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遷武家窯
清朝光緒22年即公元十九世紀1896年是中r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的第一年。這一時期中國的國情︰一是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合法化;二是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三是國內連年發生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災害。這就使得中國處于兵荒馬亂,狼煙四起,民不聊生,任人宰割欺凌的悲慘年代。
這個時候在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之地的甘肅省天水地區,它和全國一樣,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饑寒交迫之中。
當年蟄居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舊稱關子鎮)南靈村王家小莊的王氏三房頭長子王雲海,雖然他是一位普普通通農民,可是在這些普通農民之中卻是一位腦子比較聰明,思想比較活套開化,看問題也比較遠見一點的農民。
在他心里想象外面的世界肯定很j ng彩,一定要比這里光明的多。于是就下定決心懷著對未來有一種美好憧憬,冒著踩虎尾踏ch n冰這樣的危險,拿起一根扁擔兩只籮筐,毫不猶豫的將兩個兒子王奮武和王順武一頭裝一個,肩擔吱悠吱悠發出的聲音像一支快樂鄉間小曲,伴隨著告別了家里其他親人離開故土,和妻子開始了流離顛沛新的生活。
他就是這樣冒著生命的危險,經數月長途跋涉,沿途乞討輾轉數地流離轉徙,先後落腳于甘肅省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的莫家岔、撈壩灘、徐家嶺、白馬山灣杏樹莊子等地。這樣的幾經周折,最後才停下了疲憊的腳步定居在武家窯村白馬山灣杏樹莊子,結束了奔波的艱難生活。
落腳之後,于是呼一家人就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當時在他的思想上認定這樣一個理︰那就是說雖然這里地處偏僻山區,山大溝深雨水少,山是和尚頭,滿坡雞爪溝,雨水貴如油。
但是這里可是世外桃源呀!其優越條件比較多,比如,首先這里不受兵荒馬亂擾,人身安全有保障;其次就是人少地廣博,豐收一年可食數年。所以他從此就堅定了信念,發誓要在這一片荒涼貧瘠的武家窯這塊土地上,憑借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勇敢,開墾良田重建家園發家致富,一定要使全家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他剛一開始時和妻子、次子王順武三人在這塊土地上開荒種田,讓長子王奮武去當地姓隆的一家人家放羊掙工錢。一年之後召回長子,全家人齊心協力,頭頂烈r 彎腰曲背,面朝黃土背朝天,吃大苦耐大勞,流大汗的墾荒種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這人,話也說的堅定,活也做的扎實,以非凡的智慧和膽魄,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在不幾年的時間里跌宕起伏,反復磨礪,汗滴灑下,辛勤勞動終于換來了收獲的果實。將一無所有的一個新家,發展成為一家在當地算得上是很好的家庭。終于實現了月兌離貧窮的心願,過上了吃得飽穿得暖的好r 子。
此時的他修建起來了一處在白馬山灣,又一處在武家窯街道北路口,有幾顆大小窯洞和幾間土箍窯(箍窯是我們那里獨特的地方民居),而且非常適用,又比較漂亮好看的兩處新居。整個家園看起來寬敞而又氣派,並且收拾的整整潔潔,干干淨淨。這個時候的家境殷實,已有土地百畝,有騾有馬,有牛有驢,羊成群,豬雞滿圈,糧食滿囤,果菜滿園,糧、油、肉自足有余,家用和農用工具都齊全。兩兒子也都前後相繼娶了媳婦。
這時的王雲海非同以前的王雲海了,而是功成名就事業有成兒孫滿堂,r 子過的如蜜甜的王雲海了。成功的喜悅也讓他此時此刻心里覺得有些滿足感。心里在思謀著,現在已經發家致了富,而且也為王氏家業的以後興旺發達奠定了一定的良好的根基,所以就應該享受享受了。
王雲海「百年」之後,其長子王奮武當家做主。
王奮武的原配妻子何氏,因生孩子母子兩不幸雙亡。後來他娶續配李氏,續妻她比前妻更是非常的潑辣能干,她有一雙半大不小的腳,走起路來雷厲風行,干起活來特別的利索。她不僅針線茶飯好,而且農活照樣也是行家里手,她真的可以說是好比「大力士進鐵匠鋪樣樣拿得起」。
可是讓她心里非常難過,也讓全家人非常遺憾的一件事兒,那就是由于她經常忙于屋內屋外活計,常常忘記給自己一歲多的兒子喂n i,致使兒子夭折。後來因病她再也未生育,這就造成了她終生無親生子女的悲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她這樣一個讓全家人人尊敬,人人愛戴的大好人,在1950年8月的一個夜晚災難降臨在她身上,不幸突然命歸西天。那天夜晚正在熟睡中的她,突然被狐狸偷吃雞的雞叫聲驚醒。她急忙披了件衣服就往外跑,一只腿剛跨越門檻外還沒來得及跨出另一只腿時,被突然坍塌的崖面土打倒在地,並深深埋在下面。當全家人把她從土中刨出時人已氣絕身亡。大家嘆氣,哎!真是好人命短呀!過世之後據人們傳說,她生前在家中院子的周圍,四處偷偷埋藏有很多的銀元。
但因為我的父母也相繼雙亡,空空的莊子讓給外姓人家住進,所以此錢財有可能被落入了外姓人之手中?在我認為這是天意,說明我兄弟兩沒那命得到此財富。
王奮武當掌櫃時,在妻子李氏和嗣子王連的協助下如虎添翼,從而使王氏家業又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比如新開了一家車馬店兼斗鋪,新蓋了幾間土木結構房屋。此時我們王家已是人畜興旺,生意興隆,糧滿倉,生活富裕,家族勢力和家庭實力在不斷壯大「對著門縫吹號,名(鳴)聲在外」。在當地已經成為富裕戶之一。
王奮武因患肚子痛病而去世之後嗣子王連自而然而成為家中掌櫃,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擔,成了家中頂梁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年輕有為的他與前輩不一樣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加上做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多年務農經商積累的實踐經驗,審事度時和多智多謀的頭腦,以及他x ng格直爽辦事利落的個x ng和身體魁梧紳士風度翩翩的氣質。
之所以有了這些良好的條件素質,再加上他勤奮好學,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腦勤、腿勤、手勤,這樣以來更使得他在繼承父業管理好王氏家業上得心應手。
他尤為在管家理財上更勝前輩一籌。在他的j ng心主管經營下,王氏家業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高峰時期。無論是在農業方面,商業方面,家庭生活方面,還是在家族實力、勢力和威望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和壯大。這個時期又新修建起來一個中藥鋪,一座榨油坊。
這時候的王氏家族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更加的人丁興旺,事業發達;有錢有勢,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滿的陣勢。在當地已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之家,令世人敬仰羨慕不已之家。
實踐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忘記自己祖先的後代是沒有前途的;一個因循守舊,不奮發圖強的後代也是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依賴過去家族名望的後代更是沒有前途的。窮則思變,勝則不傲,只要肯登攀,就會更上一層樓,勝利一定會屬于自己。
我想,如果說讓我們的後輩們了解了本家族形成發展進程的歷史,無疑定會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會增強他們對社會、對家族、對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繼承和發揚老祖宗在為國、為民、為家發展、生存而孜孜不倦的那種頑強拼搏j ng神的。以至于會激發後輩們再接再厲為國、為民、為家增光添彩的信心的。
這113年,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耤口鄉南靈村王家小莊,遷移到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的王雲海這一支系王氏家族,歲月更替,截至公元2011年7月1r 止,從四口之家的人口,繁衍生息到今天共6代,62人,其中男x ng37人,女x ng45人。今現尚存者(包括娶來的媳婦)有70人,男x ng31人,女x ng39人,析22戶。其中從農村農業戶籍轉為非農業戶籍的有6戶,13人。暫住城市的有6戶,17人。以男為主(不包括出嫁姑娘)前後遷出榆中縣戶籍的共4戶,12人。他們分別定居在陝西省西安市1戶。河北省邯鄲市區1戶,甘肅省蘭州市1戶,甘肅省民樂縣1戶。家族人學歷、職稱和職務︰大專以上10人,會計師1人,工程師1人,中級教師2人,處、科級領導4人,干部6人,公務員5人。
二武家窯王氏宗族祖籍
覓尋王氏祖先的足跡,梳理清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氏後裔的分布脈絡,這是我多年夙願,也是我們族人所期盼的。20世紀70年代初我就開始著手收集這方面資料。其方法最早是去找我們村莊健在和知情的那些老者們,與他們同炕而眠,同桌而食,共話家常,從中了解了大量口碑資料。
後來就用書信的方式與各地同宗、同族、同胞們取得聯系進行詢問。再後來就是四處搜集地方資料及先人遺跡來翻閱核實,就這樣從中去獲得有關史料。總而言之,我一定力求要做到對資料考證準確無誤。
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這不是件我原來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容易做的一件事情,的確深深感到是一項非常艱難、復雜、麻煩而又責任重大的一項工程。
不過在我來說,不管怎麼樣,既然已下定了決心要做的事情我就要一定做下去,尤其這是編纂自己祖先的足跡,哪怕就是再苦再累不但要做下去,而且必須做到使它應有的真實x ng、可靠x ng、實用x ng,並且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那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韋營鄉武家窯村白馬山灣王氏家族祖先的祖籍究竟在何處?是不是就是我在《百家姓辭典》中查看到的,所記載的全國有名望的21處王姓中甘肅省天水地區這一處的血親後裔呢?
在1973年8月我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山丹軍馬場回榆中縣探親期間,專門為我們的家史走訪了我們村莊上我稱呼他為姑舅大大的一位姓何滿頭銀絲的老先生。
當得知我的來意之後,他j ng神為之一振,因此對我所提出的問題非但沒推辭,而且還非常熱心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他帶著一種回憶的表情(愛回味是老人的一大特點)詳細地給我說︰「這麼多少年來,還沒有一個人到我跟前提及過你們王家的家史呢?要說就我們這一代的人啊!知道你們王家家史的,現在也就只剩下我和你三伯父母王英、基俊英三人了,如果說再沒人問及此事的話,那我們就帶到土地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