之多。但總結了一個字,錢。

因為稅收制度的取締,各地官府的公務費用出現了告急,什麼這家的官衙漏雨了,那家的走水,這邊沒有錢去辦公差了,那邊連貼告示的錢都沒了,等等等等,當然也不都要小錢,還有要大錢的,比如說宗室子弟錢糧的發放。

偉大的太祖朱元璋,這小農意識的確不淺,所定的各種祖制也是遺禍不少,最厲害的,當然是他的宗室制度了。天真無邪的他,認為宋元之滅一個重要的原因竟然是,皇室的宗室不強,受大臣的左右。就是主弱臣強,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如果能夠宗室滿天下,那宋元就不會被滅。所以他必須打造一個大明no.1宗室,于是在有目的有預謀的前提之下,開始了他的宗室種馬計劃。太祖之所以成為太祖,並不是因為他多英明睿智,但軍事能力的確是超一流的大家,但治世的經濟能力等卻無限的接近于草包,這點不僅是明太宗,許多的太宗均有如此,(大家不要對號入座)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如此精明強干之人,軍事能力強悍如斯,竟然被一個才智平庸的弟弟宋光軍干掉了,被人家搶走了江山。直接導致了整個大宋的先天不足,元朝、清朝那能力不提也罷。(接著的例子大家自己去想想。)

老朱家的種馬計劃從開始到最後都是相當成功的,質量暫且不談,但數量上的確是世界上絕對的第一,這點可說是無人能及。即便是晉唐的十姓加起來都不一定是老朱家的對手。

朱元璋本人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這也算是一炮走紅,為朱家屹立在世界之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則多達100多個兒子,且全部成活,接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因為歷史上沒有統計過,到底是周文王的百子多,還有劉備的十三先祖劉勝中山王,也生了120個兒子,這三個人都是超級種馬的人物,但到底最兒子最多,歷史上也是爭論不休。全老朱家的人多那麼肯定的了,如此到了朱由校這里,已經是數不過來了。

徐光啟對明朝宗室人口進行研究後說︰「洪武中(約公元1382年)親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樂(約公元1412年)而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慶初(約公元1567年)隸屬籍者四萬五千,而見存者二萬八千;萬歷甲午(公元1594年)隸屬籍者十萬三千,而見存者六萬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頃歲甲辰(公元1604年)隸屬籍者十三萬,而見存者不下八萬,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如今這種幾何數的發展,早已突破了二十萬戶的大關,這絕對符合太祖‘人多力量大’的要求了。估計這樣發展下去,可能真會比敵人造的箭支都多,如此家族宗室無論到了哪里,都是一支絕對的力量。(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二十四監最新章節 | 大明二十四監全文閱讀 | 大明二十四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