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麥克阿瑟這位西部戰區總司令來說,歷史上他的二戰之初就是菲律賓元帥,正是由于他的指揮失誤,導致了菲律賓的美軍飛機和轟炸機大部分被r軍摧毀,結果他和他的駐菲美軍被r本人打得丟盔棄甲,結果7萬多人投降了r軍,他卻帶著家屬跑到了澳大利亞,還美其名曰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
一直到1943年之後,美國太平洋艦隊重新恢復了實力,經過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2場主要的海戰,擊沉了r本聯合艦隊的多艘主力航空母艦,而r本國力已經無法彌補這些戰爭損失的情況下,他才帶著他的部隊開始在太平洋戰區反攻r本,最終攻佔了r本本土,獲得了二戰中的極高榮譽。
但是在美**隊、裝備都全部超過r本,且r本國力衰退,軍隊得到不必要的補充的情況下,隨便找一個不是軍事白痴的合格軍官指揮,都不會比他做得差到哪里去。不過他也有他的優點或者說優勢,那就是他是西點軍校的校長,他出身將軍世家,他本身又參加過一戰,在個人經歷、家庭背景、軍方的關系上都比較深厚,所以他能夠更好的協調當時太平洋地區盟國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戰將,而是一個類似于政客的平衡者。
然後我們再說說另一位美國名將艾森豪威爾,他在二戰歷史上也是美國有名的五星上將之一。不過他在1943年之前基本沒打過什麼像樣的仗,當他帶著美國的10萬大軍登上北非去解救讓隆美爾揍的找不到北的英軍時。德國已經在斯大林格勒損失慘重,無力再支援遠在北非的德軍,他才憑借著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與英軍一起開始對德軍進行反攻。
而那個讓他聞名于世的諾曼底登陸,與其說是由他指揮,不如說是由他或者他背後的美國贊助的一次必勝的行動,他並不是憑借著他卓越的指揮才能當上盟軍司令的,而是因為他和他的國家是盟軍最大的贊助商,就像後世一些電影拍攝一樣,你不讓贊助方的制定演員當主角。那贊助方就不給你投錢。你的電影就拍不下去。
那時候的德國已經是風燭殘年了,東線的蘇聯消耗掉了德軍最精銳的部隊和大半的戰爭儲備,就算是盟軍不在歐洲大陸上登陸,光用海軍封鎖德國、用空軍轟炸工業城市、向蘇聯提供足夠的物資支援。光憑蘇聯一個國家。就能把德國打回原形。所以艾森豪威爾同他的國家一樣,不過是個投機得非常準確的投機者。
最後再說下美國的另一位名將,喬治.巴頓。這位美國的裝甲集團指揮官與前兩位比起來,那真是強太多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確實是一位軍人,是依靠著戰功升上來的,是具體的戰役指揮者。
他從北非登陸開始,一直都在與德軍和意大利軍隊作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他那非常具有個性的指揮方式,也證明他不是一只政客,而是一位職業軍官。但是他取得的所有勝利,大部分都是面對弱旅,就連北非打敗隆美爾的德軍也是一樣,當時的隆美爾得不到後方的支援,也沒有足夠的補給,眼看就要打敗了英國人,結果美國的幾萬士兵開著坦克就沖上來了,本來他對抗英軍就不屬于碾壓,靠的真是德軍的素質和指揮藝術,在強弩之末的時候踫見一直沒上場在旁邊看熱鬧的美**隊,只能說是心有余而而力不足了。
但是巴頓作為一名二戰的名將還算是勉強合格的,畢竟他真刀真槍的在北非和歐洲同德**隊戰斗過,雖然當時他面對的德軍已經不是真正的德軍了,真正的德軍都凍死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上了。
如果說真的要憑借二戰的名將的話,英法美三國的陸軍將領可以稱得上合格的幾乎沒有,只有蘇聯的陸軍將領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二戰中與德國精銳陸軍一對一較量過,並且最終沒失敗的。注意啊,這里講的是沒失敗,因為他們也沒贏,他們最終的勝利主要是靠群毆,靠消耗,不是打敗了德**隊,而是拖垮了德國的軍工體系。
同樣道理,在亞太地區的r軍也不是被打垮的,而是被拖垮的。在1943年之前,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在亞太,這兩支軍隊基本沒有遭遇過對手,那個時候能和r德主力正面對抗的,並且還能夠獲得勝利的,才算是真正的名將。我們看看二戰歷史上有嗎?勉強算有2次,一個就是蘇聯軍隊和他們的將領,一個就是當時中國的淞滬會戰和遠征軍,單獨在戰役層面上計算,他們才是名將和勁旅。
前面費了這麼多話來講美國陸軍這時代的名將們,並不是要湊字數,而是想把作者本身的觀點說出來,讓讀者更清楚作者的思路,免得大家看了之後會說︰哎呀!!!那麼多二戰名將、未來的五星上將,你用你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這麼容易就把他們給打敗啦,很不合理。
其實不是,真的不是,這些名將們在當時的陸軍將領中恐怕連法國那些打了敗仗的將領的經驗和指揮才能都比不上,因為美國陸軍在當時的其實時期就是個存在軍隊,不光在世界範圍內排不上號,就連在美國國內,也距離海軍差很遠。就連使用著同時代武器的r本軍隊都可以把他們趕的像兔子一樣,以俘虜俘虜幾萬人,使用著超出時代水平武器的聯邦軍隊為什麼不能碾壓他們呢?作者覺得不碾壓才不合理。
ok,扯完了閑篇說正題,美軍的攻勢就這麼開始了,他們居然敢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讓步兵突前,炮群開火,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只要是略微喜歡軍事的男孩子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這些開火的炮群即將遭到聯邦飛機的轟炸,跑都沒地方跑。
事實上,戰爭的進程和普通軍事愛好者想的沒什麼不同,當美軍大量飛機開始在斯卡吉特河方面南側出現的時候,聯邦海軍和空軍的飛機就已經開始升空了,聯邦守軍的策略非常簡單,就是在防線前方25公里之內,不能出現美軍飛機和地面部隊,發現了就是戰斗機迎戰和轟炸機投彈。
雙方的戰斗機越聚越多,最高峰的時候能夠有上千架飛機在防線南側的天空上纏斗,而美軍的地面炮群,已經等不了制空權的爭奪了,紛紛開始向斯卡吉特河北側的聯邦軍隊防線上開始射擊,而聯邦守軍的120毫米自行火炮也根據聯邦空軍的觀測數據開始向美軍的炮群反擊。
當時美國陸軍主要裝備的支援火炮大概有這麼幾種︰m2型105毫米牽引榴彈炮、m1型155毫米牽引榴彈炮、m1918式155毫米畜力牽引榴彈炮。它們的射程最高也就在20公里出頭,那還需要加大發射藥包的裝藥量,一般不會采用這種方式。
而聯邦陸軍裝備的120毫米自行榴彈炮由于采用了中型坦克的地盤承載,所以在重量要求上並不是很苛刻,炮管就可以加長到40倍徑,射程也可以達到23公里,並且移動非常方便,可以打了就跑。
見到美軍炮群開始開火,聯邦海軍和空軍的攻擊機就開始出動了,它們幾架為一隊,在偵察機和戰斗機的無線電指引下,向著美軍的炮群所在地發起俯沖轟炸。美國陸軍航空兵在數量上不佔優勢,質量上更是完敗,雖然美國飛機可以獲得一部分地面高射炮的支援,但是由于受到了另外一個困擾,雙方的戰機還是以10︰1左右的比例交換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