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听到這個問題,意識到關鍵時刻來到,自己的前途就在此一刻,如果回答合乎皇上的心意,那麼自己的抱負理想錦繡前程都可以實現,如果回答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麼自己只能老死荒野無人問津。
近期皇上的態度很不明朗,罷黜議和的茹,疏遠積極削藩的齊泰黃子澄,削藩事情變得撲朔迷離,不過以楊士奇的判斷,現在的皇上是要改方式,而不是改方向,因為現在的方向沒法改,只能硬著頭皮往下走。
「皇上,臣支持皇上削藩之議,應該削藩。」楊士奇緩緩的回答,心里反而坦然。
「你支持削藩?黃子澄說,諸藩王必反,所以要削其兵奪其權;茹則說,藩王是屏藩朝廷的支柱,不該肆意削權;孰對孰錯?」朱允炆繼續問,這是一個在削藩上很關鍵的問題。
自古削藩時候,都面臨著這樣的悖論,藩王會造反所以要削藩,因為削藩迫使藩王造反。不同的人處理結果大不相同。漢高祖殺異姓王,是削藩,各異姓王身死國滅。漢景帝削藩,造成七王之亂。
支持者反對者都有自己的充分的理由,如果這個理論問題搞不清楚,處理削藩就會比較麻煩,朱允炆的前世今生,對這個類似雞和蛋的問題,也是不太明白。
楊士奇听到這個問題,反而心里沒了負擔,雖然他以前身份卑微,或浪蕩江湖,或隱身于文墨,卻不妨礙他思考推演國家之事。一個人優秀和平庸的區別在于思考,優秀的人事前思考,平庸的人事到臨頭才思考。
無疑,楊士奇是一個優秀的人,他對于朝廷大事,在自己心里曾經多番推演,特別是入職翰林院以後,看一些前朝秘檔對比當前策略,他不止一次的假設自己該如何建議和處理,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現在的情況,雖然出現很多問題,讓國事危如累卵,不過還是有挽救的余地,如果再不更改,怕是回天乏力。
「皇上,黃子澄茹之言,皆有道理,不過都不全面。」楊士奇在肯定中的否定,讓朱允炆很是驚訝。這樣的論調,在現在這個非黑即白的環境下,非常的罕見。
「以你之見,怎樣才是全面的?」
「皇上,微臣愚見,以諸藩王必反,今r 不反來r 必反為削藩依據,實乃有強詞奪理之嫌。反之,因為諸藩王無造反之實,朝廷削藩迫使藩王造反,兵戈相向涂炭生靈等原因反對,就是鼠目寸光。」
楊士奇否定支持和反對削藩的兩大原因,用眼角余光看了看朱允炆,看到面前的皇上一副坦然受教的樣子,心里更加高興,自信心高漲,繼續自己的論述。
「皇上,恕臣直言,從古以來,帝室隨著時間更替,會漸漸弱化。當帝室強盛,則諸王俯首听命,當帝室衰弱,諸王則悖逆不法。大明諸藩王皆太祖血脈,都是皇室貴冑,和帝王之位乃一線之差。太祖在世,溺愛血脈,授予諸王兵甲之權,他們乃是國家屏藩。隨著時r 推移,諸王兵權r 重,影響甚至獲取藩國治權,也是必然。當帝室衰弱,諸王起兵造反到未必會出現,但是皇命不行于藩國則是必然。朝廷國家的存在,就是皇命政令通達為基準,皇命政令不行于藩國,國家已經陷入分裂。茹持有的觀點,遺禍不在現在,而在未來,非朝廷長久之福。」
「帝室衰弱藩國r 強,即使藩國真有不法事,朝廷也無力懲治改變。所以,朝廷應在帝室強盛之時,奪藩王兵權,限制藩王干涉治權,這樣以避免來r 皇命難出都城之事。故漢之景帝武帝才會推行削藩,皇上現在也應該效仿漢景武二帝。」
「削藩,不是著眼于未來諸王造反,現在要廢其位,而是預防來r 藩國不遵皇命,現在限制其權力、削去其兵權。如果以黃子澄所論,則是強詞奪理,迫使藩王起兵對抗朝廷。」
楊士奇洋洋灑灑一番言詞,朱允炆基本听明白,藩王不造反不听話,是未來最大的可能,剛好是黃子澄和茹兩個人觀點的中間狀態,這也是帝室和藩王在博弈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狀態。
現在定義為來r 造反,必然要奪藩王富貴爵位,使得藩王造反。對結果預測不同,必然會制定不同的應多方法。造反對應的策略必然是殺戮和反抗,錯誤的目標會形成錯誤的方式,漢景帝和建文帝就是目標錯誤。
「以你所言,朕當效仿漢武帝推恩令策?現在更改削藩國策?」朱允炆基本听出楊士奇的觀點。
「皇上,削藩之初,推恩令策是合適的。不過,現在不可用。」楊士奇又給出一個讓人意外的答案。
「為何?」
「皇上,燕逆朱棣已經以靖難為名,起兵對抗朝廷,這是造反。即使朝廷現在對其推行武帝推恩令,燕逆絕對不忍受自己的脖子再套上要命的繩索,自己和子孫隨時擔心朝廷清算,一定不會接受,擁兵自重或者入京攝政,一定會是燕逆的選擇。」
「楊士奇,以你所對,朝廷削藩之策有誤,推恩令又不可行,那朝廷該當如何?」朱允炆听著也微微有點焦躁,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搞如何呢?
「皇上,國事處理,有所堅持也該有所變通。朝廷前期削藩的方法不是很合適,但是全面轉成推恩令方式也困難。微臣以為,對燕逆應該這樣已經實施造反的藩王,應該派兵剿滅,絕對不可動搖姑息。而對其他藩王,則需要采用推恩令策,削其兵馬保其富貴。剿滅燕逆,斷絕其他藩王的僥幸;采用推恩令,使燕逆孤立利于剿滅。」
「這個方法成!」朱允炆听完楊士奇的建議,心里一贊,不愧是歷史名人,有幾把刷子,沒有辱沒「領頭羊」的名聲。朱允炆了解建文帝的完整歷史,前期目標錯誤是主因,在對朱老四幾年的戰爭中,態度搖擺不定,也是最終失敗的原因。
楊士奇現在的方式,從戰略上可以更改這些錯誤,對于知道歷史結果和過程的朱允炆而言,這種堅持和變通的結合,真的是非常正確。
「對燕逆該強行剿滅,此議符合朕意。山東盛庸鐵鉉平安等,你以為可剿滅燕逆否?」朱允炆感覺拿到屠龍刀一般,小宇宙充滿力量。
「皇上,微臣愚見,」楊士奇咬了咬下嘴唇,略微停頓,像是下定決心一般,「盛庸平安等將軍,剿滅燕逆不容樂觀,望皇上慎思慎行。」
「不樂觀?」朱允炆有點驚訝,這不樂觀是客套話,其實是說剿滅朱老四靠盛庸平安不行,軍事上朱允炆還真不是太懂,這好繼續做問題寶寶。「雖然耿炳文李景隆多次敗績,但是山東現在還有三十萬兵馬,還有郭英吳杰等宿將,盛庸平安等勇將,而燕逆將不過張玉朱能,兵馬也就十五萬左右,朝廷何以就不能剿滅燕逆?」
「皇上,雖說朝廷兵馬將領都多于燕逆,但是臣以為有四不勝之弊,第一弊端,朝廷分兵守各地,任何一地的兵力都不能佔優勢;第二弊端,將士戰心不盛戰意不強;第三弊端,朝廷兵馬戰力不強;第四弊端,盛庸平安帶兵的能力不及燕賊逆首朱棣。有此四個弊端,朝廷剿滅燕逆確實不容樂觀。」
四不勝弊端,听著真是讓人不舒服,不過仔細對照朱允炆知道的歷史,以及現在的現狀,還真有這樣的問題。朱允炆終于覺得找到一個寶貝,比建文帝看重的黃子澄有用的多。
「有此四個弊端,朝廷該當如何改善?」
「再次明詔朱棣為叛逆,以提升將士戰心戰意;暫時采取固守堅城,疲勞使燕軍老疲,朝廷再增兵北方;c o演兵馬提升戰力;最主要的,請皇上謹慎選擇統兵將領,對抗朱棣。如此剿滅燕逆,或可有效。」楊士奇把自己今r 來的所思所慮,都貢獻出來了。
「嗯,謀國之論,朕當思慮後再決定。」朱允炆也沒有想到現在的問題比前幾r 好像更危險,只能先這樣,需要在考慮考慮。「對燕逆剿滅,對其余諸藩王輔以推恩之法,你意對諸藩王以後該當如何安置?」
楊士奇心里微微一沉,略微有點失望,畢竟誰殫j ng竭慮想出來的對策,讓領導否定,或者這樣不置可否的態度應對,有點失望的情緒也是必然。朱允炆轉換話題,也只能跟著轉換應對。
「對諸藩王,仿唐宋例,虛其權尊其爵!」楊士奇平淡的應對,這樣是很多朝臣的觀點。
朱允炆前世所看歷史,虛其權尊其爵是唐宋以及明後期對待宗室藩王的策略,不過這個策略倒是減少藩王對皇帝的威脅,可是又養出一大堆浪費糧食的蛀蟲,是在令人不爽。
「如若讓藩王不威脅朝廷,又能為國效力,不做米糧之蟲,該當如何?」朱允炆也是天馬行空的拋出自己前世腦海中的一個疑問。
楊士奇一愣,王室宗親為國效力,必然有權,有權而又不會產生威脅,還真的沒法,最起碼楊士奇沒有如此假設過。只能如實回答「微臣愚鈍,臣不知該當如何,請皇上恕罪。」
楊士奇這樣回答,讓朱允炆很高興,基于時代的局限x ng,不知道如何處理,也是必然的。就連自己這個利用歷史結果的作弊的人,也沒有想出一個好方法,只能再放一放,也許以後可以有解決的辦法。
今天和楊士奇一番談話,讓朱允炆更加了解現在局勢的嚴重x ng,同時感覺前幾r 那一團亂麻的局面,似乎有了解決的辦法。心里也是非常高興。俊秀的臉上泛起一絲自信的微笑,今天的面試結果令人滿意。
「楊士奇,你即r 升翰林院侍講,隨侍朕身邊。」
楊士奇一愣,隨後一陣喜悅,跪倒在地磕頭謝恩。這是平步青雲呀,才是半天的功夫,就升官,關鍵是變成皇上身邊的人,成為和方孝孺一個層面的人物。
朱允炆也看著眼前這個滿臉感恩的人,三十多歲,正當壯年。就讓你我來改變大明的未來,保證哥偉大的種/馬生活可以延續。
*****風叔賣萌*****
正史,靖難之戰初期,建文帝就明詔朱棣為叛逆,削去朱棣的宗人府玉蝶,也就是說不在承認朱棣為老朱家的人。可是因為建文帝在耿炳文北征時的那句囑咐,讓朝臣搞不清楚朱棣現在到底是不是該殺的叛逆。
所以文中牽強附會給朱允炆提出再次明詔宣布朱棣為叛逆的建議。希望各位鞋童莫要較真。
關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覺得還風叔寫的不太爛,請加收藏(放入書架),賞推薦票票。各位鞋童看過來,這里的大叔也j ng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