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殤 第一章 石壁之文

作者 ︰ 夏漢唐明

()漢末,豪杰並起,群雄混戰三十載,天下遂一分為三,魏、蜀、吳三足鼎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蜀吳一統于晉。但好景不長,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惠帝司馬衷即位,賈後亂政于前,八王之亂于後,加之天災連年,饑民流民遍于天下。戎狄蠻夷遂乘亂而起,劫略城池,屠掠百姓。東、西二都傾覆,懷、愍二帝殯天。匈奴劉曜佔關中之地,羯人石勒稱雄于河北,氐人李雄盡取巴蜀。晉國皇室偏支瑯琊王司馬睿收全吳之地,繼帝位于建康,晉奮威將軍祖逖北渡長江,撫民討胡,數年間黃河之南復為晉土。

晉太寧二年秋,漢中郡境內連r 大雨,山洪暴發,定軍山東北一側山石坍塌,遂露出一石壁,其上刻有大段文字、文中乃稱是前蜀漢丞相諸葛亮絕筆。

亮本布衣,躬耕南陽,游學四方,雖自比管仲、樂毅,實則y 效鄧禹、馮異佐光武之故事,尊漢室,安黎庶,定天下,垂功名于竹帛,流芳名于後世。

昭烈皇帝,帝室之冑,仁覆積德,愛人好士,信義著于海內。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乃定隆中之策,連吳會、戰赤壁、下荊州、定巴蜀、奪漢中,寰宇震動,天下似定,漢事將成矣。然吳更背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當此之時,已失定鼎中原之機。

亮深受先帝草廬三顧之恩,臨崩托孤之情,所能報者,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耳。故平南方以安巴蜀,囤兵糧而觀天下之釁。亮常思之,若天命在漢,即成功之機萬一,亦當庶竭駑鈍,攘除ji n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故數伐中原,然亮智微計寡,無功而返。今復出祁山,三軍用命,糧草無憂,與司馬懿對于渭南。嘆蒼天不佑,自知命不久矣。幸諸將曉暢軍事,三軍悉可還師漢中。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數伐中原,所耗巨大,然曹魏之耗益甚,況益州險塞,可保巴蜀無虞三十載。孫權先據江東,後佔荊襄,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然孫吳舟揖天下無匹,步騎則遠遜之,故自保有余,進取天下亦難也。天下十三州,曹魏有其九,實力終遠超蜀吳,然蜀吳合力,魏亦不敢輕動,亦如戰國相持之勢。

昔武王滅商,高祖伐秦,皆順天奉時,君臣同心,是以國祚長遠。曹氏篡漢自立,亦使臣下窺視主位,君明則國可安,君昏則定有強臣臨朝,王室必卑。

觀魏之群臣,司馬懿猜忌多權變,堅韌果毅,外寬謹而y n毒藏于內,其子師、昭深肖之。曹魏大權早晚落于司馬氏之手。而後必內誅異己,修政理,勸農桑,外休戰事,撫戎狄。十數年之後,兵甲車騎谷糧錢帛,不可盡數也。必舉強兵滅蜀,蜀滅吳亦不能獨存。蜀吳盡亡,必恃功而圖帝位,天下盡歸于司馬氏。

司馬氏篡魏,亦如曹氏篡漢,當此之時,天下雖一統,實人心離散,孝悌忠義淪喪,君臣綱紀崩壞。人人心生僭越之心,伺機竊取神器,朝堂禍亂不息。久之,朝堂之亂必延至州府郡縣,天下復陷于烽火狼煙之中矣。

自漢武元狩初渾邪歸漢之際,戎狄內遷已有數百年。今幽並司涼四州,華夷雜處。胡夷居中原之地,不改其俗,故士庶輕侮,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然胡夷本x ng凶悍,弱則畏服,強則侵叛。若華夏再現建安年間之大亂,胡夷必伺隙乘便,輒為橫逆。挾憤怒之情,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襲不備之人,如寇發心月復,害起肘腋,疾篤難療也。雖庸人亦必知其果。若不幸如亮之言,輒為亙古未有之禍,華夏有族滅之劫。

每思于此,心甚不安。故于身歿之際,將亮一生所學及先帝帳下五虎上將武藝兵法j ng要留于後世英雄,願得之者重整山河,續華夏千年之繁盛。

大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于武功郡五丈原書漢建興十二年秋

此時距諸葛亮亡于五丈原正值九十載,其後神州近百年沉浮皆如文中所述,世人皆奇之。故不出月余,天下並知其文。于此同時,一段讖語也在市井之中廣為流傳,其辭為︰

無力回天,漢祚衰亡

綱紀淪喪,禍起蕭牆

戎狄並起,華夏大傷

天道輪回,胡夷自戕

臥龍重現,復漢故疆

劉曜、石勒、李雄皆以自身本戎狄,禁止民間私傳石壁之文,秘遣人四下搜尋。而在方才平定王敦之亂的晉國,此事在朝堂之上引起不小的爭執。

護軍將軍庾亮曰︰「陛下神武之資,誅剪逆臣王敦,聲威震于天下,若得武侯兵法,猶如虎添翼,當下之際。應速令人尋之。」

西陽王司馬羕道︰「諸葛亮乃蜀之小寇,不識天數,昔數敗于宣皇帝之手,由此可見,其才未必如世間傳言。且石壁之文,有大不敬之言。臣請陛下下詔,禁傳其文。」

尚書令郗鑒道︰「諸葛孔明數次以蜀國之弱小之師對抗中原之軍,雖無功而返,也未曾大敗而歸,故宣皇帝稱亮為天下奇才。若石壁之文屬實,臣請陛下速遣人查之。」

南頓王司馬宗道︰「諸葛亮亡于五丈原,至今近百年,百年之事皆如石壁之文,何其神也?諸公無所疑乎?臣以為其文非出于諸葛亮之手。故臣贊同西陽王之奏。」

庾亮道︰「孔明當年,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此等大才,非平常之人所能知曉。」

司馬宗冷笑道︰「庾大人尚有自知之明,只有平庸之輩需借他人之兵法以壯聲勢。皇上,若給臣一支軍馬,臣定當剪除胡賊。」

庾亮大笑道︰「王爺壯志可嘉,但是請王爺三思,領兵出戰不是王爺在王府游花園。如有不慎,以身殉國事小,誤國北伐大業事大。」

司馬宗大怒道︰「庾亮,安敢羞辱于本王?」

面對大臣的議論,一直只是聆听的皇帝司馬紹勸解道︰「諸位愛卿皆國之柱石,豈可因一時之言而傷和氣?太保之意何如?」

太保、司徒王導奏道︰「啟奏陛下,臣一時無法斷定石壁之文真假。如其確是武侯絕筆,而文中並未提及絲毫線索,天下之大,何處尋之?倘若其並非武侯所作,石壁之文又為何人所作?其動機又為何?」

皇帝道︰「太保之言有理,溫愛卿之意如何?」

丹陽尹溫嶠道︰「朝廷新平王敦之亂,府庫空虛,胡虜又數寇邊境。自惠帝永寧初,連年戰亂,戶口凋敝,不及漢之一郡。當今之時,軍無可戰之兵,倉無月余之糧,即韓白衛霍在世,又能奈何?又如王公之言,石壁之文未曾提及兵法所在,盲目搜尋恐是徒費人力而已。故臣以為當今首要之計,並非尋找武侯兵法。」

皇帝道︰「卿以為當今首要之計為何?「

溫嶠道︰「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陛下應效高祖、光武之法,經營江南,待兵j ng糧足之時,橫掃河朔、收復關中、平定巴蜀,一統天下。」

皇帝道︰「此亦朕之宏願也。溫愛卿即有此意,必已有經營江南之策,快將奏章呈給朕觀之。」

溫嶠呈上奏章道︰「臣所奏分為七條,其一曰︰強邊兵。其二曰︰勸農桑。其三曰︰內兵屯田。其四曰︰並省官吏。其五曰︰復舊時田官制。其六曰︰慎選官吏。其七曰︰廢峻法。奏章中有七條具體之法。」

皇帝看完奏章後,大喜道︰「溫太真之奏,皆富國強兵之道。朕以為有司皆可按奏章施行之。至于石壁之文,在無其他線索前,暫且不議。」

雖然晉國朝廷對石壁之文不以為然,但仍有許多官吏豪強對石壁之文深信不疑,尋之者甚眾,但與石勒、劉曜、李雄派遣的人一樣,毫無所獲。

晉帝司馬紹明敏而果斷,文武兼修,又有賢臣王導、溫嶠等人的輔佐,華夏百姓仿佛又看到剪滅胡虜,北復中原的希望。但身體一向健碩的皇帝,于太寧三年閏八月壬午突患疾病,並于五r 之後駕崩。謚明皇帝,廟號肅宗。年僅五歲的太子司馬衍即位,尊庾皇後為太後。太宰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溫嶠,並受遺詔輔佐幼帝。群臣以帝幼沖,乃奏請太後依漢和熹皇後故事;太後辭讓數四,乃從之。九月,癸卯,太後臨朝稱制。次年,改元咸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山河殤最新章節 | 山河殤全文閱讀 | 山河殤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