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潞王 小議盛唐慘敗阿拉伯

作者 ︰ 掩飾01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綜合實力最為強盛的王朝,且不說玄宗時期安史之亂所帶來的遺憾︰最終讓這個前期幾經波折卻愈見強盛的王朝走上了下坡路。我想從唐朝在疆域上的開拓進取,說明一下關于中國歷朝歷代領導人的一種思想。但凡是在疆外作戰的,幾乎全是因為其君主蔑視中華,引起皇帝不滿後,討了伐之。可以說,每個皇帝,均是嚴對內,松對外,自己臣民,只要稍有說話不慎,便足以引起殺身之禍;而所謂蠻夷,只要表面听話,即使背後屢屢對我中華使暗刀子,俯首稱臣後,都會得到極大的賞賜。

生于憂患,死于安逸,這話一點不假。

窮兵黷武,被歷朝歷代認為是一個皇帝的弊端。不過以史為鏡,哪朝哪代不是在戰亂中崛起,在平靜中突然死亡。

玄宗開元年間,對外征戰,可謂是沒有停息過,很多少數民族政權的正式歸屬,便是在這一時間解決的。可是,玄宗依然犯了一個大忌,自以為四海升平,憑借華夏的強大實力,便可以讓所有人臣服。其結果呢?一個安史之亂,便將唐朝弄得支離破碎,剩下一個殘唐。

我個人認為,唐朝的衰敗,原因不在安史之亂,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全祿山。敗就敗在皇帝沒有了進去心,自以為已然到了頂峰,再多用兵,便是窮兵黷武。

以唐朝與大食的戰爭為例,高仙芝與大食及吐蕃爭取中亞,如此大的事,居然朝廷沒有絲毫重視。蠻夷之地,可有可無?各藩鎮百萬兵馬閑置,讓高仙芝領著兩萬人馬,再帶著中亞附屬國與大食和吐蕃兩大敵國在中亞進行拉鋸戰?實在是不想分析zh ngy ng朝廷究竟是怎麼想的。

為了彌補在中亞的遺憾,我準備在南潞王一書中,重新在中亞與大食與吐蕃等國展開戰爭。由于本書是架空歷史,所以不僅是唐時的大食與吐蕃,宋時的蒙古等也將牽涉進來。(廣告哈,屬于想寫第三卷想瘋咯)

下面粘一帖關于唐朝與大食在中亞爭奪的記載。

大食即阿拉伯。

八世紀初,唐與大食已經發生過兩次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一次發生在開元三年(715年〉,一次發生在開元五年(717年),這兩次事件還與吐蕃有關。其格局是,以大食為主,聯合吐蕃,同唐朝對抗,謀取唐在中亞的屬國,排擠唐朝勢力。因為唐朝勢力在中亞的興衰,直接地影響著伊斯蘭教在該地區的傳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謂「渡瀘之役"也是吐蕃與大食聯軍為一方同唐軍對陣的。所不同的只是後一次戰役以吐蕃為主力而已。

開元三年之戰,其導因是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拔汗那國傀儡發兵攻略該國。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屬國,唐理應出師。

這兩次戰爭,大食都是主動進攻的一方。雖然打了敗仗,但並未受到重創。兩年後又同吐蕃等一起興兵犯境。第二次戰爭唐廷好像沒有派遣本部人馬,勝負不明。但四鎮未入大食手中,是元疑問的。對于大食,第一次戰爭其目的是為了謀取唐的屬國,而第二次戰爭其目的就更進了一步,是為了侵奪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種勢力在中亞一帶的角逐天寶年間漸趨嚴重,以至釀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這就是怛羅斯戰役。

怛羅斯之戰敗于輕敵

怛羅斯戰役發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怛羅斯在前蘇聯境內江布爾城附近。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石國「無番臣禮」率兵征討。石國王約降,高仙芝允諾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約,將兵襲破石國,俘虜其國王,獻于闕下斬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篤等,‘。石國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鄰國求援。各國對高仙芝的欺誘貪暴,甚為憤怒,計劃共同襲擊唐西域四鎮。高仙芝得知這個消息後,想要先發制人,將兵進攻大食。參加唐朝聯軍的有葛邏祿部及拔汗那國兵,據說共有番漢兵三萬,ヾ其中漢兵兩萬,番兵一萬,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隊遭遇。

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打響了。這次戰爭相持五r 。由于葛邏祿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夾擊唐軍,高仙芝敗績,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數千人逃月兌。勢危之時,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軍逃跑,別將段秀實責備李嗣業說:「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李嗣業甚感慚愧,與段秀實一起,集攏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時,拔汗那兵也退了下來,輜餉塞道。李嗣業怕敵人追及,手持大棒擊斃拔汗那兵馬百余號,道路始開。高仙芝等遂率殘兵還至安西。

這場戰爭唐軍失敗了。這與唐朝聯軍方面的總指揮高仙芝的輕敵,進而孤軍深入,有很大關系。造成這一戰術x ng失誤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戰斗有關。那次戰斗,高仙芝比較輕易地取勝了。

天寶七年,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兵步騎一萬余,出討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國「皆震恐,威歸附"。這一「皆"一「威"的看法顯然是錯誤地估計了當時中亞力量的對比。其時,阿巴斯人正在帝國東部領地一一波斯呼羅珊掀起反抗伍麥葉人統治的斗爭,國內戰事頻仍,無暇東顧,高仙芝遂得以順利地征服勃律國。這一經驗肯定影響了三年後他指揮的怛羅斯戰役。

唐朝勢力退出中亞

關于怛羅斯戰役的後果及其影響,史學家們還有不同的評價。沙畹認為,「由怛羅斯河之敗,中國國勢遂絕跡于西方」。白壽彝認為,怛羅斯戰後,安西的實力仍是不可低估。而封常清討大勃律一役,尤可見唐在西方之勢力仍然存在,決不像沙氏所說。唐朝勢力退出中亞決不是因為恆羅斯戰役。它是由唐朝國內形勢決定的,可以說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後果。夸大怛羅斯戰役對唐朝國勢及本國形勢的影響無疑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安史之亂與怛羅斯戰役這兩個歷史事件時間相距太近的緣故。確實,安史之亂以後,唐在中亞的存在,正如我們在前面講過的,已非往r 炙手可熱,僅剩其影響而已。

天寶十年的怛羅斯戰役,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四年以後,安史之亂暴發。唐廷由于內爭遮起,不僅無力經略西域,而且安西、朔方等以御外為主的邊防部隊也調入內地,鎮壓叛亂的蕃鎮。此外,還借用了回紇、中亞一些小國及大食等的軍隊。西部邊疆力量空虛。吐蕃乘機奪取西域四鎮。不僅蔥嶺以西,即使西北數州也菇毛左枉。在中亞,唐朝的各屬國,此後也相繼臣服大食,並開始了伊斯蘭化歷程。看一看《全唐文》或《冊府元龜》所載中亞各國求唐援兵共擊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這些中亞小國早已按照兩個大國力量此消彼長的形勢,按照兩個大國對待他們的不同態度,而搖擺于唐和大食之間。向唐朝求援共擊大食的鄰國和屬國有:波斯,南天竺、東曹國、安國、康國、石國等諸胡九國,吐火羅國,俱密國等。這些國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屬國,對唐的態度也不那麼堅決。而唐廷對于這些求援也均未答應,非不為也,力不及也。從世界史整體去觀察,大食帝國向中亞的發展,采取進攻態勢,是主動的、積極變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亞則居守勢,是被動的、消極應變的一方。後來,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勢力退出中亞,大食軍隊完全控制了這一地區。作為軍事征服的直接後果,中亞和南亞部分地區被伊斯蘭化。盡管後來大食帝國分崩離析,在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伊斯蘭教留在了那里,並且世代地流傳下來。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勝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國的推進。後來,伊斯蘭教的東方屏障實際上已移到關中一帶。

唐軍戰俘傳播中國文明

怛羅斯戰役的一個直接後果是,推動唐代中國高度發達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傳播。這大概是戰爭發動者始料所不及的。在這次戰役中,唐軍士兵大約不下萬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許多能工巧匠,如造紙匠、紡織匠、畫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環作為高仙芝部隊的一個隨軍書記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虜。杜環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時就曾見過中國工匠在當地工作,其中有「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批;織絡者,河東人樂陵、呂禮,‘。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藝,教授給阿拉伯人,進而傳到歐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中國造紙術的西傳。據說撒馬爾罕在八世紀後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紙作坊,就是由中國工匠充任師傅的。這些人既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羅斯戰役之前到達中亞的,也可能是這次戰爭的俘虜,而或許更有可能的是兩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8226;阿勒#8226;阿拉姆》一書中就講到,撒馬爾罕生產紙,輸出到全世界各地。十二世紀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馬衛集(約卒于1120年〉說,中亞撒馬爾罕一帶原屬中國。穆斯林佔領其地後,中國人大都徙回。唯制造j ng美紙張的技術尚留在撒馬爾罕。卡特講的更具體,他引用《旅程和王國》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訴我們:‘紙是由俘虜自中國引人撒馬爾罕的。這些俘虜為濟雅德(按:即戰勝高仙芝的阿布#8226;穆悉林手下大將)所有,其中有些是紙工。造紙工業發展以後,產品不僅可以供應本地的需要,也成為撒馬爾罕人民的一種重要的貿易品。由此它得以供應世界各國的需要‘"。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對西方文明的迅速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其契機,恰恰就是這次怛羅斯戰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潞王最新章節 | 南潞王全文閱讀 | 南潞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