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鳳陽這種防御空虛的狀況,在以前也並不是沒有引起一些有見識的明朝官員重視,可這些重視意見報到朝廷以後,卻被明朝朝廷給忽視了過去啦!
自從農民造反軍首次進入河南以後,其實鳳陽的安危已經引起了一些官員們的注意。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已預感到不妙的前景,上疏朝廷請增兵設防鳳陽。他說︰南京、鳳陽、承天,都是皇帝陵寢所在地,乞請敕令淮撫楊一鵬做好提防準備,以防流賊東犯。
而兵部尚書張鳳翼也意識到這一點,奏請崇禎皇帝敕令鳳陽巡撫、東撫操江加強要害地區的防守。
可這時候明朝也已經到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地步了,不是迫在眉睫的事,就很難得到崇禎皇帝和朝廷內閣六部的絕對重視。所以在下發了一張公文,讓鳳陽加強防御以後,明朝朝廷是什麼事也沒有做。
可就算是朝廷不重視,如果鳳陽地方自己重視起來,自力更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行啊!可看看鳳陽這里是怎麼樣做的吧。
太監楊澤和衛軍指揮侯定國酷虐成性,苛待士卒,引起士兵強烈不滿。在崇禎七年十二月,也就是吳世恭率領汝寧軍在河南南部到處滅火的時候,這里的守軍竟然舉行了兵變。而起來造反的士兵,一舉殺了上司衛指揮侯定國。一時間,鳳陽軍無主將,兵心渙散,根本是無心防守。
崇禎八年正月十六日,張獻忠、掃地王、太平王率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潁州城外。猝不及防之下,穎州失守。潁州知州尹夢鏊在戰斗中身受重傷墜水身亡。
而在這次守城戰中,穎州本地人,八十五歲的前任兵部尚書張鶴鳴和二弟張鶴騰、三弟張鶴齡組織鄉紳。招募士兵,拼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
于是農民造反軍將張鶴鳴倒掛在樹上,用亂箭射死,張鶴鳴的兒子張大同不忍見父親慘死,扒在張鶴鳴的尸體上被殺,張鶴騰、張鶴齡以及一百多名鄉紳同時被殺。
這是農民造反軍造反以後殺死的首位明朝六部高官。張鶴鳴也是天啟初年的風雲人物,當年熊、王之爭時,他支持王化貞並懷疑熊廷弼有通敵的嫌疑。與熊廷弼掐得不可開交,後因廣寧之敗被彈劾下台。
而當魏忠賢當政時期,張鶴鳴復出為南京兵部尚書。在崇禎初年處理閹黨時,張鶴鳴被視為魏忠賢集團的人,被清理出局。所以硬從政治派別來排隊。吳世恭應該和張鶴鳴是一黨成員。當然,就算到了現在。吳世恭還搞不懂什麼閹黨、東林黨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與東林黨骨干侯恂家打得火熱。
可雖然張鶴鳴是被崇禎皇帝清算的,但其還是很忠于大明朝。就是這位前兵部尚書組織民壯竟然才守城了半天,這倒是有些紙上談兵的嫌疑。
而穎州的失陷,在皖北引起強烈震蕩。臨近州縣紛紛采取措施加強守備。要知道現在是元霄節剛過去,節日的喜慶還留有余波。所以為了防止農民造反軍的密探混進城,太和等縣作出決定︰嚴禁再在城中游賞。全城恢復宵禁。
可是鳳陽的情況又是怎麼樣呢?因為鳳陽離潁州有著四百四十里。駐守鳳陽的太監楊澤就認為農民造反軍還遠著呢。他與往年一樣,照例歡度元宵佳節,街上照樣笙歌盈耳。而留守朱國相與知府顏容喧也是同樣,忙于節日應酬。根本無心鳳陽的防御。
而鳳陽本地的民情又是怎麼樣的呢?雖然鳳陽這里是明朝皇帝的老家,可是有首鳳陽花鼓流傳到了現在,就是那首「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在當時也確實是真實情況。除了有黃河奪淮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里是明朝皇帝和很多勛貴的老家。
那些皇莊和勛貴莊子兼並土地就不用去說了。還因為要修繕皇家建築和為那些勛貴勞作,鳳陽本地的百姓要比其他地區多上幾倍的徭役。當然,鳳陽地方官府也是趁機斂財,暴征了幾倍的徭役征發銀,使得當地百姓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那些皇帝對于家鄉人確實有些不太好。
所以在崇禎四年十一月,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奉命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寫的奏疏里,就報告了鳳陽地區衰敗的景象。最後錢士升的請求也並不高,要求減免一些鳳陽的賦稅。
可是,崇禎皇帝唯恐鳳陽開了先例,各地起而效尤,因此他不作正面答復,只批上一句「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屢旨」,就用空話搪塞了過去。
所以就在張獻忠部圍攻穎州的時候,就有鳳陽的窮苦百姓相邀農民造反軍入鳳陽。並且他們都很熟悉當地的情況。畫圖造冊給了那些首領,什麼地方有明軍?哪一家富裕?都是向張獻忠等人交待得清清楚楚的。
有了內應那就更好辦啦!于是在攻下穎州以後,張獻忠等首領準備采取遠程奇襲的作戰方法,巧取鳳陽。而在這以後,也成為了張獻忠部攻打城池的一種慣用伎倆。
這些首領密遣壯士三百人,化裝成為商賈、車夫以及和尚、道士、乞丐等,在那些內應的掩護下,分別進入了鳳陽城內,分投各宿。又命令部隊以非常隱蔽的方式,晝夜不停,快速行進,繞過沿途的府州縣,直驅中都鳳陽。
而這一決策的依據是︰農民造反軍已經完全了解了鳳陽的兵力。知道鳳陽守軍力量薄弱,留守司只有四個衛所的兵力。同時這里是明朝中都,在政治上有著很大的影響。
崇禎八年正月十九日,在鳳陽官員和守軍的目瞪口呆之下,農民造反軍精銳三萬突然出現在鳳陽城之下。明朝中都鳳陽告急。
直到這個時候,鳳陽官員和守軍才開始準備著作戰,並且向著各處派出了求救的信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