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
位于東亞核心位置的海城(原上海),是最高委員會國之一,中國的經濟重鎮,也是整個太平洋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自21世紀起,得利與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中國國力的上升,其全球經濟地位一直名列前茅,雖然在珍珠鏈計劃達成後其實體經濟規模下降了3/5,但是城市的虛擬經濟卻在zh ngf 的大規模改革後有了極大的提升。也因此,數個世紀後的海城,其經濟地位仍然處于全球經濟城市第七。此外,聯邦第二軍校的中國分部,就設于海城。
《珍珠鏈計劃》
21世紀末至22世紀初,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地球南北兩極的冰蓋消減了達到80%以上,全球海平面上升了近50米,數十個島國失去了國土,而其造成的舉國移民問題,與隨之而來的種族沖突,資源分配社會問題也讓全球zh ngf 傷透了腦筋。直到當時聯合國頒布的《環境移民與南極可使用土地分配法案》的出現,才總算是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作為當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也是海平面上漲的受害者之一,無情的天災並不會因其強大的國力與政治地位而給與特殊照顧,而結果則是,整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都幾近淹沒。為了與自然抗爭,也為了保護自己的沿海經濟帶,中國zh ngf 頒布並執行了「珍珠鏈」計劃,而這一計劃的成功施行,對當時被環境問題弄得叫苦不迭的各國zh ngf ,起到了示範作用。也因此,在空間站上,向萬仞之下看去之時,人們可以發現在各個大洲邊沿的淺水海域中,有著一串串如珍珠般閃耀的城市群,點綴點綴著蔚藍的海洋。
珍珠鏈計劃基本方針為︰運用強大的的工業實力與材料科學,在被海水威脅到的城市的邊沿,建造一道厚度至少在10米以上的生物玻璃幕牆,以標準圓形為基準,將整個城市籠罩其間,以抵御海水的侵襲。
此外,各國zh ngf 還可以根據當地海水深度,天氣狀況,城市建築高度,與資源等情況,自行決定城市上空是否采用全密封的結構。而沒有全密封的城市,因力學原理所要求,需要在其幕牆頂端邊緣之間,構築一個巨大十字型受力架,以抵御外圍海水強大的壓力。而海城,因為其建築高度等原因,成為了非密封城市的典型代表。
《環境移民與南極可使用土地分配法案》制定始末
「這是總統納希德提出的想法,是我們面對環境變化形成的挑戰所持有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馬爾代夫國土海拔現在甚至超不過海平面一米。如果海平面稍微在上漲一點,那麼馬爾代夫的國民就將葬身海底。我們總共有198座島嶼,大壩的保護作用馬上就要失效了。納希德先生考慮,我們應該建議一項基金用于國民今後的遷移。」——馬爾代夫計劃和國家發展部長易卜拉欣•侯賽因•扎基(2012/2/1)
由于全球溫室效應造成的海平面上漲,各大洲近海平原皆被淹沒,歐洲,亞洲,大洋洲許多島國也不得不進行環境移民,其中大部分目標為當時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以及非洲南部。但是移民中造成的種族,社會,資源分配等等問題,都給各國zh ngf 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一些移民國家的自身認同問題,與被移民國家對其的身份認定的失位,造成了嚴重的國際糾紛。連年的國際裁定,也令聯合國國際法庭的法官們傷透了腦筋。
直到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的科爾博提出議案,「運用南極融冰後的可使用土地,來解決領土糾紛環境移民問題」後,法案的雛形,才終于產生。
隨著法案的探討,五個常任理事國都表示贊同與無異議,剩下大多數聯合國成員國,也都表示同意。而異議者,如荷蘭與孟加拉國,本想以「因為南極大陸自融冰後,其自然條件雖然達到可居住條件,卻仍然難以令人滿意」為由,試圖否定法案之合法x ng,但是在常任理事國的彈壓之下,也只能表示對法案的接受。
《環境移民與南極可使用土地分配法案》基本內容
根據各國被淹土地之面積,可以依照比例在南極可使用土地上進行劃分。在移民初期,則由聯合國予以適當指導與協助,幫助移民國適應南極環境。而後期,將由本國籌集資金,進行南極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此外,南極土地資源之收益,由當地移民國使用65%,而剩下35%則以會費形式,上繳給聯合國人道主義救援署。
PS︰因南極土地資源有限,時任常任理事國的,中,美,俄三國並未就被淹領土問題,要求在南極劃分領土,而是以其為條件,在聯合國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研討會,會議內容,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