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這次是鐵了心了,李復圭突然對他們發起進攻的原因,他們並不知曉。即便是李復圭本人現在就在西夏,他們也無心去打听,這已經不重要了。
有些事情,一旦造成了上傷害,是無法挽回了。
對于西夏而言,宋軍的進攻已經讓他們惱羞成怒了。畢竟他們才剛剛向宋朝稱臣,向宋朝稱臣,請求冊封。宋朝這邊剛剛答應,並且開放榷場互市貿易,不過數日之後,便突然發起進攻。
雖說沒有對西夏造成什麼太過嚴重的損失,可讓西夏大失顏面。尤其是因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後果,使得西夏同時得罪了宋朝和遼國兩個強大的宗主國,夾在中間無疑有些尷尬。
不止如此,就連西夏控制和影響下的那些小國也開始動蕩,使得西夏的局勢很不妙。如此形式下,不管是為了什麼,對宋朝開戰是必須的。一方面可以顯示西夏的實力,挽回顏面,同時也是對周邊國家的威懾與示威。
同時,內政上的考慮也很重要。梁太後好不容易平息了黨項貴族對梁乙埋的不滿,對于權力的掌控並不牢固。為了防止內部再生波瀾,出兵開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符合了那些黨項貴族,尤其是軍方的利益訴求,通過對外戰爭緩和內部矛盾。讓眾人將注意力轉向宋朝的同時,也可以在戰爭過程中逐漸握緊權力,擴大影響。
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同時梁太後也試圖以這種方式發泄不滿。挽回顏面。
莫名其妙的傳言。讓她的處境很尷尬。甚至連兒子都頗有微詞,梁太後甚為無奈。
做女人難,做守寡的女人更難,做手握大權的守寡女人最難。
一個柔弱的女子,想要在虎狼環伺的西夏站穩實屬不易,還能夠如目前這般如魚得水,更加不容易,梁太後的也算得上是女中豪杰了。
這次出兵宋朝便可見她的魄力。梁太後的想法很簡單,想要借此機會找回面子。打壓宋朝,從而謀求更大的利益。
有李復圭這樣的向導在,西夏對于宋軍在邊境上的一系列部署都了如指掌。故而有針對性的發起進攻,效果非常不錯。從一開始,西夏便有勢如破竹的意思,初期成果非常不錯。梁太後也因此信心滿滿……
數百年來,西夏人已經習慣成自然地意識到一個事實,他們覺得宋朝人懼怕自己。所以只要不太過分,宋朝絕對會息事寧人了的。
事情果然如此嗎?果真會按照梁太後預料的那般發展嗎?
消息傳到汴京城。皇帝趙頊勃然大怒,生氣歸生氣。事情該如何解決才是最重要的。
隨即此事被擺上朝堂,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宋時期,皇帝的權力沒有那麼大,如此重大的事情無法自己決斷。何況趙頊也沒有那個魄力,涉及到戰爭想要乾綱獨斷,是需要考慮風險和責任,哪個皇帝敢拿自己的江山社稷開玩笑?何況趙頊太過年輕,肩膀還有些稚女敕。
也許以前,他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許敢于做出什麼決定。可是在林昭一案上,他的表現實在不好,雖說最後巧妙的遮掩過去,但是朝中大臣卻多少都听說了一些事情。威望受損的情況下,趙頊不得已低調了許多。
還是听听群臣的意見,如此才可以更好的聖裁。
可有時候听群臣意見也是個麻煩事,事情剛一擺出來,大臣們便立即分成兩派。
主戰派和主和派,一如既往的的局面。
主戰派的意思很明確,西夏是宋朝的臣子和附屬,而今卻公然反叛,大舉進攻宋朝,乃是以下犯上,必須要予以嚴懲。否則大宋朝的尊嚴該往哪里放?大宋朝在西北的利益也會因此受到損失。
一句話,必須盡快出兵反擊。
主和派也是有說辭的,他們認為西夏之所以出兵,是因為李復圭莽撞在先,主動進攻西夏,從而破壞了宋夏之間的和平局面。從道義上來講,宋朝先是對西夏冊封,然後出兵進攻,乃是言而不信的舉動,西夏有此反應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一句話,宋朝理虧在先,如此情況下更需要的是講和,並非開戰。用他們的話說,已經有錯在先,事情更為復雜了,不能一錯再錯,讓事情更加麻煩。
當然了,主和派一如既往的一個觀點。如果真的全面開展,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為嚴重。西夏進攻不就是為了一個顏面,為了錢財嘛。給他們都是了,花錢免災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何必要較真呢?
朝堂上立刻涇渭分明,分成兩派,對峙十分明顯。
說來也巧,主站的大多是舊黨官員,這些人都是以氣節著稱的。他們對顏面看得極為重要,尤其是國家尊嚴更是容不得挑釁。一旦退讓,勢必會讓西夏氣焰更加囂張,越發的得寸進尺,情況將會更加糟糕。他們義正言辭,引經據典,侃侃而談,態度十分堅決。
相對來說,主和的大都是新黨的官員。他們之所以由此看法,除了財政方面的考慮之外,是有一些私心的。
一旦開戰會是什麼後果不言而喻,有一點最為明顯,開戰之後國朝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西北。國家的一切都需要為戰爭服務,尤其是軍費錢財這一塊,支出耗費更大。要知道他們現在是在主持改革變法,處處都是需要花錢的。
如果開戰,國家財政勢必會被戰爭所捆綁,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改革變法的推行。或許其中有人是在擔心如此對于變法成效的影響,也不乏許多人是擔心他們在變法中的利益會受到損失。
當然了,這也與戰爭的規模有關系。規模小。花錢也就少。規模若是大了。可能內政方面的許多改革多半會停滯不前。
故而,這件事如何決斷,不同的人注定會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動機和理由絕對不是那麼純正,考慮國家之前,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這也很好的迎合了一部分有「恐夏癥」的官員,故而支持者著實不少。
皇帝趙頊很是無奈!
他的為難之處正在這里,他是有雄心壯志的,按照最初熱血上頭的憤怒。他是很想出兵開戰的。可是轉念一想,不免又有許多的顧慮,此一戰打贏了還好,若是打輸了呢?這是自己登基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若是戰敗必須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對于以後的軍事謀劃,大臣與戰士們,甚至包括自己的信心都是大有影響。所以趙頊不得不慎重,說實話,他現在當真沒有必勝的把握。
他最初的想法是隱忍,等過幾年繼續實力之後。然後再好好的教訓西夏。寄予厚望的便是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可目前為止。變法的成效著實說不上。不過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趙頊倒並未因此失去信心。
此番有所顧慮也正是因此,他不想因為開戰將變法終止,或者是因此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眼下,對他而言,變法才是第一要務。
可是西夏的動作的確有些太過分了,按兵不動?如何能咽下這口氣呢?對于自己的顏面和威望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仁宗一朝,向來是以和平著稱的,很多時候都采用息事寧人的態度。除了慶歷年間,範仲淹和狄青在西北有些動作之外,相對來說都是息事寧人。
如此雖然天下太平,可一直無所作為,在對外方面難免為人所詬病。說實話,趙頊有些看不上爺爺的作為。
他希望效仿的是太祖太宗這樣大有為的君主,甚至超越他們。第一次見到王安石的時候,他便讓王安石評價唐太宗。由此可見,李世民是趙頊的偶像,一個有宏圖大志般的君王豈能承受這等屈辱?
也許,有人說唐太宗也有汴橋之恥,可以發憤圖強,一雪前恥。
可是趙頊的處境不一樣,他們父子是過繼過來的,是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繼位的。若是不能超越前朝的仁宗皇帝,會讓人看不起的,地位和顏面都會大受影響。
仁宗皇帝去世尚不足十年,英宗在位短短四年毫無建樹。故而所有的壓力全都在趙頊身上,他有種急于求成的想法,故而在任何事情都不敢松懈。
西夏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壓力也是機會。一方面可能是變法因此受影響,一方面是關系到自己的權威與尊嚴,當真難以權衡。
結果听了半天的大臣意見,還是個左右為難。
此刻趙頊滿腦子都是西夏這件事,故而並未注意到,朝堂上已經是涇渭分明,各執一詞十分明顯的局面。黨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逐漸開啟,可是趙頊根本沒有察覺。也沒有注意到這會帶給大宋朝什麼?故而也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當然了,雖然是如此,也有一些中立的官員。有些人是為了中立而中立,不想攙和其中,明哲保身。有的則是地位超然,根本不需要明確的站隊。
趙頊暗嘆一聲,看著下面的爭論不休的臣子。如此爭執下去,何時才能有結果?
底下的官員各執一詞,可是幾位宰相和重量級臣子都沒有說話。
「曾公亮,你以為如何?」
集賢殿大學生曾公亮可是當朝首相,他的意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營救林昭之後,曾相公的聲勢更勝往昔,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也不再像是之前那樣的平庸低調,可是插手一些事情。
滿朝文武都明顯察覺到曾相公的復出,以前的他大都是在王安石的陰影之下,而今他則是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首相。
其實曾公亮最開始是偏向王安石這一邊的,韓維最初向趙頊推薦王安石的時候,當時的參知政事吳奎出言批評王安石。曾公亮則比較客觀的維護,在以後的事情上也對王安石多有支持。
尤其是變法開始之後,新法沒有條文。反對者都很多。曾公亮往往是采取一種默許的態度來表示支持。以至于呂誨上疏彈劾王安石十宗罪的時候。還提及宰相之中只有曾公亮支持。
那段時間,曾相公儼然是王安石的伙伴,支持者。可是時間長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曾相公的心態和想法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最直接的便是對新法的失望,和蘇轍、陳升之一樣,對變法的認識和態度都有了轉變。已經三年了,新法有什麼成效?反倒是將大宋朝弄的烏煙瘴氣,很多地方更加的混亂不堪。情況也更加的糟糕。
作為首相,曾公亮對全國的情況更為了解。他沒有王安石的那種執拗,故而看事情更為全面。尤其是林昭上書提及青苗法的弊端,曾公亮更為大為觸動。林昭當時是地方官,青苗法的具體推行狀況自然最清楚不過,再者,他是王安石的親信,連他都覺得有不對,事實可見一斑。從那時起,曾公亮開始動搖。態度開始轉變,只是勸阻有用嗎?
曾相公只能報之以無奈的微笑。要是有用,文彥博和司馬光還用得著被迫離開你汴京嗎?即便自己是首相,又有什麼用呢?只是出陳升之那般退縮也不是辦法,必須要做點什麼,從熙寧三年開始曾相公開始有了這個想法。
加之隨著變法的推行,王安石變得越發的強勢,影響和權勢都越來越大。使得曾公亮的權力和地位不斷下滑,首相也變得有名無實。曾公亮嘴上不說,可心底里自然是不痛快的。故而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更加堅定了,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來復出。
林昭的案件無疑是個絕好的契機,王安石因此受到牽連和打擊,曾相公所扮演的角色不突兀,恰到好處,順理成章的介入,然後順理成章的復出。
今日站在朝堂上,曾公亮一直沒有發言。或許他對軍事不太懂,可是政治和權謀方面卻是老手,下面的人到底在爭執什麼,他一眼就看清楚了。
曾相公覺得,這又是一個契機!
「陛下,臣以為該出兵反擊,打擊西夏狼子野心,捍衛我大宋疆土與尊嚴。」
曾公亮的話,立即在朝堂上引起震動。首相的建議,絕對是有分量的。
在曾公亮看來,西北的局勢必須要遏制,花錢買和平可以,要是要有底線的。不能讓西夏這樣得寸進尺,必須要振奮一下士氣,然後再坐下來談。
再者,曾公亮也是想要借此,讓變法暫時緩和。也許官家和王安石都該冷靜下來,狂熱散去之後再慎重考慮一下。基于內政和外交的需要,都需要出兵開戰。
趙頊神情微微一動,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曾公亮和以前不一樣了。要是放在以前,他的話不會講得這麼直接,沒有一點圓滑甚至模稜兩可的感覺,也就意味著沒有絲毫回旋的余地。曾相公的發言,無疑是讓主戰派佔了上風……
「王安石,你以為呢?」趙頊有些無奈,最信賴的王安石是什麼想法也很重要。
百官也頓時來了精神,這何嘗不是一次曾相公和王相公的正面交鋒呢?結果可能直接影響到以後的朝堂局面,故而眾人都拭目以待。
「臣以為該出兵反擊,給西夏沉重一擊!」王安石的回答讓許多人大跌眼鏡,驚訝不已。包括趙頊在內都有幾分不可思議,原以為王安石會堅持主和的,畢竟這樣對變法是有好處的,卻沒想到他竟然主戰?
他們都忽略了一點,王相公是新法的領導者,可更是一個有血性,脾氣剛強之人。更為重要的是,王相公有理想有抱負。對于宋朝的疆域問題,他可不是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樣簡單的想法。而是想要恢復漢唐昔日舊境,抱負是何其遠大不言而喻。
這樣一個人如何能容忍邊境被敵國這般蹂躪進攻呢?西夏的行為無疑是極大的挑釁,王安石覺得是還擊是很必要的。
因為在他的構想之中,遼國是最大的敵人。欲戰勝遼國,必須要先斷其右臂,也就是西夏。沒有了西夏的策應,遼國便沒有那麼可怕。同時,沒有了西夏的牽制,宋朝也就可以全力以赴對遼作戰了。
雖說眼下還不到全面與西夏開戰的時候,但必須要遏制其氣焰,否則將來出兵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尤其是這次,西北邊防岌岌可危,若是陝西四路有個什麼閃失,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尤其是李復圭在西夏,他的存在更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同時也深深刺激著王安石的內心,正是因為他的力挺才導致如此局面,李復圭的巨大破壞他是有責任的。
局面已經造成,必須要盡可能的挽回,出兵是必須要的。沉重打擊西夏不說,若是能將李復圭也繩之以法就好了。說實話,王安石真想當面問問,昔日正直忠義的好友何以會變成如今這幅模樣?
曾相公和王相公意見相同,不謀而合,大臣什麼是什麼反應已經不言而喻了。趙頊無奈一笑,答案已經有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