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坐在湖邊遮陽棚下釣魚。
雲茉茉自知自己沒有什麼耐性,所以釣魚竿純粹是擺在哪里湊數,心思更多的反而是放在幾個孩子的安全上面。
雖然這個度假區的安全措施還做得很到位,但是幾個孩子比較還小,而且天性好動而又總是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她還是多注意一些。芒
蕭楚辰在教幾個孩子釣魚的秘訣,並由此引申出人生的道理。
「爸爸,為什麼我總是釣不到魚呢?」在看到父親已經釣了兩條魚之後,大兒子蕭謄有些焦急地問到。
「听過「姜太公釣魚,願者上勾」的故事嗎?」蕭楚辰慈愛地撫著大兒子的頭微笑著問到。
大兒子搖了搖搖頭,二女兒和小兒子也好奇地轉過頭來看向父親。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里,誘騙魚兒上鉤。
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里,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格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再釣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呢?有些事情是不能太急,急了反而會適得其反。就像我們現在釣魚一樣,你越急,就會表現出來,不是來回走動,就是經常去拿魚竿來查看。這就會讓本來有意要上鉤的魚兒察覺到危險,而不願意再吃魚餌了,就釣不到魚了。所以要釣魚,最高境界就是讓魚兒自己上鉤,我們在放好餌之後,耐心地等著收成就可以了。而且有時候我們釣魚也不是真正為了能夠釣到魚,而是為了一份好的心情。就像姜太公他釣魚也一樣不是為了釣魚,而是為了釣王和釣!」
幾個孩子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多少也明白了釣魚是不能心急,有時候釣魚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能夠釣到魚!
于是各個支著小腦袋,耐心地等著。
終于有浮標動了動,是小兒子的,他依然支著下巴等著。
「弟,你的魚上鉤了!」
「沒有,魚兒剛在聞味道而已。」小兒子仍然支著下巴說到,沒有要去動魚竿的意思。
蕭楚辰看向了小兒子,眼里露出了贊賞而又含著些許擔憂的復雜眼神。
論靈性,三個孩子里小兒子是最好的,幾乎可以說天賦異稟。
但是這種心性的人,是大好大壞。
雲茉茉則沒有蕭楚辰想得那麼遠,她只是覺得小兒子很聰明而已。
最後幾個孩子在大人的協助下都相繼釣到了魚,開心得直拍掌。
那個晚上,他們休息的時候,雲茉茉問到,
「孩子們都這麼小,你說的那些大道理,他們根本就听不懂!」
「三歲定終身,孩子現在雖然還听不明白,但是以後長大了,慢慢就會參悟到。」蕭楚辰淡淡地笑著說到。
其實他也不要求孩子們能夠一下子就記住他說的話,只是由于身為他家的孩子,只要這一二十年蕭氏集團不會因為他而衰敗,那麼他們早晚都要承繼他的事業。
而這份重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擔的起。
所以提前訓練,寓教于樂是為了他們以後做好準備,這樣以後他們要接手的時候,才不會覺得措手不及。
像現在有時候他周末要加班要開會的時候,也會帶著大兒子去,讓他在一旁觀禮。
晚上,他們就坐在二樓的陽台上欣賞郊外的星空。
「爸爸,這里的星星比家里的大顆!」二女兒對父親說道。
「因為這里的空氣比較好,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會覺得星星比較大了。」蕭楚辰解釋到。
「那以後我們就搬到這里來住吧!」二女兒稚氣地說到。
「等我和你爸爸退休了,就搬到這里來住!」雲茉茉附和著說道。
蕭楚辰淡笑無語。
這里無論是空氣還是環境都適合養生,如果退休後能夠在這樣的地方養老不失是一種享受。
而對于孩子來說,這里太過與世隔絕,不利于他們的成長,配套的教育也沒有辦法跟上。
一家人躺在星空下,數著星星,說著與星星有關的故事,濃濃的溫情彌漫開來。
在遠離塵囂之後,這里多了一份靜謐和舒心。
輪到了雲茉茉講故事了,她從來沒有研究過星空過,沒有辦法講蕭楚辰那種含知識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星空故事,就只好講那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說到了牛郎織女後來分開了,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通過烏鴉搭建的鵲橋相會一次而已。
「媽媽,為什麼是烏鴉搭的橋卻叫鵲橋呢?」大兒子突然冒出這樣一句。
雲茉茉一下子就卡殼了!
是啊,為什麼烏鴉搭建的橋卻叫鵲橋呢?
「因為你媽媽總是將喜鵲認成是烏鴉!」蕭楚辰笑著解釋了一句。
「哦,那是喜鵲搭建的鵲橋了哦!」大兒子了然地點了點頭應到。
雲茉茉額頭上頓時冒出了三條黑線,極為郁悶。
「我說是烏鴉就是烏鴉,反正他們是在烏鴉搭建的鵲橋上面相會!」雲茉茉強詞奪理地說到。
「是烏鴉,是烏鴉!」幾乎是不約而同的他們父子女四個人一起點頭應到。
雲茉茉一下子黑線更多了,幾乎是滿頭黑線。
因為她居然從兒子和女兒的眼神里看到了兩個字——幼稚!
于是雲茉茉徹底崩潰了!
——20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