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四人中除了王凌的表情略帶一些真誠之外,王昶、郭淮和溫恢都是敷衍。
王柔和王弘看在眼里,知道這幾個佷子輩的人還在耿介李勛的身份,心里暗自尋思該如何勸說這些小子們
王晨早就準備好了宴席,有魚有肉、有瓜果蔬菜,還有美酒蜂蜜和羹汁。另有兩個叉手而立的婢女在一旁服侍
「這道湛香魚片可是咱們晉陽的名吃之一~」王晨指著一條紅燒魚說道
「李中郎~~這湛香魚片可是有來歷的~~」王弘笑著為李勛做介紹,想要消解一下那幾個後生的怠慢。「孝順帝非常喜歡打獵。他平時打獵有許多人隨同前往保駕,前呼後擁。這樣做雖然很安全,但孝順帝卻認為,人多了,七嘴八舌的,自己不z y u!有一次,孝順帝擺月兌了所有的侍從和衛士,獨自一人單槍匹馬,興致勃勃地到野外去打獵。突然間,狂風四起,傾盆大雨直瀉下來。孝順帝被淋得透濕,急急忙忙到山腳下一戶人家去避雨。推開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出來相迎。老人連忙讓自己的女兒拿來衣服給他換,並準備好茶水和飯菜。不一會,老人的女兒湛香端來一碗香噴噴的魚片。孝順帝已有一整天沒吃東西了,此時真是又冷又餓。他狼吞虎咽地將飯菜吃了個淨光,那姑娘烹制的魚片可謂s 、香、味俱全,孝順帝吃得津津有味。但他吃飽喝足後仍感不適,身體陣陣發寒,頭暈心慌。老人見此狀,知道他是受了風寒。便找來了祛寒藥給劉保服用,並挽留他在家中休息兩天。過了兩天,一隊人馬前往老人的家,聲稱到此尋找他們的皇上。他們進門一看發現皇上就在此地,大家喜出望外,連忙上前叩拜,向皇上請安。老人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孝順帝向老人道明了原委,對老人和他女兒兩天來的照料表示深深的謝意。臨別時,孝順帝對老人說,「你們父女救駕立了大功,漢室天子封您老為義父,封湛香姑娘為御妹,御妹所做的魚片為‘湛香魚片’」
李勛嘗了一小口,「味道還不錯~食不厭j ng,膾不厭細」
郭淮忍不住問了一句,「李中郎也讀過詩書?」這話問的十分放肆
「伯濟~~」王晨正y 喝斥
李勛卻擺了擺手,「郭兄弟,有話直說~~你與溫恢和王昶三人是在耿介我乃招安之反賊的身份吧?」
「哪里敢與李中郎兄弟相稱?」郭淮冷冷道
「伯濟~~」王凌的臉上也很不好看
「在我太平道看來,天下男兒皆兄弟之輩,天下婦女皆姊妹之輩~應該互幫互助,相互尊敬~~」李勛乘機宣講起了太平道的教義,「先聖不是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我道教義殊途同歸~~」
溫恢插嘴道︰「此言差矣,讀聖賢書,自當忠君愛國,造反謀逆乃是大逆不道。與聖人教會背道而馳~」
李勛笑道︰「何為君?為君者首先要夠仁德,要把天下的百姓當做子女一樣來愛護,而不是當魚肉一樣來宰割。只有君確實「君」了,臣以臣待之才有意義。何為國呢?國是天下千千萬萬百姓聚合起來,才稱之為國,只有愛護百姓,才是真正愛國。要愛護百姓,就摒棄個人私y ,不能與民爭利。所謂大愛而無所愛,所以荀子曰︰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董仲舒曰︰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立王以為民也,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這些話都引經據典,卻又似是而非
王昶又說道︰「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背叛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為了一己私y 又是什麼?為了實現這樣的野心,弄得兵連禍結,生靈涂炭,百姓慘遭戰火摧殘,難道這是愛民嗎?」
李勛答道︰「我听說有一個故事︰齊王問晏子︰「忠臣應該怎樣對待君王?」
晏子回答說︰「君王危難時不犧牲,君王逃亡時不相送。」
齊王很不高興地說︰「我封給他土地,賞給他高官厚祿,我有危難他卻貪生,我逃亡他卻拋棄我,可以說是忠嗎?」晏子回答說︰「大臣的正確意見能被采用,協助君王把國家治理的富強繁榮,君王一輩子也沒有危難,有必要犧牲嗎?大臣的謀略能被听從,君王一輩子也不會逃亡,有必要相送嗎?如果大臣的正確意見不被采納,國家被昏聵的君主治理的一片混亂,君王有危難就隨便犧牲,這叫亂死;大臣的直言規勸不受重視,君王逃亡時卻假惺惺地相送,這叫虛偽。所以,忠臣應該讓君王采納正確意見而不是跟君王一起共赴危難。」
溫恢一听這話還了得,變成反過來勸說自己不要繼續效忠皇帝了,連忙說道︰「君為臣綱,臣子的意見一時間沒有采納,就應該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諫,怎麼能用造反這樣的手段來發泄不得志的不滿呢?」
李勛繼續說道︰「忠有大忠、小忠。忠于君主,只是小忠。忠于無恥昏庸的君主,乃是愚忠。能夠為國家、為百姓盡忠竭力,才是真正的忠臣。有這樣一個故事︰楚共王與晉厲公在鄢陵作戰。楚**隊失敗了,楚共王的眼楮受傷。戰斗正激烈的時候,楚共王的司馬子反要找水喝,侍從谷陽拿一大杯酒送給他。子反說︰「哼!走開!我不喝酒。」谷陽說︰「這不是酒。」子反接過來喝了。子反這個人啊,是嗜酒如命的人,他一旦喝了酒,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結果醉倒了。戰斗結束以後,楚共王想重新開戰,派人叫司馬來布置戰斗。司馬子反推辭說自己患了心病。共王乘馬車自己去找子反,進入子反的帳篷,聞到酒氣就回去了,憤怒地說︰「今天這場戰爭,我也身負重傷,全依仗司馬了。現在司馬醉成這個樣子。這是想滅亡我們楚國、不關心部眾的行為!我不能再和晉國作戰了。于是帶領軍隊回到楚國,誅殺子反,陳尸示眾。」
一旁一直沒出生的王弘說道︰「這是《韓非子十過》中的故事~~」
「不錯~~」李勛笑道︰「侍從谷陽進酒,他內心是衷心敬愛子反的,但卻恰恰殺了司馬子反。這是他不顧大局,只知道忠于自己的主人。這就是小忠~~」李勛又接著說道︰「秦始皇嬴政死後,趙高、胡亥和李斯串通一氣,秘不發喪,假傳聖旨,命令大將蒙恬、太子扶蘇自殺。這兩個人怎麼做的呢?扶蘇想都不想一下,接到詔書後馬上自殺;蒙恬是懷疑詔書有問題的,既然懷疑,就應該有所行動,可他束手就擒了,被使者押解回咸陽殺死。如果蒙恬忠心服從秦始皇的命令,等事情搞清楚了再死,也是可以的,既然懷疑詔書有問題,就是說明蒙恬不相信誅殺他是秦始皇嬴政的意思,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自然是別人的意思。可這個「別人」是誰?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的目的是什麼?懷著這麼多的疑問,怎麼能讓使者輕易押解自己回咸陽呢?所以揚子《法言》說蒙恬之死「忠不足相也」,是不值得效仿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蒙恬勸阻扶蘇不要自殺,等事情搞清楚以後再說,如果澄清是秦始皇的命令,以死盡忠也罷了;如果不是,憑著扶蘇的國儲身份和蒙恬的三十萬大軍,趙高的y n謀又如何得逞呢?所以這是愚忠的行為,是不值得效仿的。」
王晨由于先入為主的因素,他對李勛是認可的,于是趁機為李勛造勢,問道︰「那李中郎,什麼是大忠呢?」
李勛又答道︰「高祖崩後,呂氏專權,呂後把持國家大權。一次,呂後想立呂氏家族的人為諸侯王,找群臣商議。右丞相王陵反對,呂後听後不高興,又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他倆都說︰「高祖平定天下,封劉姓子弟,現在太後您主宰朝政,封呂氏子弟為王,未嘗不可。」呂後听後大喜。罷朝以後,王陵責備陳平、周勃說︰「當r 高祖歃血為盟,你們難道不在場嗎?現在高祖去世,呂後專權,她要封呂氏子弟為王。你們縱容她這樣做,還有什麼臉面去見死去的高祖皇帝呢?」陳平、周勃都說︰「今天在朝堂上口舌爭辯,我倆不如你;保全國家社稷,安定劉氏天下,你不如我倆。」王陵無言以對。過了不久,王陵被呂後任命為太子的師傅,實際剝奪了右丞相的職務,不就呂後升任陳平為右丞相,接替了王陵的位置。八年後呂後病死,陳平、周勃得以控制北軍,派兵助劉章殺入未央宮,發動了一場激烈的宮廷軍事政變,將呂氏家族子弟全部誅殺。隨後,陳平、周勃與諸大臣共立文帝,使漢王朝政局撥亂反正。王陵之忠,是「小忠」,他的「面折廷爭」並不能改變呂氏專權的事實,因為呂後把持著國家權力,他不僅不能改變這一政治事實,還暴露了自己,結果政治生命很快結束了;陳平、周勃的忠,則是「大忠」,他們策略地在一些原則和事情上作出讓步,不僅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還在呂氏謀奪劉氏天下的千鈞一發之際力挽狂瀾,扳正了政治局面,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這才是值得稱道的。」
郭淮立刻趁勢反擊道︰「那李中郎為何不行此大忠,反倒要造反謀逆?」
李勛哈哈大笑︰「我如今不是接受了招安,在雁門郡為國盡忠,戍守邊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