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江山 關于五斗米道

作者 ︰ 凌霄俠士

()東漢順帝(126-144年)年間,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張陵背井離鄉,來到了民風純厚、山川秀麗的蜀地,入居鶴鳴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修煉,以求長生之道。張陵本大儒,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並吸收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創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名)。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張陵開始在巴蜀一帶行醫傳道,百姓師從者甚多。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之;張衡死,其子張魯仍傳其道。世稱「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即「天師」張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經過他們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五斗米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儀式、方術及組織制度。[4]

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時,巴蜀一帶興起了張道陵開創的五斗米道。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七月,五斗米道首領——張修在巴郡率眾起義,攻佔漢中部分地區,以配合東方太平道策動的黃巾軍大起義。[5]考二者源流,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皆出自黃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術為教義特征。不過五斗米道出現于巫覡盛行的區域,與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術祭禮s 彩更濃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儀禮。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領導的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不能在社會上公開傳播,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不斷發展壯大,遂成為道教正統。後世論及道教的創立,一般都認為是從張道陵開始。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稱為「鬼卒」,骨干稱為「祭酒」,並以「治」為傳道單位。張道陵死後,傳其子張衡,衡死後,傳子張魯。東漢末年,魯據漢中,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c o。西晉後,五斗米道逐漸分化,一部分傳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動于農民中。東晉時五斗米道領袖孫恩、盧循領導了長達十余年的農民起義。北魏時,嵩山道士寇謙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

,創立新天師道。此後五斗米道改稱天師道。並得到太武帝的贊許。唐宋以後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張世系,以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中心,是為江南各符道派之正宗。

西晉武帝泰始(265-274年)時,陳瑞在蜀中傳播五斗米道,「徒眾以千百數」。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範長生的支持下,率領天水、略陽、扶風、始平、武都、y n平六郡流民數萬人,在益州綿竹(今四川省德陽東北)起義。起義軍大敗西晉官軍及地主武裝,進圍成都。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陣亡,其子李雄繼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稱「成都王」,又次年改稱皇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漢政權據蜀中凡歷六世47年,「事少役稀,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可謂又一塊安樂太平之域,其業績可與張魯時代的漢中五斗米道政權媲美。

與此同時,隨著張魯家族及其大批教民被迫北遷長安、洛陽、鄴城三輔之地,五斗米道也由巴蜀、漢中一帶向北方及江南廣大地域流傳,並獲得了很大發展。東晉時,五斗米道不僅擁有廣大下層民眾,而且得到了上層豪門士族的崇奉,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五斗米道世家,如瑯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等,並將五斗米道改稱天師道,共尊錢塘人杜子恭為首。

杜子恭死後,其弟子瑯琊人孫泰繼為道首。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孫泰的佷子孫恩利用司馬元顯征發「樂屬」引起8郡s o動之機,率眾起義。元興元年(402年),孫恩戰敗,與其部下數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盧循率領義軍余部,轉戰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堅持斗爭近10年。義熙七年(411年),盧循在交州戰敗,亦投水而死。這是五斗米道策動的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參加的群眾有數十萬,歷時13年,縱橫千里,給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東晉王朝的滅亡。

繼起的封建統治集團意識到五斗米道對封建王朝的嚴重威脅,故而決定對其進行正統化改造,以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于是出現了由南北朝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謙之和陸修靜、陶弘景建立的神仙道教。五斗米道信仰並沒有被消除殆盡,仍在民間流傳,直到隋唐時代,乃至遼代末年,還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義事件發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寒門江山最新章節 | 寒門江山全文閱讀 | 寒門江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