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貌似扎堆死人…唉!)
相比于前兩位君主的平安離世,張玄靚則完全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隨著張瓘成為前涼權臣,其y n險暴虐的一面亦漸漸暴露,祖宗留下的章法被他統統丟進火爐,在處理政務時,僅憑自己的喜好來判斷。
這就觸動了另一個利益集團︰宋混。上文提到過,宋混誅張祚,立張玄靚,功在張瓘之上。但宋混為人耿直,為了顧全大局,他極不願意與張瓘過招,不料,宋混的隱忍反被張瓘當成了軟弱可欺。到最後,張瓘甚至想除掉宋混,然後廢張玄靚自立。
有了這個意圖,張瓘開始在姑臧集結兵馬,短短數天,數萬人涌向姑臧,姑臧小城頓時熱鬧非凡,只是,這份喧鬧無非是戰場廝殺的前奏罷了!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宋混兄弟就算是傻子,也該知道自己成了人家案板上的肥肉。宋混立即召集府中的侍衛,總算湊夠了四十多號人。這幾個人是遠遠不夠的,趁張瓘不注意,宋混溜出了城。
宋混來到城南,開始策反張瓘的軍隊(宋混只是輔國將軍,沒有直接指揮戍邊部隊的權力),為了增加策反的籌碼,宋混搬出了太後的懿旨︰「臣受太後之托,特來召集大家誅殺逆臣張瓘,想為國立功的隨我來!」
士兵們听到要誅殺張瓘,頓時來了j ng神;又听說是太後的命令,于是,挽起袖子紛紛表示願意加入,不多時,宋混身邊聚集了兩千多人。人數雖然不多,但政治目的達到了,本來,城外的將領們對城內的情況一無所知,宋混一通忽悠讓他們疑惑了,到底哪個才是逆賊啊?萬一押錯寶就賠大了!
于是,他們采取了比較穩妥的觀望態度,幾萬大軍從當事人瞬間變身觀眾。趁此機會,宋混率領兩千多人直奔城內。張瓘手頭沒多少人,但無論他怎麼喊,城外部隊就是不進城,
宋混的士兵很快包圍了張瓘府第,張瓘和兄弟張琚被捕,不久後被滅族。
宋混得以執掌大權,此人對張氏忠心耿耿,處理政務也很有一套,涼州獲得了極為短暫的安寧,但好景不長,宋混身染重疾,涼州上空的y n雲又開始聚集。張駿遺孀馬氏非常著急,就帶著小孫子去府中探視,希望宋混把後事托付給一個值得托付的人。
宋混說道︰「臣隨先王征戰多年,深受先王似海恩情,不料而今r 暮西山,若太後不嫌棄,就讓臣弟宋澄接替臣的職位吧!宋家當盡心輔佐皇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太後點點頭,流著淚答應了宋混的請求。
宋澄雖然沒有乃兄之才,但處理政務倒也清明,但不久即遭人妒忌,其中就有右司馬張邕,張邕是張瓘的弟弟(怎麼留下了這麼個禍患!),與宋家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以宋澄「專擅朝政」為名,起兵征討。
宋澄雖然身為領軍將軍,但對打仗不太感冒,很快為張邕所殺。張邕比宋混狠得多,宋混還留了根獨苗,張邕則吸取前者教訓,將宋家斬草除根(諷刺啊!)。宋澄死後,大權落在了皇叔張天錫手中。
馬太後急火攻心,不久便去世了,張玄靚尊庶母郭氏為太妃。涼州的政局更加混亂了,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劇烈震撼著前涼的根基。這些矛盾主要由兩派主導︰以郭氏為首的後派;其次是以張天錫為首的實權派。
兩派不斷發生摩擦,逐漸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首先動手的是郭氏,她和大臣張欽相互勾結,密謀鏟除張天錫,不料風聲走漏,郭氏等人反而被殺。隨著最後支持者的死去,張玄靚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不久後,張玄靚被暗殺,張天錫自立為王,時年十八。前涼前後為期十年的動亂宣告結束。這是一場橫掃全涼州的大動亂,張祚、張曜靈、張玄靚三位涼主被殺,無數股肱之臣死于非命,對國力的消耗更是無法計算,前涼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但涼州的命數還有整整十年。待十年後再說罷!
公元367年,由于常年的為國c o勞,慕容恪處在了燈枯油盡的邊緣,但是,燕國的錦繡江山還離不開他,慕容恪已經成為了一面旗幟,一種象征,只要他活著,前秦和東晉就不敢染指燕國土地。但現在,大旗即將倒下。
慕容恪對國內形勢了若指掌,也正因為如此,他對身後事深感擔憂︰慕容暐無實權;而擁有實權的慕容評為人多疑,不堪大任;羊鶩終究是外人,也不可能給與他皇族權力。于是,慕容恪向皇帝舉薦了一個人︰慕容霸。並反復囑托慕容暐,一定要重用此人,燕國江山全系于此人身上了!
說完這一切,慕容恪猝然長逝,年僅四十七歲。
慕容恪生于公元321年,就在同一年,祖父慕容廆被東晉zh ngf 任命為遼東公,燕國踏上了近半個世紀的強國路;十八歲那年,石虎發兵三十萬進攻棘城,燕軍苦守半月,最終撤軍,慕容恪以兩千士卒,痛擊十余萬敵軍,並斬首三萬;同年十二月,慕容恪率七千騎兵,于三藏口擊敗麻秋三萬眾,斬首兩萬一;341年,慕容皝發兵高麗,勝利後以慕容恪為渡遼將軍,威懾高麗;三年後,慕容恪掃平宇文部,隨後與冉魏在中原展開大戰,將冉閔斬殺。
……
慕容恪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無一敗績,再加上慕容俊的信任,逐漸使燕國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能與東晉比肩的大帝國。
當之無愧的十六國第一名將!
明代《廣名將傳》如此記載︰
燕慕容恪,深沈有略。皝授以兵,從征參酌。使鎮遼東,寇不敢作。嗣雋親之,立功不薄。雋死暐孤,復以後托。有謀中原,桓曰大錯。慕容恪存,憂方如昨。慕輿根誅,內外錯愕。恪獨安之,使人把捉。罷朝而歸,養親為樂。臨死薦賢,報恩急著。忠孝若斯,才應兼學。
慕容恪一死,前秦和東晉馬上調集軍隊,打算進攻燕國。在這種背景下,桓溫開始了此生第三次亦是最後一次北伐。北伐之前,桓溫還要解決一下內患,確切地說,是一場小小的內亂。
內亂的始作俑者是司馬勛,司馬勛從關中退回來後,把軍隊駐守在梁州(司馬勛每次作戰失利,都把部隊拉到這里整頓),桓溫忙于戰事,一直沒工夫搭理他。梁州經過司馬勛的數年經營,兵強馬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時間一長,司馬勛割據自立之心漸生。但由于周撫坐鎮益州,司馬勛一直不敢輕舉妄動。但這一年,周撫去世了。
周撫去世的第二天,司馬勛自稱梁、益二州州牧,加成都王,舉兵反叛。司馬勛經劍閣古道入川,不久即包圍成都,坐鎮成都的是周撫之子,周楚。周楚一面堅守城池,一面向桓溫求救。
桓溫于是派鷹揚將軍朱序支援成都,次年,擊敗並生擒司馬勛,後者被押送至荊州,不久被殺,川蜀之亂遂平。
這場戰爭規模不大,但涌現出一位頗具傳奇s 彩的將領︰朱序。正是此人,在多年後的秦晉淝水之戰中,以一種很奇特的方式立下不世戰功。
接下來是桓溫第三次,亦是東晉最後一次北伐,北伐的目標是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