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袁世凱倒台之後,中國大陸上就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各個地方的集權zh ngf ,由于失去了zh ngy ng的控制,便紛紛利用自己手中的軍隊,牢牢的把握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起了土皇帝。在北方,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曹錕、李純、陳光遠、王佔元等,控制了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地;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控制了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地;再加上奉系軍閥張作霖,晉系軍閥閻錫山、傅作義,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庭榮,整個中國被分成大大小小好幾塊。除了這些軍閥,還有以孫中山為首的護法勢力,聯絡了桂系和滇系軍閥,以廣東為根據地,同北方的皖系相抗衡。
在歷史上,直系軍閥是英國人的代理人,而皖系、奉系和晉系軍閥,更傾向于r 本人,不過由于劉芾的穿越和台灣的撅起,r 本人連續遭到打擊,國內經濟一蹶不振,雖然在這幾年中獲得了美國人的大力扶持,但是仍然沒有太大力氣去插手中國的事情,所以r 本人只扶持了一個奉系作為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人,皖系和晉系轉而投向了美國人的懷抱。
在這些軍閥中,除了張作霖和閻錫山之外,其他的幾乎和南海聯邦都有接觸,尤其是離海南島和台灣島比較近的桂系軍閥陸庭榮、滇系軍閥唐繼堯以及孫中山所領導的部分護法軍。在這些接觸中,各地軍閥們最想要的無非就是聯邦的槍支彈藥以及軍艦大炮,不過按照劉芾的指示,聯邦zh ngf 只答應與對方進行正常的貿易往來,一切軍火生意免談。
不過,聯邦在與這些軍閥交易的時候,並不是以貨易貨或者貨幣購買,因為這些軍閥手中哪點有數的資金,都攢著擴充軍備呢,根本不可能拿出來購買糧食、藥品、煤炭等物資,而聯邦與其交易時收取的報酬是人!
其實也不能直接說是人,那樣不就成了奴隸買賣了嗎,聯邦按照數量,向與其交易的軍閥提供相應的貨物,而這些軍閥所需要付出的就是允許聯邦zh ngf 派遣人員,到其管轄區內設置招工點,並對招工點的安全和秩序予以保證。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在買賣人口,只不過手法更婉轉了一些,手段也更柔和。聯邦招工點的人並不強迫當地人來應聘,只是開出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當地的閑散勞動力去聯邦工作或者入籍。而當地軍閥能用他們最不缺的人口來換取相應的物資報酬,而且人口數量流失的並不很多,他們雖然知道長此下去也不妥當,但是為了眼前的利益,也就顧不上那麼長遠了。
由于國人眷戀家鄉和土地,聯邦zh ngf 的招工並不是非常順利,2年多的時間里,總共從大陸南方幾個省,只招收了不到100萬人,而付出的物資卻非常多,不過聯邦zh ngf 並不心疼,也不覺得冤,因為聯邦的糧食產量非常高,除了向歐洲的戰區販賣之外,剩下的也足夠支付這些軍閥的胃口,而且由于糧食的大量輸入,南方很多地區的糧價越來越低,這樣導致種田的農民的收入也越來越低,最終就是入不敷出,破產了事,而這些破產的農民和因為戰亂逃荒的流民都是聯邦招工的主要對象。
除了在大陸上招募移民之外,聯邦zh ngf 還在大陸上開辦了一些小型的商業店鋪和小型的工廠,在大城市里販賣一些聯邦的高檔產品和生產一些諸如打火機、香煙類的小產品。這些產業都是聯邦zh ngf 投資開辦的,而且大多是內務部和軍情處直接負責的,一般當做一個正常的買賣做,一半當做情報機關的常駐點。而且聯邦zh ngf 並不鼓勵去大陸投資做生意,因為那里的政局不穩定,私人的投資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除了中國大陸上繼續亂糟糟之外,歐洲也亂成了一團,繼美國參戰之後,雖然美國的軍隊不太好用,但是憑借著其強大的制造業和生產能力,把各種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運上了歐洲大陸。本來由于俄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退出戰爭而更顯頹勢的英法等國,依仗著美國人的強力加入,很快就緩過勁來,並對德國展開了積極的反攻。
由于德國人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的軍事實力,在他們看來,美國就算是參戰,光是動員和準備工作就需要1年到1年半時間,等到那時候,英法兩國應該已經在德國陸軍的強力進攻和德國潛艇的無限制潛艇戰夾擊下投降了,而美國的參戰也就變得無所謂了。誰承想,美國人為了他們在歐洲的利益,短短半年時間就向歐洲大陸運送了幾十萬部隊和大批的裝備,並且由于美國的參戰,原來處于中立狀態的中國、希臘、巴西、古巴、利比亞、泰國和一些南美國家都紛紛加入了協約國的陣營,這使得德國人有點扛不住了,畢竟他們已經在歐洲上血拼了2年多了,就算是鼎盛時期的德國,也禁不住這麼多國家一起上啊。
在1917年後半年,同盟國的生鐵產量下降到了1500萬噸,而協約國達到了5000萬噸;鋼產量同盟國為1600萬噸,協約國達到了5800萬噸;煤炭產量同盟國為3億多噸,而協約國達到了8億多噸。雖然這些數字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是在一場無法快速結束的戰爭中,這些數字往往代表著戰爭的最後走向。
到了1918年ch n天,美國已經在法國戰場上投入了100萬的美國士兵,他們會同法國和英國的部隊,把德國人的190個師牢牢釘死在法國北部的戰線上,使得德國人無力再前進一步,而英國人則騰出手來,在非洲和中亞等地,把德國人的勢力一掃而光,進一步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
趁著德國人有些支持不住的時候,南海聯邦通過其中立國的地位和與英法等國達成的協議,拼了命的把一船一船的大米、鋼材、煤炭、藥品、紡織品運向歐洲大陸,並用它們與歐洲各國換取大量的貴金屬和外匯再返回亞洲。另外,由于英國和美國的造船廠在初期無法彌補被德國人潛艇所擊沉的商船數量,所以聯邦的3座造船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訂單,不僅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儲備,還為聯邦培養出了大批的造船工人。由于船舶制造是一個綜合x ng的高端產業,所以這些船舶制造還間接的為聯邦的很多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並從一個側面,幫助了聯邦工業和制造業的升級換代。
國內的企業吃飽了,那麼zh ngf 的稅收就增加了,從09年開始,劉芾就開始刻意把自己名下的產業與zh ngf 慢慢剝離開,這並不是說這些產業掙的錢都讓劉芾裝自己兜里了,劉芾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慢慢的讓聯邦zh ngf 正常化,不要過于依靠某個人或者某個集團去生存,而是應該能夠自己做到收支平衡。
當然了,劉芾也不是一點都不管了,他把他的一部分收入都投入到銀行中去,然後利用這些資金,對中小企業發放低息和無息貸款,慢慢的扶持這些小企業成長起來,然後這些企業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利潤,zh ngf 也就會跟著獲得更多的稅收,等于變向幫助這個新的zh ngf 慢慢的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
除去拿出一部分錢來發放貸款,劉芾的收入中有多一半都投入到了聯邦的幾個主要的研究所中,這些研究所大多是從1888年就建立在基隆的研究所轉變分化出來的,現在它們的研究項目更多,更明確也更燒錢。聯邦zh ngf 每年拿不出太多的資金來維持這些研究項目,因為聯邦zh ngf 管理的地方越來越大,需要開發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各種建設都需要大批的資金,所以,這些研究所的研究資金基本都是劉芾在自掏腰包,不過劉芾並沒有什麼怨言,以他一個穿越者的腦袋是很明白科技的力量的,他還有很多想法需要依靠研究所去完成,所以,每年,從山德魯集團和施耐德石油公司轉來的大筆分紅,都被劉芾投到這些燒錢的研究項目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