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清涼的夜晚漸漸到了盡頭,黎明的紅日再一次出現在地平線上,七個人,七匹馬兒,就這麼不疾不徐的走在熙熙攘攘的官道上。
偶爾有商隊車馬經過,也同樣是行色匆匆,如今這世間,卻也只是靠著始皇的威壓鎮著,亂象已經漸漸生出,從關內道關外此關為函谷關,從江北道江南,亦或是河套內外,都有一股力量真正醞釀,不知那一天便會爆發。
之所以衍生出著一切的不安定因素,亦或者說成是蠢蠢欲動的各方反對勢力,不是因為秦朝的朝廷‘糜爛’,也不是因為秦朝的制度落後,反而是因為他太先進。
以天朝歷史上的西漢王朝為例子。
‘整個西漢的整套民政系統是完完全全從秦代的民政系統照抄得來的!
跟後世的宋明的系統完全就是兩回事!
在編戶齊民的政策之下,漢室甚至可以驕傲的對著後來的唐宋明大喊一聲︰哥這里不存在隱戶!
你要問為什麼?
概因為西漢政府的田稅和徭役政策相當的犀利,幾乎能與後世大天朝的戶籍政策一拼了。
商人有市籍,農民有戶籍,軍人有軍籍,奴僕有奴籍,甚至連宮廷里都有宮籍!
繼承自秦代的強大的民政系統,使得整個漢室政權實現了對幾乎所有在冊人口的管控。
至于你說隱戶怎麼辦?
假如你知道西漢政府是怎麼收稅的,你估計就不會這麼問了。
漢室政府收稅,是當場在田地里看著老百姓收獲,然後過稱,然後按照產量征稅的……
而徭役的攤派,則是另有一套辦法。
這些,在此時是常識,每一個當官的都懂。而且還有著一本前丞相北平侯張蒼所著的作為施政之書,在九章算術中明確的記載了,該怎麼征稅,怎麼分配徭役。
最起碼,此時的關中還是如此執行的。
至于山高皇帝遠的犄角疙瘩,存在的真空可能,自然是兩說了。
但劉徹前世在河間國也了同樣的制度存在的痕跡,只是不如關中嚴格而已。
後世兩千年封建王朝,再也沒有像秦漢這樣科學嚴密的民政系統了,這是因為。地主豪強從東漢開始崛起,開始掌握了權柄,皇帝老子也要跟這些家伙妥協,自然,再也不可能像秦漢這樣編制出一張無孔不入的大網。
也正因為這樣,漢室政府才能承受得了三十稅一的田稅制度。
因為它有龐大的征稅人口,基本不存在隱戶。
甚至在三十稅一的情況下還創造了文景之治,不止百姓生活相對輕松,負擔相對小。就連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從不曾短缺過。
文景之治結束時,給漢武留下的是一個所有國家倉庫堆滿糧食,錢庫里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邊關的馬場蓄養超過了三十萬匹戰馬。天下人口五六千萬,在冊戶籍五六百萬戶的全球第一的大帝國!’
可惜了,因為太先進了,所以。反而很難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反倒是老劉家接受後,各種劉氏特色一上,讓其變得落後和愚昧之後反而使得整個國家漸漸興盛和強大了起來。
只能說。秦代的統治者,每一個都是作死能手!
西漢滅亡後,可還有那個朝代敢用三十稅一征稅?
十五稅一都是愛民如子了!
想著這些,燕弘也在心里感慨了一聲。
秦人創造和完善的那些制度,無比接近近現代國家的體制。
可惜了,因為太先進了,所以,反而很難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這些事,燕弘想了很久,至少也有七八年的時間,將前世的知識,這一世的情報,等等所有的一切匯總起來,才的出這樣一個大概的結論。
但正因為這樣的結論,把燕弘自己也嚇了一跳,也使他真正意識到,一些超越時代架構太遠的東西,還是不要拿出來的好。
凡是講究循序漸漸。
其次便要說一說徭役,這個制度,說的通俗一點,便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是快辦,好辦,抓緊辦,可正因為如此,卻也透支了整個國家的未來。不僅僅是秦一朝,隋也是粗類旁通一眼可見。
然而,作為穿越者,燕弘很清楚在古代中國。大興土木的代價是什麼?
因為徭役制度的存在,實際上每一次統治階級大規模的征發民眾,實際上都是對其未來的透支。
譬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宮。營造皇陵,修築長城,透支了整個秦國的未來,直接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
又如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遠征高句麗,透支掉了整個隋朝的未來,導致了群雄並起,天下大亂。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大興土木和戰爭都一定會導致民眾負擔不斷加重。
當民眾再也負擔不起時。那就一定會發生農民起義,于是改朝換代順理成章的發生了。
但是。在中國歷史某個時期不管統治者怎麼對外大規模用兵,怎麼大興土木。底層的百姓都老老實實的照章納稅,遵紀守法,服從命令,任勞任怨。
這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兩百年余年的戰國時代。
整個戰國時期,自商鞅變法之後,秦人就用著一種今後兩千年都不再出現的超常耐力和決心,不斷的對外戰爭,對內大興水利。
秦趙長平之戰時期,整個秦國甚至是全國總動員,上至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孩子,只要能動的全部參與到了戰爭中去。
為什麼秦人能忍耐得了?
為什麼統一之後,他們反而忍耐不了比長平之戰更寬松的統治?
答案很簡單。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戰國時期,沒有統一之前,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使得每一個秦人都自動的成了秦國那台戰爭機器上的一個零件。
打仗立功,絕對有獎賞。
只要立下功勞,活著,奴隸也能變成自由民,自耕農則可能變成地主。
而統一之後,整個國家從統治階級到民眾都喪失掉了目標,更嚴重的是,因為再也不能靠打仗獲取利益,整個國家因此不知所措。
當初造就了秦人強盛一時,天下無敵的軍功勛爵名田宅制度,最終成為了毀滅它的元凶。
秦人的教訓,固然深刻,但卻也給劉徹和後來者提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啟示︰誰給老百姓好處,老百姓就跟誰走。
而徭役,特別是漢室的徭役,以劉徹這麼一個穿越者,用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毫無疑問,在漢室絕大多數的徭役,基本上都是公益性質的。
譬如,那兩年兵役和半年戍邊,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過就是全民兵役制,若是在後世天朝,想當兵還得送禮說情呢?
又如修橋鋪路以及修繕城防,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民生工程以及國防工程,基本上在後世天朝老百姓都很喜歡這樣的工程。甚至某些窮地方巴不得有這樣的工程。
然而,在此時絕大部分的農民卻都很不情願服役,但凡家境稍微好點的,都會出錢請人代服徭役。
特別是戍邊。正常農民一听自己要去戍邊,那是哭著喊著但凡能不去,就肯定不去!
難道他們就不知道。假如邊關沒有人防備,匈奴人就會長驅直入。最終危害到他們本來的和平生活嗎?
答案很簡單,百姓看不到利益,反而要為此付出代價,這麼一來,傻子才听你瞎掰什麼民族主義,國家、華夷大防!
這就是秦朝搖搖欲墜的根源所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