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雲錄 第一百五十章 國家科研基地

作者 ︰ 薩瓦斯托波爾

霍洛島,位于棉蘭老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面積894平方公里,是一座火山島,島上有河流、植被、死火山,地質結構穩定,人口稀少,主要是一些本地漁民在上面生活;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科研基地,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島並不在主航線上,所以封鎖周圍海域對周邊的影響不大,島的位置處于聯邦版圖的中部,更利于安保工作;還有,這個島的地質結構很穩定,氣候上也沒有大風大雨,還有充足和河流和淡水供應,很適合建立一座不大的小城市;另外,這里離棉蘭老島和加里曼丹島都不太遠,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沒有什麼難度;最後,這里的人口非常少,土地面積又很大,征用起來比較容易,對于以後的預留空間也足夠。

既然霍洛島這麼合適,劉芾大筆一揮,批準了這個提案,正式宣布霍洛島被聯邦政府征用,整個島嶼和周邊10海里之內都屬于禁區,任何人沒有國防部和內務部簽發的特別通行證,都不能接近這個禁區,違者就不是罰款坐牢的問題了,很可能會被巡邏的艦艇當場射殺。

按照計劃,霍洛島上將建立中型港口、船塢、飛機跑道、機庫、2座火力發電廠、自來水廠、燃料倉庫、物資倉庫、公路、鐵路、住宅區、實驗室、科研大樓等等,基本就是一個小城市,不過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這個城市被劃分成了上百個區塊,各個區塊之間是相互隔離的。除非經過特別批準,一般的情況下,這里的人員都是不能自由進出其他區塊的。國防部和內務部專門在島上成立了一個管理機構,對外叫國家能源管理處,負責專門管理島和協調島上的一切事物,這座島從此也就在南海聯邦所有的地圖和行政區域劃分中消失了。

雖然這個取名為國家能源基地計劃的國家科研基地建設項目非常耗費聯邦政府的資金,但是從聯邦總統到聯邦政府部門都沒有發對這個計劃的實施,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聯邦各級官員都對聯邦以科技發展水平成功立足于世界一隅從內心里表示了認可,如果不是聯邦擁有了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先進的科研產品。那麼就很難對抗以英美為首的世界列強的進攻和壓制。所以,在聯邦政府和聯邦總統對于科研這一塊的投入上,很少會有人出來反對。

在這種舉國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援下,聯邦政府管轄的幾十個研究所都可謂是成果累累。它們不僅在軍事科技上為聯邦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還在各種基礎研究項目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比如材料、冶金、電子、化工、生物、遺傳等。這些科技有的可以用于聯邦的國防工業,有些可以用于聯邦的制造業、農業、醫藥業、石化工業、礦業、鋼鐵產業上,不僅加快了聯邦的軍事實力發展。還加強了聯邦的經濟實力,因為這些高科技產品在一段時間內是世界獨有的,不存在各種形式的競爭,利潤率非常高,它養活了聯邦大大小小的工廠和企業,還為聯邦換取了大量的外匯和稅收,是南海聯邦能夠越發展越壯大的首功之臣。

不過在這些科研機構的光環之下,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那就是劉芾。作為一個聯邦最高領導人,他可以說是這種科研模式的締造者,從台灣獨立時期起,他就不惜余力的從歐美各國招募研究和技術人員,然後投入巨資為他們創造一流的科研環境,最重要的是,他提供的很多物品和想法,都成為當時還處于起步階段的各個研究所的重要發展方向,依靠著這些遠超本時代的實物和想法,再加上充沛的資金,才使這些研究所很快得到了研究成果,再依靠這些成果,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員加入到其中,然後再產出更多成果的,成為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但是劉芾的這些思路和想法,一般人是接觸不到的,只有那些科研人員們才清楚,這位連高等數學和元素周期表都不會、電子和原子都分不清的國家元首,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為他們提供了正確的研究方向,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次能夠證明劉芾最開始提出的研究方向是錯誤的,所以,聯邦政府管轄的絕大多數研究機構的科研負責人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有了什麼新發現或者新思路時候,馬上去找劉芾,認真听取他的意見,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認可並給指出具體的研究方向,那麼這個新發現和新思路就肯定是正確的,只要沿著這個方向走,最終就可以得到研究成果;如果劉芾也不清楚或者提不出什麼建議,那麼這個新發現和新思路就很可能是一個無用或者錯誤的東西,除非有必要,各個研究所都不會再在這上面投入什麼過多的精力了。

劉芾本人對這種方式非常反對,因為他的腦子里能夠想出來的東西都是後世里見過或者听說過的具體成果,其中的過程他並不知道,比如說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究,他只知道最終會是一個什麼大概模樣和功能,但是如何實現這些功能,需要用到何種技術和學科,他並不清楚,所以他不建議這些科研人員太把自己的意見當回事,那樣很可能會耽誤一些重大的發現和成果。

但是他的這些意見一次次的被科研人員們忽略了,因為現實里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他的預言和建議就是對的,而他又不能說為了證明自己的反對是對的,故意不去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告訴這些科研人員,以至于到了今天,劉芾的大部分時間里,處理的都是一些和研究課題有關的事物,而他的本職工作,只能交給副總統去完成,為此,劉芾授意聯邦政府增選了2名副總統,和原來的徐增亮一起,承擔起大部分的總統日常工作,而得到解放的劉芾,則變成了聯邦的科技部長,整天流竄于各個研究所之間,像一個神棍一樣,整天對著那些科研人員發表著他的預言。

其實劉芾對于這種工作更為喜歡,他從骨子里就不是一個政客,對于政府里的工作絲毫提不起興趣,在他看來,那些天天斗心眼玩平衡的差事哪有這種四處忽悠人當半神的工作爽快啊,而且那些科研人員大多都是死心眼,他們只關系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對于劉芾這種知識水平的人如何知道與他自身知識水平不相符的東西並不在意,可能在他們看來,只要別人比自己知道的多,那肯定就比自己知識淵博,因為只有這樣想,才符合邏輯,所有搞科研的人,邏輯思維都是本能。

除了這個國家科研基地中的科研機構之外,聯邦還有很多家私人性質的研究所,它們大多隸屬于某個企業或者私人財團。和國家資助的這些國有科研機構不一樣,這些私人研究所不搞基礎理論研究,只對這些企業所涉及的領域進行研發,然而這些研究所更像是國家科研機構的下游分支機構,每年里,國家科研機構都會把一些得到許可的研究成果免費提供給具備研發能力的對口企業,並提供部分指導,然後由這些私人研究機構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再由這些私人企業進行生產銷售。

一般來講,這些科技含量比較高的產品的銷路都很好,利潤率也很高,這就逼得那些大型私企們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完善自身的研發能力,以便在同行業的競爭之中獲得更多的科技扶持,這也讓聯邦國內的私人企業家們慢慢的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那就是最賺錢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與其在生產數量和成本上與國外商品打價格戰,不如去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搞出自己的獨特產品,去掙這種低競爭高回報的舒心錢。(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海風雲錄最新章節 | 南海風雲錄全文閱讀 | 南海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