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r 後,萊蕪縣城的禁嚴解除,整座縣城都恢復了z y u。這一次的z y u,是真正的z y u。
大街上,老百姓們充滿了喜悅,他們知道,他們再一次成為了漢人統治下的百姓,所有人爭相述說著虎賁團的鐵律如山、愛民如子,同時述說著各種新政的好處,王君道的形象徹底地深入到了老百姓中間,被廣為傳頌。
而早在昨天晚上,王君道已經領著虎賁團南下進攻新泰縣城,這一次,他留下了徐劍的第二連駐守萊蕪城,招兵買馬,訓練新兵,同時坐鎮萊蕪,實行新政,漸漸將萊蕪縣各鄉村的地主土豪打倒,將土地分發到戶,同時組建民團。
而從萊蕪縣城收編的三百j ng悍巡防營士兵則被編入了虎賁團中,隨軍南下進攻新泰縣,王君道這樣做大有深意,一是可以讓徐劍的第二連徹底在萊蕪縣城放開手腳,不用分兵駐守這三百巡防營士兵,防止三百j ng兵炸營。二是因為每下一縣就會讓虎賁團留部隊駐防,有了這三百人的加入,可以保證虎賁團的作戰人數不減少。三是可以通過行軍與戰斗,讓這三百收編的巡防營士兵快速融入虎賁團。
萊蕪縣到新泰縣只有不到八十里的路程,深夜急行軍,虎賁團僅用了七個小時便趕到了。
天還在黑蒙蒙的,新泰縣攻城戰便開始進行,依然是特戰隊員做先鋒,先是突破城門,隨後是斬首行動,控制縣衙。
天亮的時候,新泰縣城便徹底被王君道納入囊中。
整整一天,在王君道的親自指揮和崔景略的貫徹執行之下,新政開始深入人心,最終,貪污**的知縣被槍斃,縣丞因為政績不錯,被扶上了知縣的寶座,當然,現在不叫知縣了,改叫縣長。
這一戰,王君道繳獲了黃金二萬余兩,白銀五十余萬兩,其余珍寶物資無數,同時收編了新泰縣巡防營二百五十五個j ng悍士兵,虎賁團再次膨脹到了一千多人,第三連、第四連、第五連也變成了第三營、第四營、第五營!
塵埃落定之後,王君道找到了崔景略,對他說道︰「老崔,萊蕪縣和新泰縣各種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兩座縣城之間的廣袤地帶,礦產資源多達幾十種,其中主要有煤、鐵、金、銅、 、石灰石、白雲石、花崗石、木魚石等,尤其是煤和鐵,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而且這片地區水資源豐富充足,我打算將這部分地區d l 出來,建立一個鋼鐵、能源基地,將其建成我們的鋼鐵煤都,同時建立成我們的第一個工業基地。」
王君道深知這一片地區的資源情況,後世這里名為鋼城區,是山東省真正的「鋼鐵煤都」,如今他正需要這樣的一個工業基地為自己提供大量的鋼鐵,打造各種新式槍支、各種大炮、各種武器,這片區域就是他最好的選擇,他可不會將其放過。
「團長是打算讓我將這個鋼鐵煤都建立起來?」崔景略忍不住問道。
「是的,具體的c o作規劃我會慢慢給你,你也自己多想些東西,同時我會將泰安府所有有能力的工匠都集中過來,各種人才也任你取用,各種技術我全部提供,你只需要盡快將這塊工業基地建立起來。」王君道點點頭道。
「團長給這片地區取個名字吧。」崔景略直接道,人才不缺,資源不缺,工匠不缺,勞力不缺,技術不缺,他根本沒有任何問題。
「就叫鋼城區吧,別稱就叫鋼鐵煤都,它d l 于各縣之外,直接歸我管理。」王君道毫不思考地道,這地方在後世,就叫鋼城區,他自然懶得再用其他的名字。
「好,我會盡快將其建立起來的。」崔景略點點頭道。
「嗯,到時候我會將第一兵工廠搬到鋼城區來。」王君道又接著說道。他要想征戰天下,一個兵工廠可不行,還需要第二個、第三個……直到第N個兵工廠建立,而且他知道,雞蛋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里。
「我這就去準備。」崔景略點點就轉身離去了,他是那種一旦決定了就會立刻去執行的人,絕不拖泥帶水,這也正是王君道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崔景略離去之後,王君道忍不住嘆了口氣,喃喃道︰「人才還是太少了啊,看來我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機構才行,人才離不開科技,科技離不開教育,教育要從女圭女圭抓起,科教才可以興國啊。」
王君道忽地想到,如今自己控制的這些區域,正好是從古到今文化氛圍最濃郁的地區,文盲率遠遠低于其他地區,誰讓這里是泰山腳下呢?誰讓泰山那麼有名呢?還有泰安西面的肥城,那在古代可是真正的君子之國啊。
想到這里,王君道忽地意識到,若在泰山腳下,以泰山之千古風采,直接建立軍事學校,政治學校,將那些學識淵博卻報國無門的人招進去苦修一番,讓他們效忠于自己,那今後豈不是有用之不盡的人才?
還有,若是成立一個百家學院,開設百家學科,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電子、天文、地理、文學等等學科全部容納進去,同時召集在百科方面都有些造詣的人才進去苦修,那最多幾年時間,自己豈不是有各種行業的大批量人才?而且還是都效忠于自己的人才,這多好啊?
而如果實行義務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讀書識字,學習百家學術,那麼全民文化水平那就能成倍成倍的提高,這是多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啊?
王君道有些慶幸自己選擇的根據地是這從古到今文風盛行的泰山之下,而他的骨干起源于義和團,又將尚武之風徹底帶進了這塊膏腴之地,那麼要不了多少時間,這塊地區就將文風武風徹底倡行,呈現百家爭鳴之勢,那時候文化昌盛,國民勇武,何愁大事不成?
王君道忽然有種仰天長嘯的豪邁感覺,他恨不得立刻就大干一場,重現漢唐盛世,重開百家學說,讓漢文化徹底興盛起來,他不喜歡中庸之道,那雖然是治理國家的良好手段,但卻會讓整個民族的文化慢慢僵化,失去進取之風。
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成了一家之言,如果沒有相互批判,相互攻擊,相互踫撞,那又如何能進步?
王君道知道,悠悠華夏,幾千年歷史,看似文化昌盛,事實上,自從秦朝之後,華夏文化就開始停滯不前了,不為其他,就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漢武帝之後的兩千多年歷史,縱觀華夏,甚至沒有提出一種新穎的有創造力的學說,全部都是在延續儒家的那一套東西,甚至到了後面,把儒家最初的很多東西都曲解掉了,變得面目全非。
王君道很清楚,儒家那一套學說,無論治國還是治軍,都是剽竊了法家、兵家、墨家、縱橫家、農家等學派的東西,若僅憑儒家那套禮儀之術,不要說治國治軍,就是生存都成問題。
華夏的文化,只有在ch n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巔峰!
中庸之道,也許是短時的和平之道,但卻不是真正的長盛之道,真正的長盛之道,只有競爭才會形成,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各家學術相互爭鳴,相互競爭,才能相互提高,才能產生出新的學派,才會讓人民產生開拓創新的j ng神,若是一家獨大,那就是自取滅亡,只會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超越,而且很容易消亡。
這一點,華夏的歷史就給予了很好的證明,五胡亂華,漢文化幾乎毀滅,蒙古鐵騎滅宋,崖山之後無中國,滿清入關,踏遍萬里河山,將明朝兩百多年恢復的漢文化踐踏得一文不值!
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歷史。
儒家那套東西,若是剛剛產生的時候,還好,那是純徹的,但是傳了幾千年後,因為統治階級的支持,沒有哪一家學術能與之相爭,使其失去了競爭對手,但是儒家真正的學說只適合做禮儀官。
儒家學說,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技不能發明,農不能生產,商不能富裕……儒家要想治國,就要借用其他的東西,那就等于是在他本來的那張純淨的紙張之上添加了其他的東西。
最後的結局,只會導致那張純淨的紙張面目全非!
這便是幾千年歷史,儒家會多那麼多百無一用,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書生,還有那些不事生產,只會品頭論足的酸儒!
殊不知,兩千多年前,孔子聖人文可以著書立傳,武可以舉千斤巨門,騎可以躍馬奔馳,sh 可以百步穿楊,孔子的弟子更是有大批文武雙全的人物,其中更有技工、富商等等。
真正的儒家學說,並不是鄙視其他學說,也不是看不起各個階層的人,而是與其他學說相互踫撞,相互牽制,最終齊頭並進。
想到這里,王君道忍不住心中悲哀︰也不知道幾千年來,那些把孔子奉為至尊的腐儒怎麼會那般輕視技工、那般看不起商人?
看不起技工、看不起商人、看不起農民……那與看不起孔子又有何區別?
可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最初的理念根本就不是要想凌駕于百家之上,更不是想罷黜百家,而只是創建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罷了,儒家真正的核心理念其實也是尊重諸子百家的,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便是最好的證明!
只可惜幾千年來,那些書生只知道捧著聖賢書,咬文嚼字,卻不曾想著向古之聖賢那樣想著去開拓進取,去創造新的東西,這就是華夏民族在今天缺乏創造力的最根本原因,因為華夏的文化,在百家爭鳴之後,就已經徹底走向了衰落!
儒家獨大,看似可以讓天下太平,實則文不成,武不就,不可能讓朝代長存,這便是中國幾千年來,朝代頻繁更替的一大原因,想想自ch n秋戰國之後,有哪個朝代的歷史能超過三百年?但夏商周三朝,無論哪一個,歷史都在五百年以上!
王君道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想這麼多,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感慨,但是他知道,既然他來到了這里,那麼他就不會讓歷史再度重演。
(ps︰這一章,是皇風的個人觀點,支持的朋友,在書評區知會一聲,不支持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但請不要人生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