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殤 第十五章 傳國之秘

作者 ︰ 夏漢唐明

()數r 後,皇帝將司馬岳和劉屹召到自己寢宮之中,屏退左右,並命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接近。

「朕近r 來,將《三國志》研讀了數遍,感觸頗深。故今r ,宣你等二人前來談論一番。」

「皇兄是否還在為當r 絕石勒一事憂心?」

「既敢訣之,復何憂也?你等先談談如何看待諸葛亮其人,等會就知曉朕今r 讓你們前來是何意了。」

「安和,你先吧。我知你將《三國志》讀了不下十遍,定有一番真知灼見。」司馬岳說道。

「若要說諸葛孔明,必先說先主劉備。先主出身微賤,以織席販履維持生計,不若曹公、袁紹及其余諸侯,世代公卿,于是致先主初起之時,無立錐之地,數次敗逃,曾先後事于公孫瓚、陶謙、曹公、袁紹、劉表,使書記載,數失妻子,可見先主之狼狽。然先主為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此一乃眾諸侯皆不能比。大漢開國四百年,其盛非夏、商、周可比,故而‘漢’已成為我華夏邦國之代稱。且漢有光武中興之例,漢末之時,雖天下大亂,人心思漢者亦多矣。先主乃英杰也,又兼正統之名,故勇武之將、賢明之臣歸之者眾。依屹之愚見,漢末最具統一天下之望者,非曹公實先主也。料諸葛武侯亦是見此,雖曹公之強、劉表之親,其皆不就,而從于當時兵微將寡的先主,並定下先取荊襄、後取巴蜀、徐圖天下的隆中之策。」

「安和,依你之見,孔明的隆中之策如何?」皇帝問道。

「就謀略而論,隆中對可謂千古奇策。孔明出山後十數年時勢亦如其所料,先主敗曹公于漢中;關羽攻佔襄陽、圍困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劉封、孟達亦進佔上庸、房陵。此時關羽若攻克樊城,即打通了漢水一線,對蜀漢極為有利,兵員錢糧無須千里轉運,荊、益二州連為一體,退無懼魏、吳,進可圖中原。故曹公亦憚之,乃y 遷都,此皆在諸葛武侯之所料。若非宣皇帝、蔣濟力排遷都之議,曹仁死守樊城,徐晃救援及時,魏則危矣。然曹仁以數千之眾面對數十倍于己的關羽之軍,尚能死守數月之久;糜芳、傅士仁追隨先主達數十載,竟不戰而降東吳。人孰能料之于先?此天意也,非諸葛武侯謀略之過。」

「安和之言,我亦贊同。況孔明初之所謀,乃是擁荊,益二州,方能與中原匹敵。曹公南征,劉琮請降,赤壁雖敗,南陽郡與南郡之襄陽尚在其手;孫權初襲殺黃祖、已得江夏郡之一部,後呂蒙率兵奪得長沙、貴陽、零陵三郡,先主迫于曹公已得漢中,乃與孫吳復盟,讓出江夏、長沙、貴陽三郡,以湘水為界。先主擁僅荊州三郡。又隆中對中明言,待天下有事,方可出兵,而當時魏雖數敗,然根基尚固,關羽攻樊城不克,應退還南郡、徐圖後舉。而關羽剛愎自用,重兵久屯于堅城之下,犯兵家大忌,乃使東吳有機可趁。由此觀之,隆中之策雖j ng妙,然劉備關羽並未按其所謀,數勝之後,建功心切,方致孔明所謀失敗。」司馬岳接著說道。

「瑯琊王高見。我再來說點愚見,昔高祖得天下,智謀之士有張良、陳平;鎮國家、保軍需,有蕭何;統軍獨擋一面者,有韓信、彭越;勇武之將,有樊噲、灌嬰等;縱橫諸侯之間,游說之客有酈食其、隨何。可謂是英才濟濟,各司其責。相比之下,先主帳下人杰才俊之士雖多,然缺一領軍之人,古人言‘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況三軍之帥乎?再加龐統戰亡,法正病故,關張被殺,馬超早夭,更兼孟達、黃權之輩叛逃,蜀漢已無人可用。諸葛武侯既須鎮國,又要治軍,還得籌劃國之大計,一人分擔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之責,即使天人亦不可勝任。」

「二弟、安和之意,朕已知曉,朕亦覺諸葛亮乃人中龍鳳也?那不知你等對十年前定軍山石壁所示文字,有何見解?」

「臣弟翻閱宮中舊檔,父皇曾與眾臣商議過此事。不過最後不了了之。皇兄為何提起此事?」

「那你覺得其文真偽如何?」

「這個臣弟還無法判斷。安和,你來說說。」

「臣認為此文系武侯所作之可能極大。武侯一生執著復漢室,十年前此文現于定軍山東北側,定軍山乃武侯墓所在,東北向正是中原之地,此為一證。文中開篇便言,效仿鄧禹、馮異,二人皆是光武中興之功臣,光武、鄧禹皆是南陽郡人,南陽當地定流傳許多關于光武、鄧禹的故事,武侯少時隨叔父遷居于南陽,十數年間,耳聞光武、鄧禹之事亦多矣,況鄧禹乃率先勸光武以天下為志之人,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再說馮異,其人為人謙慎,人稱之為‘大樹將軍’。武侯亦是勸先主立天下之志之人,其小心謹慎比之馮異,則有過之,想必是少時以二人為楷模之故,此乃二證。武侯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此等才智豈能不知劉禪暗弱不能輔,北伐乃徒勞之舉,文中之說既與當時境況相符,又合武侯之心境,此乃三證。昔時,宣皇帝與武侯數番交手,棋逢對手,相互知之甚深,恕臣不敬,文中武侯對宣皇帝之論雖有詆毀之詞,然所料皆中,乃是知帝之才終非人之下也,此乃四證。武侯曾四方游學,料其必見神州北部夷夏雜處之隱患。後魏患武侯數伐關中,乃遷氐、羌數萬戶于雍涼之間,以防蜀漢,武侯北伐時亦親見其勇,有此一慮亦屬當然,此五證也。故屹大膽料之。」

「文中所言,臣弟亦認同。宣皇帝、景皇帝、文皇帝所為確非君子所為。就連石勒一胡夷亦言‘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二弟,休得非議先祖。此話切不可傳出他人之耳。」

「皇兄,此處既無外人,臣弟也是就事而論。父皇當年聞晉先祖開國之時所為,亦言,如此晉祚安得長久?」

「殿下,大晉之興,宣帝定燕,文帝平蜀,武帝滅吳。雖過程曲折,然終成大業,殿下慎言。」劉屹推了一下司馬岳後言道。

「二弟之言,朕何嘗不知,然非議先祖,實不敢為。」皇帝長嘆一聲後繼續說道,「如武侯所言,本朝出王敦、蘇峻等叛逆之臣亦不為過也。」

「皇上莫要憂心。若皇上能收復中原,驅除胡夷,則有存華夏之大功,創亙古未有之偉業。將一改本朝前段之風氣,重樹皇權之神聖。」

「收復中原,何其難也。今r 宣你等二人來就是為此。」皇帝說完後拿出一顆夜明珠,「此乃大晉傳國之秘,世代只有皇帝一人知曉,今r 告之于二弟與安和,望你等二人知曉其中利害。」

「謝皇上信任。」

「皇兄,請說。臣弟定當以國事為重。」

「昔宣皇帝數番與諸葛武侯對陣,自知不敵,曾言‘若吾與諸葛孔明擁戰力相若之軍,必將死于其手。’故後雖率強軍,亦不敢與之戰,乃堅壁高壘以避之。武侯亡後,據傳其將一生所學分授予蜀漢股肱,蔣琬、費、董允、楊儀、姜維、魏延六人,宣皇帝得知後,想盡辦法要得到武侯所留下之物,然未能如願。景皇帝之時終于有了機會,姜維攻打西平,景皇帝命郭循故意被其所俘,而後歸降蜀漢,伺機調查孔明所遺之物。後乃得知,孔明遺物乃其生平兵法,八陣圖、連弩等各種器具制造工藝,還有關羽等五人的兵法武功。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八陣圖。」

「八陣圖?可是當年劉備兵敗之時,孔明部于魚月復浦之陣?」

「殿下莫急,听皇上說完,看來,定軍山石壁之文確系武侯絕筆。」

「魚月復浦之陣只是八陣圖尚未完成前之作,後孔明又多加更改,據孔明自己所料,千人布陣便可抵j ng兵十萬,然此陣對兵將車馬器具要求甚高,故武侯一生未練成此陣,故稱之為圖而不稱陣法。景皇帝得知後,便命郭循伺機取來,之前楊儀與魏延被誅,董允已故,姜維在軍中,無法接近。郭循便選費先下手,趁一r 宴會之機,y 盜取費那份,本已得手,不料離去之時被其發覺,郭循便將費刺殺,其亦死于蜀、不過郭循還是將所得之物遣人送給景皇帝,但是其中只有蜀將趙雲之兵法武功,而不見八陣圖。後文皇帝決意滅蜀,乃遣鐘會、鄧艾入蜀,不料鐘會得知武侯遺物一事,便y 佔為己有,而後坐擁巴蜀,文帝乃親往平之,此時姜維亦亡,文帝本以為武侯遺物就此消失于世。不料後主劉禪為求平安,乃將武侯遺書秘密告之于文帝,遺物共有相同的兩份,武侯生前將一份留給姜維六人,並吩咐如若蜀亡或六人自身亡故,皆須將各自那份毀掉。另外一份則不知所蹤,只留下兩顆夜明珠,分別為後主劉禪與蜀漢甘陵王劉永所有,據後主所言,兩顆夜明珠乃是武侯臨終之際,命人交給後主兄弟二人,只言與遺物相關。于是兩顆夜明珠便落入文皇帝之手,之後又傳于武皇帝,武皇帝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亦不曾尋得武侯遺物,當時天下已定,武皇帝乃放棄尋找之念,而將兩顆夜明珠藏于深宮。而後惠帝暗弱,賈後當政,乃知此秘,便將兩珠竊為己有,可能是賈後亦解不開夜明珠有何蹊蹺,便將其中一顆當作玩物送給了其女清河公主。至永嘉之亂,洛陽淪陷,清河公主為人所略,賣于吳興錢溫。溫將公主送給女兒為婢,其女對待公主甚酷。時元皇帝鎮建鄴,公主到縣衙言己之身世,並稱有關于國家存亡之秘密,求見元皇帝。帝乃得知此秘,並根據公主所言,在前洛陽皇宮中的一棵樹下,尋得此珠。于是元帝復公主之位,改封臨海公主。雖得此珠,皇祖與父皇皆不能猜出此中奧妙,于是在父皇臨終之際,朕尚幼,乃告之于母後。蘇峻之亂時,母後病危仍要見朕一面,便是為將此事告之于朕。朕自以才不及先祖,方將此傳國之秘告知你等,望合三人之智參透此間秘密,得到武侯遺物,為興復大業添一份勝算。」

「此夜明珠似並無特別。」司馬岳接過夜明珠端詳一番後言道。

「若僅觀之就可知曉,先祖早就破解之。今r 朕將此告知你等,並非想立刻知曉此中玄機,乃是想你二人平r 里亦要思索此中玄機,朕相信合三人之力,終有真相大白之r 。」皇帝說完又拿出一塊布帛交給劉屹,「安和,朕知你平r 練武尤擅使槍,此布帛乃是郭循盜回的趙雲武功兵法,趙雲亦槍術j ng湛,故朕今r 將此布帛送于你。」

「臣謝皇上隆恩,定當練成此上武藝,破解這傳國之秘。輔佐陛下完成興復本朝大業。」劉屹接過布帛謝恩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山河殤最新章節 | 山河殤全文閱讀 | 山河殤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