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輕機槍輕武器(1張)
1922年,即r 本大正天皇十一年,r 軍開始裝備r 本十一式6.5mm輕機槍,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歪把子」。盡管r 軍把「歪把子」視為「珍寶」,但經過一個時期的使用,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歪把子」暴露出了相當多的問題。據史料記載,r 本當時曾經把從中國獲得的「捷克式」(即ZB-26)輕機槍與其「歪把子」對比,深感「自慚形穢」。如若與關內中**隊作戰,作為步兵部隊使用極其廣泛的輕機槍,「歪把子」的「不爭氣」顯然不能適應作戰需要,更不能適應r 本軍國主義惡x ng膨脹的擴張野心。于是r 本軍界特別是陸軍,研發新型輕機槍的呼聲r 高,步伐也r 緊,這與在r 軍基層部隊中絕對不允許說r 本國產裝備不好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反差。r 本軍國主義就是這樣,一方面大肆在部隊中推行「愚兵」政策,打「武士道」的j ng神牌;另一方面又大肆收集武器裝備在部隊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並不遺余力地進行改進。「拐把子」就是克服「歪把子」缺陷而誕生的產品。「拐把子」在設計和研制過程中有兩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其一,針對
「歪把子」存在的問題,力圖一一對應地進行全面改進;其二,緊跟當時世界輕武器特別是輕機槍的領先成果,力圖將其最大限度地體現在「拐把子」上。基于上述兩點,一挺既有大和文化傳統,又具歐洲特點的輕機槍——「拐把子」,被打造了出來。分析「拐把子」的「基因」成分,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加和式:
外形特征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雖然作為r 軍新一代的制式輕機槍,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種「獨異怪闢」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幾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後,都會自然將其歸屬r 本,而絕少會認為是其他國家的。即便「拐把子」
把「歪把子」的槍頸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魚尾」槍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魚尾」槍托,而且還增加了提把,然而從它們的造型以及整體配合上來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這種情形,當然也與設計者特定的文化素養及其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密切相關。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r 本自衛隊現役的1962年式通用機槍上得到印證。該槍與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r 本傳統觀念之惰x ng可見一斑!
「拐把子」在結構x ng能上的重大改進之處,首先體現在供彈方式上。眾所周知,「歪把子」機槍渾身毛病的癥結,幾乎都出自于「與步槍使用相同供彈具」的教條戰術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彈匣供彈方式,廢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裝彈機彈夾供彈方式。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彈量為30發槍彈的弧形彈匣,較ZB-26的20發彈匣在容彈量上略勝一籌,同時弧形彈匣能夠很好地適應槍彈的錐度,因此供彈可靠x ng較之ZB-26毫不遜s ,而較之「歪把子」則有了大幅度提高。彈匣供彈方式取代彈夾供彈方式,帶來的最為明顯的好處有3個方面:一是去掉了體積碩大、結構復雜的裝彈機,使全槍質量減輕了1.1kg;二是為全槍整體結構布局的優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改進由于裝彈機導致的結構布局不合理成為可能;三是使機槍的整體戰斗使用功效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機槍的戰場生存能力明顯增強。例如,更換彈匣的方法簡單,易訓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裝彈機中裝彈快好幾倍,人員暴露的時間縮短,火力停頓的時間間隔也相對縮短。又如,裝彈機如果打壞或出現故障,機槍就可能連步槍都不如,而若一個彈匣打壞了,換上另一個彈匣則又恢復了戰斗力。
「拐把子」在采用彈匣供彈方式的同時,主要是通過「吸收」、「保留」、「增加」這三個方面,從整體設計上對全槍的結構布局作了考慮。所謂「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點,特別是那些所謂帶有r 本軍隊傳統特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與融合ZB-26上優秀的東西。所謂「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經實踐證明的「糟粕」的基礎上,保留「必須保留」的東西,包括︰基于節約目的而保留工廠加工生產環節上那些能夠繼續利用的工裝和工藝手段;基于實戰檢驗而保留那些認為可靠的結構;基于固有的傳統觀念和意識形態,而保留那些戰術技術上已經落後甚至陳腐,但卻適應r 本軍制文化的東西。所謂「增加」,則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礎上,依據作戰需要增加一些結構部件,以擴充機槍的作戰功能。不過,在r 本軍界特別是陸軍中,由于傳統戰術思想的慣x ng,其「增加」的那些結構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實有效的東西。
「拐把子」有選擇地吸收ZB-26的地方,除了采用彈匣供彈、將槍管散熱片外徑從「歪把子」的45mm減小到了30mm,以及增加小握把,改進槍托組件外,還采用了ZB-26的瞄具結構及布局。因為采取彈匣上置供彈的方案,彈匣固定在機匣的正上方,故瞄具與ZB-26一樣設置在了槍身的左側,使「拐把子」據槍瞄準的人機工程,較「歪把子」右置瞄具的人機工程大大優化。同時,采用了類似ZB-
26的「蝸形」表尺,其sh 距分劃為2∼16,表示200∼1
600m。不過「拐把子」的照門,沒有采用ZB-26的缺口式,而是采用了覘孔式照門,這大概是認為當時英、法、意等國習慣采用的覘孔式照門,要比德國、捷克乃至俄羅斯等國習慣采用的缺口式照門更好的緣故。r 本後期生產的「三八式」步槍和後來生產的「九九式」步槍等,均是采用覘孔式照門。「拐把子」的準星,采用了ZB-26可以左右調整的結構。此外,「拐把子」采用了提把結構。不過這個提把有兩個特點,其一,提把是向前拐的,而ZB-26的提把是向後拐的。兩者在提槍的人機工程上區別較大,首先,前者提槍行進特別是向上坡行進時,必須時刻握住提把,手臂容易疲勞,加上槍的質心通常都是略偏于提把之後,提槍時槍總是處于前高後低的傾斜狀態,稍有松懈則可能掉槍;後者提槍行進時,則不必時刻握住提把,有時放松一下手掌也無妨,因為此時提把可以掛在手掌上,既可使手臂疲勞得到緩解,又不至使槍月兌手。第二,「拐把子」的提把是用「燕尾槽」固定安裝在槍管的後部上方,不能向兩邊偏倒,只有提槍的功能,而ZB-26
的提把除了提槍以外,還可以將提把偏轉到槍的左側,並使握手柄前端部斜面卡入機匣左面的凹槽內固定,從而構成一個端槍sh 擊的前手柄,此時sh 手的左手就可以避免被灼熱的槍管灼傷。「拐把子」提把的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吸收」
ZB-26的優點。「拐把子」的發sh 機構沒有「吸收」ZB-26的可以打單發的發sh 機構,這一點的確令人出乎意料,因為r 軍歷來是十分吝嗇槍彈的。不過此點不必多作評論,讀者讀完此文,當有所悟。關于「拐把子」的「保留」,總的評價是:除了去掉了「歪把子」的裝彈機以外,「拐把子」保留了「歪把子」的基本外觀特征以及機構復雜的特點。如果說
「拐把子」的這種「保留」是為了統一制式,賦予武器明顯的r 軍特征,抑或說是由于「歪把子」情結深厚,倒是可以理解,那麼視結構異常簡捷,可靠x ng非常之高的ZB-26這一優秀藍本而不見,抱著相當復雜的機構不放,例如結構相當復雜、相當細碎的氣體調節器零件,還有那從「歪把子」沿襲過來的長腳桿兩腳架,火線高仍有350mm左右,只不過「拐把子」兩腳架的駐腳板,改成了ZB-26兩腳架的駐腳板模樣,腳頭增加了彈簧卡筍,展開架槍時,不再像「歪把子」那樣「叮鈴當啷」了。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說,「拐把子」實際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結合產生的「混血兒」。下面,我們就來給這個「混血兒」作一個全面的「體檢」。
在體形特征上,「拐把子」一改「歪把子」粗蠻蠢笨的形象,瘦了身,減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輕機槍窈窕秀美的體形特征。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對槍管上的散熱片外徑作了大幅度削減,與「歪把子」相比較,細了很多,當然也輕了很多。在滿洲事變(9?18事變)中投入使用的十一年式輕機槍,由于難以防塵、防寒以及在結構上的不合理之處太多,被稱為非常難用的輕機槍,為此後繼的輕機槍開發在昭和七年開始了。
十一年式輕機槍問題最多的地方在于其未采用最新的裝彈設置,即參考當時最優秀的也是評價很高的捷克制ZB26輕機槍的箱型彈倉供彈方式經過多次反復的試驗以後,最終試驗型在昭和十二年完成,經過大約一年的事務處理以後于昭和十三年以九六式輕機槍的名稱被制式采用。
參考優秀的捷克制輕機槍而制作的九六式輕機槍同樣也是一款優秀的輕機槍,通過槍管內部鍍鉻而延長了槍管命數(即槍管的壽命。通常用子彈發sh 數量來表示),同時也加入了r 本獨自的設計——作為其他各國其他各國輕機槍沒有的特征,該槍有槍刺的安裝裝置。這是作為「步兵戰斗的j ng髓是突擊」這種代表r 本陸軍的j ng神的表現,但是比步槍重幾倍的輕機槍安裝了槍刺在突擊的時候,不僅使得機槍手非常費勁,而且似乎也沒有什麼作用。
同時也因為槍管部分雖然有安裝散熱器但是並未能起到保護作用,因而在sh 擊之後因為槍管發熱而不能直接用手握持。為此十一年式輕機槍設計了用石棉和牛皮革制作的被稱為握皮的握持用具,安裝在九六式輕機槍的被稱為捉把(即槍托)的握把部分和扳機的上部的地方。(突擊的時候左手握住捉把,負皮(即肩掛帶)自然垂下,右手握住槍管,抱在腰上即可。當然在突擊中為了能夠sh 擊自然是右手握住握把)。
談一點閑話,在大陸戰線上和中**隊對峙的時候,中**隊使用的輕機槍是捷克制斯柯達(音譯)公司生產的(r 本陸軍稱之為捷克輕機槍,繳獲以後直接命名為捷式7.9mm輕機槍作為標準制式兵器投入使用),而九六式輕機槍正好又是作為輕機槍鼻祖的ZB26輕機槍的直系子孫,所以在大陸戰線上這種ZB26輕機槍的「子孫同堂相爭」的情況很常見。
詳細數據說明(九六式輕機槍)
全長104.8cm槍管長約55cm
裝彈數30發(箱型彈倉)重量約9,000g
使用彈6.5毫米口徑三八式兵槍實包彈頭重量約9g
作動方式手動活塞氣壓動力
初速735m/sec最大sh 程3,500m
派生型等九六式輕機槍︰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輕機槍。sh 擊速度550發/分。